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这条路大家都是怎么走的
从编程菜鸟变成业界大牛,这或许是每个走出校门或者踏入职场的人最根本切实的希望。不过对于很多新手来说,这条荣耀之路有时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明确清晰的计划或蓝图。本节将帮助读者把这条路看清。
1.4.1 职位和待遇是怎么升的
“师兄啊,其实我最想咨询你的事情是这样的,一般来讲,一个菜鸟进入IT这个行业,如何一步步走上去,把自己搞得很成功啊?”
“这种成功之路一般来讲每个人都不完全一样,大都是能力和机遇的双重作用吧。机遇这个因素很重要,很多IT风云人物都是抓住了IT这个神奇行业所体现出来的机遇,才一夜之间或者短期之内将自己从默默无闻变成鹊起成名。”
“嗯,机遇这个东西很难遇到啊。”
“不是很难遇到,机遇不是公交车可以等到,机遇都是嗅出来的。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机遇,而是缺少发现机遇的眼睛。”
提示 如果在这里再次重复牛顿和苹果的事情,也许会对这本书的创新指数大打折扣。但不可否认的是,牛顿之所以是牛顿,就是他能从苹果看到重力,就像IT巨人们能从集成电路中看到未来一样。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永远也不会过时。
“师兄你说得很对啊,那我还是先把自己的能力好好搞上去吧。”
“正解,机遇我们有时不好把握,但能力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提升。一般情况下,进入公司,升职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
“那具体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师兄你描述一下吧。”
“首先你进入一家公司,肯定要从底层干起,先做开发人员,然后崭露头角之后可以做到Team Leader,负责整个小团队,然后慢慢发展,会给你负责整个项目的开发,也就是类似项目经理,但是只是技术上的负责和领导。”
“哦,那然后呢?”
“然后就是你要考虑的问题了,你是更喜欢做技术还是更喜欢做管理,喜欢技术就是负责整个公司的技术发展,比如技术主管;喜欢管理就逐步走向项目经理或市场等领域。当然做技术主管必须也会管理,项目经理也必须懂技术,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哦,我稍微明朗一些了。”
“其实根本不用把这个研究这么透的,这些东西你在步入职场慢慢提升自己的时候都会逐渐了解的。”
“哎,我就是想提前感受感受呗,幻想一下自己的美好未来激励一下自己,呵呵。”
其实,蔡佳娃的这个想法非常正常,一位IT成功人士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时曾经说过,当我和几位创业伙伴在北京的地下室里艰难地熬过三年中的每一个日日夜夜的时候,让我们坚持下去的,不是什么宏伟的念头,而是简单地幻想着成功之后的甜蜜和喜悦。
所以,白日做梦不是什么坏习惯,关键是做完梦之后,是苦笑一下了之,还是努力试着让它实现。
“你这个想法倒是不错,IT行业有时的工作是很让人泄气的,我们有时也这么想,不管会不会变成现实,至少帮助自己把当下熬了过去。”
“嗯,师兄说得是。那薪水的巅峰之路是怎样的啊?”
“这个当然和你的职位息息相关了啊。再说不同的公司规模不一样,同样的职位也许会有不同的工资呢。研究这个没有多大用处。”
“哦,师兄那你讲讲你的成就之路吧。”
“嘿嘿,谈不上。其实你们以后去找工作,大多也是去中国的公司,或是外企在中国的分公司,中国公司里面的职位制度不是很明显,更多的是体现在薪水上的。我就把我当时进IBM的经历讲给你听听吧。”(见图1-4)
图1-4 IBM成功流程图
图1-4是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的一个简单的升职流程图。虽是跨国公司,但其实中国的IT公司大概也是这个流程。需要先说明一下,故事中的牛开复同学是通过软件外包的形式进入IBM工作的,所以图1-4指的也是这种形式下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
提示 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IBM对员工的技术能力是划分等级的,类似于柔道几段那种。分为1到9级,9级是最高级别。
1.Vender阶段
这是进入IBM最初的职位,由于是“贩卖”进来的,所以还不能彻底算是IBM的员工。但是想要进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般要求有一到两年的工作经验,能力必须也要符合IBM的招聘制度。Vender一般的等级为5级或6级,也会有少量7级的。
2.Regular初期阶段
项目开发完成以后,即外包合同已经结束。这时候对于Vender一般有两条路可走,能力比较出众的,就有可能被IBM聘用为正式员工,即Regular,这时候就算是一个真正的IBM人了;能力并不是很出色的一般继续回到原来的公司工作。
3.技术巅峰还是管理牛人
变成了Regular之后,作为IBM的正式员工,就要开始在众多的IT精英中求生存和发展了。Regular继续发展,又会面临两条路可走。
• 第一就是继续做技术,经过努力让自己的技术等级不断提高,IBM对于高技术人才政策是很好的,会提供最好的环境进行技术研究。当然这里的技术就不再只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业务项目了,一般都是一些技术发展方向、新的框架等。最高级别的技术人员是IBM研究院院士,这个级别很难达到,因为全亚洲也不过百人。
• 第二是走向管理层,从Team Leader到Project Manager,然后慢慢做到区域总经理,一步一步升上去。最后可能会很少研究技术,主要是研究公司的内部管理、业内合作、投资的运作等关系到公司发展方向的内容。
这些升职经历都只是作为参考,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但是真正要做到可是需要异于常人的努力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事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1.4.2 有干不动的时候吗
青春饭,任何有志于从事IT这个行业或者对其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听到过这种描述,这个原先用在文艺圈的词现在又拿来吓唬IT人。
“师兄,有个问题我一直很不清楚,究竟我们这一行能干多久呢?很多人都跟我说这是个吃青春饭的行业。”
“不是你一个人这么问过我了,真是好事不出门,谣言传千里啊。第一个这么说的人肯定是个被IT行业淘汰的人。”
“是吧,我也觉得要真是这样,这还不如演艺圈呢。演艺圈都讲究实力派,老练成熟的演员有时更受欢迎呢。”
“呵呵,说得很对,所以你以后要批评所有再提这个论调的人。”
“他们是不是干不下去了所以才这么说啊?”
“并不是只有行内人才这么说的。有这种观点的人或者是个外行人,道听途说,就像你这样;或者是行内不成器的人,自己干不下去了,只好搬出这个说辞做借口。”
对于认为IT行业是“青春饭”的行内人来说,干不下去了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对工作无热情,进入IT行业只是听说能赚钱,对工资的热情远远高过工作。这样的人很快就无法忍受IT行业中踏实严谨的作风,没有工作热情,自然无法在竞争激烈的IT行业生存下去。
• 每天的工作是重复性质的,这可能是所在工作环境的缘故。如此长期下去,积极性也会慢慢消磨殆尽;又或者是个人能力达不到,职位也无法得到升迁,自然慢慢懈怠下来。
• 健康问题,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不过这种情况也比较情有可原。IT行业毕竟是比较累的,如果就职的公司喜欢让员工加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健康状况会变糟,最后只好提前离开这个行业。
“蔡佳娃,下面给你讲讲计算机程序之母老而弥坚,终生奋斗在IT行业最前沿的故事吧!”
“好,我洗耳恭听!”
“生于1906年的美国海军女将军格雷丝·默里·赫珀或许是判决‘青春饭’错误的最好证据。格雷丝·默里·赫珀首先是著名的数学博士,被人称做是“计算机程序员之母”、“编译器之母”、“COBOL之母”,她是计算机创造初期第一批的程序员。”
“二战时期她在美国海军服役,负责计算机程序方面的研究,期间她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荣获海军将军的荣誉。退役以后它还在为海军工作,因为,海军竟然无法找到人来接替她的工作。那时,她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直到她去世,她都一直在做着我们这行人认为‘青春’的东西。”
“啊,这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谢谢师兄,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或许我国的IT发展年限还较短,很少会有上年纪的开发人员。美国等其他国家还是有很多研究学术或者研究技术的老当益壮的大牛的。可能很少人会做到像他们那样的声誉和地位,但是至少应该让自己陪着这个行业走到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如何让自己干下去,其实并不难。
• 保持始终饱满的工作热情,很多IT巨人的工作热情都是让我们难以理解的,像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建造一座宏伟的微软大厦,这和他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 通过做一些不可避免的重复性工作,通过量变达到质变,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坚决不要做那些披着脑力劳动者外衣的体力劳动者,那样很快就会被淘汰。
希望看到这里本书已经说服了各位读者彻底与“青春饭”论调划清界限。随着时间和职位的变化,体力劳动在减少,脑力劳动、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却在不断地增加。这些都是时间给予每个人无价的财富。
1.4.3 走的人多了,还会有路吗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曾经说过:“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IT行业从一开始的没有路,飞速发展成现在的高速公路。而IT界对应文豪的话,却有了另一番解释:“地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看不见路了。”
“师兄,你说现在有想法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这么多,会不会路越走越窄啊?我听说现在这个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啊。”
“那你说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路窄不窄?你不也过来了吗?”
“说的也是啊,可是……”
“首先批评你一下,就像上次跟你说那个‘青春饭’的问题一样,很多事情都不要道听途说。不过这次与‘青春饭’有所不同,因为竞争激烈倒是真的。”
“的确,不过干什么应该都不容易吧,师兄?”
“那是,想想看当初IT前辈们创业的时候竞争倒是不激烈,可是他们也没什么可利用的资源,没有前人的经验作指导,没有先进的仪器搞发明,但是他们却在艰苦中彰显卓越,为我们开辟了一个IT时代;而现在我们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却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有很多书籍作为指导。”
“是啊,比起创造IT时代的前人们,我们的确是没什么可抱怨的。”
“正解,所以无法在竞争中生存,只是自己不够厉害,失败应该从自己找原因。”
“师兄你说得对,面对竞争我们必须有勇气去赢。”
“真正的高手越是在艰苦不利的环境中,越能表现出超高的战斗力和超强的抗打击能力。”
鲁迅先生还说过: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目前竞争激烈的IT行业还谈不上“惨淡”,所以面对着竞争,任何职场新人都应该拿出本该燃烧的激情和初生牛犊的胆量,在IT的竞技场里面都能做个猛士。
不管怎么说,IT都是一种职业,既然作为谋生手段就会有改行的可能。除非有高到青天的智商和厚如大地热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早已经是蜚声内外的大学者了),总有感到疲倦或厌倦的时候。升职、转行、创业都可能是IT职业生涯的最终出路。
“师兄,继续前天的问题,假如万一我真的在这一行干不下去了,或者厌倦了,我还能有什么出路呢?”
“哎呀,你想得还挺周全。的确,当初和我一起进公司的同事,有些也都已经转行了,留下来的只有一多半。不过人各有志,去留肝胆两昆仑嘛。”
“那他们最后都还混得可以吧?”
“那我就不清楚了,有的上了一层台阶,有的跌了一阶。但都算转行了,对吧。”
在IT行业中转行不干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觉得无法再有更高的成就(当然不是已经到达顶峰)了,或者总是混不出头,再或者就是要自己单干当老板等。铁打的IT职场,流水的人才,这也算是一种良性循环吧。
总结起来,在IT行业做到中途离席转行的,一般出路如下:
• 进入高校做老师,选择这一条出路大概是受够了原公司不间断的熬夜加班,不想让自己趁年轻拿命换钱,到老了拿钱换命。不过这条出路也是比较困难的一种,因为现在高校老师这个职位的安逸是很多人都想追求的境界,竞争绝对不亚于IT行业。所以想要达到这种要求,硕士、博士文凭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也是万万不能的。
• 努力爬到管理层,这条路比较正统,因为到了管理层,至少冥思苦想的繁重脑力劳动会大大减少,严格意义上讲应该不算转行。但是的确会将开发人员从那些压力中解脱出来,当然这条出路的难易程度因个人的能力而异。
• 转而做培训,IT行业火爆,竞争激烈,于是这种提升竞争力的培训项目也就有了市场。开发人员转去做培训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不过这种出路表面上和当高校教师类似,实则不能保证稳定性,但是退而求其次,况且培训也是待遇不错的选择。
• 自己单干,这种出路应该是最让人向往的,也是最有挑战性的。自己出来单干的原因应该很多,或者是嫌自己挣得钱配不上自己的实力,或者是与公司高层意见相左,或者是想自由自在,或者是有自己的新idea等。自己出来单干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但是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失败经历。不管怎么说,自己开公司当老板都是很有魄力的。
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的设计者艾伦·舒加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单飞”榜样。艾伦·舒加特在IBM服务了18年,最后毅然地选择离开。舒加特先是在一家公司做高级工程师,随后于1973年创办了舒加特联合公司,专门生产软盘驱动器,但一年后他被自己公司的风险投资家解雇了。
1976年,蛰伏三年的舒加特王者归来,先是宣布研制成功5.25寸软盘,之后与人合伙成立了舒加特技术公司,舒加特在这次创业中大展身手,他发明的微机系统接口(SCSI)和研制成功的能与软盘兼容的硬盘驱动器,都成为后来行内的标准。
1985年,舒加特将公司改名为希捷,谁料之后公司便陷入了困境,希捷公司的客户(包括最大的客户IBM)都与希捷公司中断了业务,之后舒加特的合伙人也与其分道扬镳,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与舒加特进行了长达10年的殊死竞争。
1996年,舒加特收购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即自己曾经的合伙人创办的公司,至此宣告希捷成为世界硬盘厂商的巨人。不过舒加特注定不能安逸地享受既有的成功,1998年68岁的他又被自己亲手创建的希捷公司强行辞退。被解雇后,舒加特和别人又创办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专门扶持和培养小企业。
舒加特的创业史可谓跌宕起伏。在他几十年的创业生涯中,在遭受重重挫折的时候,舒加特仍然像个勇士般地战斗,不仅在领导公司和创造财富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还因为自己的天才创造赢得了行内人的尊敬。
• 转而做生意,或者从事其他毫不相干的行业。这种出路就很难说了,因为彻底和自己之前从事的活动无关了,也就无从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