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当今主流公司的企业文化
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IT人才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各个公司的。而各IT公司因为文化背景、行业领域、公司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同的企业文化。IT人在入行之前研究清楚什么样的公司唱什么样的歌,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司,防止自己“入对了行却选错了铺子”是很有必要的。
1.2.1 欧美企业的特色文化
计算机技术起源于美国,当然欧洲也贡献了大量的优秀数学家和计算机学者,所以欧美(当然也包括日本)的IT技术是全球领先的,欧美公司大概是每个IT精英都想去一展身手的地方吧。因此,欧美公司的特色文化必须先搞清楚。
“蔡佳娃,上回让你看了编程语言的排行,现在做决定了吗?”
“不急嘛,师兄。你再给我多介绍介绍呗。”
“OK,今天我来跟你说说现如今各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有必要吗?甭管什么公司直接进去干不就行了吗?”
“哎,你总是逼我鄙视你的无知啊。不同的公司当然有不同的文化,听我讲完你就大概明白了。”
“呵呵,那师兄你赶紧给我讲讲吧。”
“先说说欧美公司的企业文化,欧美公司的技术含量是最高的,而且欧美公司是每个IT精英都最希望去的理想企业。”
“这是为什么呢?高薪吧?”
“不全是,主要是欧美公司比较人性化,工作氛围十分自由开放,而且上下级各个阶层交流都非常直接,有些地方还会实行弹性工作制,就是尽最大限度让员工感到安逸,进而很自愿、很自觉、很自发地努力工作,证明自我。”
“的确啊,看来欧美公司的确是我们的天堂啊!”
“不过,一分钱一分货,没有真本事,欧美公司的门槛我们是很难挤进去的哦!”
“千真万确,不过我很期待自己能有一天得偿所愿,呵呵。”
欧美公司(主要是美国的公司)比较根本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欧美公司认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是人才,而人才是需要被尊重、保护的,所以那些企业鼓励员工学习培训,努力让员工感到适应,从而心无旁骛。
欧美公司重视人才,也体现在其招聘人才、构建最适合工作的环境、员工福利方面,不过就像故事里讲的那样,多大饭量多大碗,虽然欧美公司招聘人才不拘一格,但是想要进去,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头上顶上了“精英”的光环才行。
这里需要提一下德国的IT企业文化,德国素来是科技实力比较高,学术氛围比较浓厚的,高斯、哥德巴赫、莱布尼茨等伟大的头脑都来自德国。德国的企业严谨踏实,纪律严格,跟中国比起来可以说毫无人情味儿,不过也不完全是坏处,只需要搞好技术,可以不必研究烦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很多IT人所不擅长的一项。
最后,以微软为例,简要说明一下欧美IT企业的基本团队模式,如图1-2所示。
图1-2 微软项目团队模式图
首先从图1-2中可以看出,欧美企业内部的各个团队角色是平等的,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下面来介绍一下这个团队模式中的各个角色及其职能。
• 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总筹,掌握资金、人员等。
• Development:开发人员,负责按照项目需求进行项目开发。
• Testing: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合作进行项目测试。
• Logistics Management:质量管理,项目测试无误后,内部或外部试用,验证项目软件的可用性及易用性。同时,也包括其他一些与项目相关的后勤工作。
• User Education:用户培训,负责培训用户项目软件的用法。
• Product Management:产品经理,他是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纽带,综合用户的需求,将项目的设计方案交给开发人员,或者将项目人员的观点反馈给用户。
另外微软项目管理主要是协调三个因素的平衡:
• Resources(资源)
• Features(功能特性)
• Schedule(时间表)
上述三个因素也称为黄金三角,如图1-3所示。
图1-3 项目管理的黄金三角
其中资源主要包括人力和财力,在实际开发中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将3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整。比如客户要求进度,那么在功能实现上可能需要妥协一些,资源要求也会比较高。
1.2.2 日韩企业的工作模式
日本和韩国的IT企业在中国也有不小的规模,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主要是日本)的软件外包业务占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总量的比重很大,所以那些日韩外包的接包企业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日韩企业文化的影响。
“刚才我们讨论了欧美企业的文化,现在我们来讲讲日本和韩国的企业文化。”
“日本和韩国的企业也很不错吧?应该比国内的好吧?”
“别急,听我说完就知道了。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下面我只谈谈我的看法。”
“嗯,你说吧,我洗耳恭听。”
“我听我一个朋友说日韩企业的管理方式就是吸血鬼式的管理,千辛万苦地榨取员工的每一滴血,千方百计让员工拼命。在那里,不加班是不合群的表现。”
“啊,这么残酷啊。”
“这就是日韩企业的最大特色,不过这并不能算是坏处,你想想看二战过后日本和韩国为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迅速成长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就是靠着这种玩命的干劲。你肯定听说过日本是世界上工作压力最大的国家吧。”
“嗯,不过这样应该还不错吧,至少可以让公司和个人都得到发展呢。”
“光是这样当然还可以,不过日本企业的等级制度比较严格,和中国的企业有些类似,所以办个什么事情比较麻烦。”
“嗯,这样一来还不如咱中国的公司好呢。至少是为自己人拼命。”
“呵呵,你看,愤青了吧。其实日韩的IT企业主要讲究的就是团结,跟欧美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日韩企业讲究团体实力,而欧美公司更加侧重打天才战术。就好比美国的NBA或其他体育项目喜欢打明星战术,而不像日韩的团队体育精神。”
其实故事里关于日本IT公司有一个方面没有提到,那就是日本公司对员工的福利特别好,也算是对员工玩命工作的一种补偿吧。
韩国的IT公司和日本差不多,不过韩国的公司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养比较重视,真正工作之前会接受比较全面的培训,再有就是韩国IT公司的纪律也是非常严格的,这一点和日本公司差不多,所以有时会感觉很受限制。
其次,韩国的升职制度也比较成问题,所以在韩企升到高层比较困难,不过韩国公司的坚强干劲还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
1.2.3 中资企业的传统特色
既然是中国的IT行业,存在最多的公司必然是中国自己的公司。中国的IT公司在IT大发展的三十年间逐步改进,受到欧美和日韩等国家的公司文化影响,再结合中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积淀,逐步形成了比较中庸的企业文化,这也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讲到了最后,终于该提提我们自己国家的IT企业文化了。”
“就是啊,我也纳闷呢。为什么不先说我们国家的呢?”
“我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欧美和日韩的企业文化差异比较大,而中国的企业文化比较中庸,前两者的特点兼而有之,所以我们放到最后说。”
“哦,那师兄你说说怎么个中庸之道吧?”
“虽然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比较浓厚,但是在IT这个比较前卫的行业,中国的公司受欧美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还是有一些以人为本的特征的。”
“是吗?这样可太好了。”
“我有一个朋友就任职于一家中国的IT企业。他们那里就很有人情味儿,上级和下级的关系都很好,纪律也不是特别严格,也很少加班,但是很多事情还是领导说了算。”
“这也不错哈,工作环境应该比日韩企业要好一些。”
“其实有些地方也和日韩企业比较相像,比如也会有很多篮球、足球之类的社团,公司也会找时间组织员工去旅游啊什么的。”
“哦,看来中国的IT企业的确比较中庸,比不上欧美公司的激情,也没有日韩公司的严格。”
跟欧美其他国家不一样,我国的IT发展时间不长,而IT在短短的历史中诞生了大量的技术。因此大量技术更类似是“涌入”的,再加上欧美等其他国家公司的进入,对我国的IT企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显得中国的IT企业看起来就像是欧美和本国传统企业的混合体。
同样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的中小型IT企业远多于大型IT企业,这也就使得中国IT行业中的团队模式一般规模不会很大,分工也不是很细致,比较类似于欧美的自由模式,但又很像日韩的官僚等级,其实官僚主义并不是什么特征,任何比较大型称得上“帝国”的公司都会滋生这种东西,比如IBM。
中国的IT企业文化还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道路,既接受着外国企业的文化冲击,又摸索着自己的道路。国外的文化不一定全有用,不可单纯地搞“拿来主义”,中国的企业需要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国的员工私下关系都很好,而外国的企业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工作才交际。
1.2.4 两种不同的软件外包方式
在1.2.2节中,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行情。软件外包产业将会是中国软件出口的一项重头武器,所以本节将继续向读者介绍现今存在于中国的两种不同的软件外包方式:人员流动和项目流动。
“蔡佳娃啊,还记得上次我们说到的IT软件外包产业吗?”
“记得记得,主要面向日韩欧美的嘛。”
“嗯,不错。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的两种不同方式。”
“这还有分别啊?不就是人家让干啥就干啥呗,完事了给钱就行了吗?”
“此言差矣,哪有这么简单啊,老是这么简单地想问题迟早会吃亏的。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分为两种方式:人员流动和项目流动。”
“那师兄你给我讲讲吧。”
1.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即发包方向接包方要求开发人员的租用,接包方将开发人员送到发包方进行工作,实际上就是外包的内容是人。被租出去的开发人员便会去发包方公司上班,而薪水和其他福利政策则由接包方负责发放和实施。
外包出去的人员并不一定都是开发人员,很多公司并不缺少开发人员,而是缺少软件测试人员,所以外包软件测试人员的也很多。
“我们先谈人员流动,人员流动其实说白了就是‘人口贩子’。比如说A公司打算开发一个软件项目,需要外包,但它不希望把项目拿给人家去做,所以它与B公司签约,从B公司借来一些开发人员,让他们参与到开发的过程中。”
“那些被借来的开发人员到底算是哪边的人呢?”
“可以说生是A公司的人,死是B公司的鬼吧,呵呵。也就是说上班去A公司,做的工作也是在为A公司创造财富,但是薪水由B公司发,出了什么合同或者福利方面的问题也是去找B公司,从这一方面也说明,IT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
“哦,这样也很不错啊,有种双重间谍的味道,呵呵。”
“不错个鬼啊,就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给很多假冒的猎头公司或者经营外包业务的公司带来了一些可乘之机,用来行骗。”
“行骗?那是怎么做的啊?”
“你比如说B公司招聘过来一些人,‘贩卖’到A公司去,而A公司自然不会为那些人的薪水、医保、保险等方面操心,而B公司又总是闪烁其词,一般会发发工资,但是其他的就不管了,这样员工一旦出了什么事情,A公司和B公司双方踢皮球,最后受苦的还是员工本身。”
“哎,看来做什么都不能太急,必须研究无误了才能做决定,就像签合同。”
“是啊,‘You can never be too careful.’”
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中采用这种外包方式的还有很多,如比较出名的如软通动力、文思创新等。这种情况下一般发包方(即故事中的A公司)是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当其遇到比较大的项目时便会找像故事里B公司这样的公司来解决人员缺口的问题。
接到项目再去找人开发,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公司运营模式,很多大的公司如IBM的CSDL就是这样,正式员工只有50%,其他大部分都是“贩卖”过来的。所以被贩卖过去后如果表现上佳,还会被发包方聘为正式员工,那样就算是“从良”了。
人员流动是针对很多公司的这种节约成本的运营模式而产生的。较项目流动还是有一定先进性的,不过正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再遇到人员流动的外包情况时,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位置,保证自己出了什么事情都有人来管,切勿上当受骗。
2.项目流动
项目流动,即发包方直接把项目的供求说明告知接包方,接包方收到后组织自己的开发人员(这时候的主旨人员就有可能用到人员流动)进行项目开发,然后在完成开发和测试后,将项目交给发包方。整个过程双方只有项目的交流,并没有人事上的走动。
“好了,介绍完人员流动,接下来再讲一讲项目流动。”
“嗯,是不是A公司把项目交给B公司做,然后A再把钱给B公司啊?”
“很正确,这个应该比较符合你们对软件外包的基本想法吧?”
“嗯,这个听起来就很像外包了。不过我觉得这种方式应该没有人员流动好吧?”
“从某一方面上讲,大概是这样,因为如果作为开发人员被外包到别的公司,你就会学到很多在原公司所没有的东西,同时也有可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另一条路。我有一个朋友刚刚大学毕业居然在应聘的时候打败了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一名老手,而那名老手之前就是就业于主营这种业务的外包公司的。”
“嗯,师兄所言极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就是喜欢安定,喜欢重复熟悉的事情。而项目流动方式就可以提供这些保障,而且项目流动方式并不是不好的职业生涯。”
项目流动是中国软件外包的另一种运作方式,这种外包目前在对日韩的一些外包业务上还是很流行,比如大连的一些外包公司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不过这种外包对开发人员的前途一般不好,因为有的时候发包方或者接包方已经把要开发的项目做了十分精细的分工,交到开发人员手里,开发人员只需要按照特别详细的设计做填空题就行了,设计类,编写函数,一切都是制定好的规则,有时会精确到把参数和返回值都规定好了。
所以在这种方式的开发中,开发人员并不能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且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脑子也就停止了高层的运转。这样时间长了,在思维等其他方面自然也就落后于其他同行了,不过这种方式倒是很适合初入行的新手锻炼磨合。
1.2.5 加入什么样的公司
“怎么样,蔡佳娃?听了这么多介绍,心里有点谱了吧?”
“嗯,听师兄你这么一说,我想了想,还是优先要追求一下欧美的IT公司。追不到也没关系,至少知道自己不行了,可以继续再追,呵呵。”
“呵呵,精神可嘉啊。其实就算追不到,可以先去国企历练历练,因为中国的IT一直都是以欧美为模板发展的。”
“对,我就是这么个打算,最好不要去那些日韩的企业,虽然那些地方福利好,精神足,干劲强,不过我想还是让自己优先学习些新的理念和技术,最好还是少做些拼命的工作,毕竟身体是革命的第一本钱嘛。”
“你很会为自己着想啊。不过你的想法也没有坏处,如果我建议你的话,大概也是这么个策略,毕竟是搞IT的,就得向技术最先进的方向看齐嘛。”
“嗯,欧美的技术先进,混进去至少能蹭个脸熟呢。”
故事中的建议内容大概只能作为参考,毕竟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迅速,欧美、日韩和中国的IT企业都在慢慢地融合和交流。很多企业虽然还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但都在互相取长补短。真正的IT行业该走向何方,或许将由正在阅读本书的读者来决定。
不过请读者谨记,光嘴上说去哪是没用的,没有真本事是哪里都不能去的。有才能走遍天下,无才是寸步难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