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 夯实基础——应当了解的会计基础知识
假设你与朋友合开的食品厂,记账的时候,朋友要求将他们家的生活开支都记在工厂账上,他还能随便从厂里拿食品送人,你会乐意吗?要是这样工厂能管好吗?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会计工作也不例外,一样得按规矩办事,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
一、会计工作的规则——会计核算的基础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指为了进行会计核算,事先对核算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计量方式等方面做一些假设和限制。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是以这一系列的基础为依据的。
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遵守哪些工作规则呢?
1. 会计核算的基础
你和张三合开的食品厂,张三要将家里的生活开支记在工厂账上,你肯定不乐意。而实际上,会计核算上也是不允许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一就是会计主体要明确。
(1)会计主体——企业应当对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应具备三个条件:① 实行独立核算,并能独立计算盈亏;② 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③ 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会计主体可能是一个法律主体,也可能是企业内部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部门。
提示
会计主体这一前提就是限定了会计为谁服务,核算谁的业务,确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分清经济责任。会计人员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的立场,核算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
你跟张三开的食品厂,如果天天想着要是经营不下去怎么办,那很多事就不能做了,企业没什么生意做,那么会计还核算什么呢?所以如果企业没迹象表明无法经营下去,就要假设会计主体是持续不断经营的。
(2)持续经营——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这其实很好理解,只有相信企业会不断经营下去,投资者才会投资,投入的钱才能收回,债务才能被清偿,最后才会有利润产生。
企业是连续不断地经营下去的,那么如何才能知道经营是亏了,还是盈了,总不能等经营到最后关门清算了才清楚,所以必须人为地将连续的经营期划分为几段,这就是会计分期。
(3)会计分期——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我国会计法规定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连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方便地计算该期间的盈亏,按期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4)货币计量。企业的财产种类很多,计量单位各不相同,有“张”、“台”、“吨”等,这样会计提供信息就不方便,而如果只要统一计算出值多少钱,就简便了。凡是能用货币计量的东西在会计上才记录下来,要是不能就不必反映了。
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小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报的账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5)权责发生制——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是指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在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提示
实际生活中一般是记某天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以钱的收付作为收支的标准,但权责发生制是不一样的。企业卖出一批产品,客户承诺下个月才付款,不能因为没有拿到钱就不记录本月的收入而将它作为下个月的收入;假设反过来客户先交了钱,要到下月才发货,也不能因为本月收到了钱就确认为本月的收入,还是要到发货后才确认为收入。
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对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又有什么要求呢?
(1)客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要求会计应当核算实际发生的事项,不能编造。实际发生的事也要如实反映,不能夸大或缩小。如公司采购人员购买自己的私人物品,却在账上记录购买了公司的办公用品;或者只花了50元买了办公用品,却记了500元。
(2)相关。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如企业的投资者可以从提供的会计信息中了解企业赚了多少钱,这家企业是否还值得继续投资;税务部门从会计信息中了解企业有没有如实缴税等。
(3)明晰。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核算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所以要求企业在不同时期相同的经济业务一旦确定了采用哪种方法,就不得随意变更,为的就是使会计核算资料提供的不同时期的数据具有纵向可比性,如2010年的会计数据能与2009年、2008年的进行比较,看看企业连续三年的发展情况。要是前后期用了不同方法,又没有按要求说明,那么数据间比较就没有意义了。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只要按规定的核算方法处理交易或事项,那么就能提供可相互比较的指标,如一家食品企业与一家机械制造企业之间,只要按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就能比较他们的经营成果如收入、利润等指标。如果各行各业会计核算没有统一要求,不按规定的方法处理,那么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就没办法比较了。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提示
A企业将材料卖给B企业,B企业将材料加工成产品后再卖回给A 企业,你怎么看这两个企业的交易行为呢?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有“火眼金睛”,能透过现象看到交易或事项的本质,并且按照本质内容进行会计处理。A和B表面上看是完成了两次销售行为,可实际上却是A企业委托B企业加工的业务。
(6)重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也要考虑成本问题,如果事无巨细都详尽反映,那么会计核算就要增加很多人力和财力,所以在不影响信息使用人正确理解的前提下,重要的事项要详细反映,不重要的就可合并或简化反映。
(7)谨慎。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说简单点,就是会计核算不能太乐观,要保守一些。如现在企业对一般商品都实行“三包”规定,因此可以预先估计退货或免费修理的可能性,而不能仅仅等到实际发生时才作为发生当期的业务处理。
(8)及时。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核算对象——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
提示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复杂,这里以例子来说明。一位老板准备创办个小企业,手中已有20万元,又借了30万元,共有50万元资本,暂时都存在银行里,然后他将这50万元用来租经营场地,买设备、材料,请工人进行生产,付水电费等,生产出产品销售出去后又收到钱,然后再去买材料再生产。同时还要给国家交税,最后要算算是赚了还是亏了?这些都是会计核算的内容。聪明的前人已将繁多复杂的内容加以归类,归纳成六大会计要素。
(1)资产,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小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在会计核算中通常将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小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小企业的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2)负债,是指小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小企业的现时义务。
小企业的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小企业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各项流动负债应当按照其实际发生额入账。小企业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是指小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小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举个例子,如有人借款30万元,买了套50万元的房,那么他就拥有了50万元的资产,但目前真正属于他自己所有的还是只有20万元。当然企业的情况要复杂一些。
(4)收入,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提示
收入可并不仅仅指流入企业的钱,理解收入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收入是日常经济活动形成的、偶发的交易或事项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作为收入,如销售企业用来生产产品的设备获得的流入,就不属于收入要素。② 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也不是收入,如企业代国家税务部门向职工个人收取的个人所得税就不是企业的收入。
(5)费用,是指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小企业的费用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通常,小企业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按照其发生额计入当期损溢。
(6)利润,是指小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① 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加上投资收益(或减去投资损失)后的金额。
②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③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
这六大会计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三、会计恒等式
六大会计要素之间客观上存在必然的联系。已经知道收支相抵后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有如下表达式:
收入-费用=利润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远正公司一开始由甲出资100万元,乙出资50万元,公司就有了150万元的资产,所有者权益也是150万元。由于经营需要资金,公司又向银行借入了20万元,银行划入了公司存款户,这样公司就有170万元的资产了,如果问公司资产的来源,或者资产归谁所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公司的资产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投资者投入的,另一条是向银行借入的负债。因此就有如下公式:
资产(170万元)=负债(20万元)+所有者权益(150万元)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发生怎样的经济业务,经济业务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要素在数量上发生怎么样的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基本等式的平衡关系。
提示
想一想,经济业务要引起这三个要素怎样变动才能始终不破坏等式的平衡关系呢?
要保持公式平衡,从数量关系角度分析,必须要么等式两边同时等额变动,要么只能在等式一边的内部变化,因此经济业务无论怎样复杂,均可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②资产和权益同时减少。
③资产内部有增有减。④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提示
根据会计要素的内容,你会再细分出更多业务类型吗?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账户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也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好好理解。
四、我们的工作方法——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有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会计要素呢?
1. 设置账户
(1)会计科目与账户。
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账户是依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结果的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科目和账户不加严格区分,而是相互通用的。
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一般是从会计要素出发,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溢五大类。
(2)账户的基本结构。
从数量上看,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无非是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因而账户也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面,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
提示
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账户具体内容还应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2. 借贷记账法
(1)复式记账原理。
复式记账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进行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
(2)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就是一种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方法。
① 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分为借方和贷方,一般规定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如果规定借方登记增加,就以贷方表示减少;如果规定贷方登记增加,就以借方表示减少。那么到底哪方表示增加,哪方表示减少呢?这取决于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一般地,以借方表示资产和成本费用的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利润的减少;以贷方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利润的增加,资产和成本费用的减少。
② 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是其记账规则。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于每项经济业务,都要在记入一个账户借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或者在记入一个账户贷方的同时,记入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而且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等于记入贷方的金额。
③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借贷记账法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分别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必然相等。推而广之,将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全部记入有关账户之后,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也必然相等,这就是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平衡关系。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检查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经济业务在账户中记录的正确性,这就是试算平衡。试算平衡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表1-1就是一张试算平衡表,看一看存在哪些平衡关系?所有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141200元与贷方余额合计141200元相等,所有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24000元与贷方发生额合计24000元相等,所有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146200元与贷方余额合计146200元相等。
表1-1 试算平衡表
在编制试算平衡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保证所有账户的余额均已记入试算平衡表,因为会计等式是对六项会计要素整体而言的,缺少任何一个账户的余额,都会造成期初或期末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不相等。
(2)如果试算平衡表借贷不相等,肯定账户记录有错误,应认真查找,直到实现平衡为止。
提示
注意即使实现了表中三栏的平衡关系,并不能说明账户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并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例如:① 漏记某项经济业务,将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发生等额减少,借贷仍然平衡;② 重记某项经济业务,将使本期借贷双方的发生额发生等额虚增,借贷仍然平衡;③ 某项经济业务记错有关账户,借贷仍然平衡;④ 某项经济业务在账户记录中,颠倒了记账方向,借贷仍然平衡;⑤ 借方或贷方发生额中,偶然发生多记少记并相互抵消,借贷仍然平衡等。
3.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1)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2)平行登记。
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
平行登记既可以满足管理上对总括会计信息和详细会计信息的需求,又可以检验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其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 依据相同。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以相关的会计凭证为依据,既登记有关总分类账户,又登记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
② 方向相同。将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时,记账方向必须相同,即总分类账户记入借方,明细分类账户也记入借方;总分类账户记入贷方,明细分类账户也记入贷方。
③ 期间相同。对每项经济业务在记入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过程中,可以有先有后,但必须在同一会计期间全部登记入账。
④ 金额相等。记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应与记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合计相等。包含以下含义:总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之合计相等;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末余额之合计相等。
总账和明细账的勾稽关系为:
总账账户的期初(末)借(贷)方余额=所属明细账户的期初(末)借(贷)方余额合计
总账账户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所属明细账户的本期借(贷)方余额合计
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三种方法将在后面详细学习。
提示
七种方法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计算成本,进行财产清查,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