序
在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有许多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不仅载入了共和国的光辉史册,也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大中城市的一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满怀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革命热情,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整理行装,奔赴祖国各地,到广阔的天地里接受教育,进行锻炼。这场持续了近2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涉及到了千家万户,也牵动了亿万人的心。近年来,全国政协及一些地方的文史工作者征集并编写了大量有关知青史料的书籍,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的知青也开通了知青网站,有的地方将知青史料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通过各种形式,客观记录,留存史料,为知青这段特殊的历史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后来者受到启发,得到感悟。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点区域。20世纪60年代,从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市先后大规模有组织到宁夏农村、农垦、林业等下乡锻炼的知青就多达近万人,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战天斗地,用青春和激情,用心血和汗水,与宁夏人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与当地群众同生活,共患难,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承受艰辛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奇迹,为宁夏的开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第二故乡,有的知青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造就了一代人的独特命运,也写就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回忆、去总结、去反思,这是历史,也是现实的责任。
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过去40多年了,但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让人心潮澎湃。当年北京、天津知青下乡锻炼的宁夏农垦战线,经过广大干部职工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垦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已建设成为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旅游服务业、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行业系统和大型现代农业集团,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有知青的一份功劳。看到当年的土坯房、盐碱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青们一定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当年浙江知青“上山下乡”的永宁、青铜峡、固原,农村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今非昔比。黄河岸边瓜果飘香、鱼肥水美,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六盘山下树木苍郁,红砖蓝瓦掩映其中,新农村建设造福于民,当地群众已经解决温饱,迈上了奔小康的征程。这些地方有着当年来自东海之滨的热血青年留下的人生足迹,洒下的无数汗水,如今人们在品尝着幸福的果实,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如果每一个知青都能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们一定也会很欣慰。40多年前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贫乏算不了什么,在今天看来,这些不但丰富了知青们人生的经历,也给他们带来了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为了牢记这一段特殊的历史,不忘当年为宁夏的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每一个知青,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本着还原历史、启迪后人的原则,宁夏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编辑一套《知青在宁夏》丛书的构想,得到了广大知青的积极响应,短时间内征集到了大量稿件,经过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分类编辑,《知青在宁夏(永宁卷)》已经成稿。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段历史,对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加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老知青的心声!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浩荡东风已经吹拂西部大地,也为宁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值此之际,编辑出版《知青在宁夏》丛书,既可以发扬当年“知青精神”,艰苦奋斗、自强自立、不畏困难,建设美好家园,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效益,为宁夏的发展进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2011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