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它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Ashton教授提出了结合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基于当时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2003年掀起的第一轮物联网热潮的基础。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2005年度互联网报告: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2008年后,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
2009年1月28日,就任美国总统后的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同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
2009年2月24日,在“2009 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战略。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对于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自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受关注程度是其在美国、欧盟及其他各国和地区所不可比拟的。
截至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