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既要埋头拉车,也得抬头问路(2)
27%的毕业生做事情不会去想这个事情是否可行;60%的毕业生只是想想而已,但不把这件事情是否可行看得很重;10%的毕业生会去想事情本身是否可行,但大都是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做;3%的毕业生会分析事情本身是否具有可行性,然后会组构一套自己怎么做这件事情的思路。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3%的人,25年间有一个既定的努力方向,在不懈的努力下,几乎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社会精英、行业领袖;
10%的人实现了短暂的成就,却最终还是落于平凡。
60%的人没有很安稳的生活,因此就没有突出的成绩,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下层;
剩下27%的人,生活一无所成,过得失意沮丧,他们喜欢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没有机会展示才华”的世界。
同样是从哈佛毕业的学生,只因为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怎样去对待眼前的事,而另一些人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他们有不一样的人生,前者不断靠近成功,后者与成功渐行渐远。
在生活中我们尤为需要一种认真的态度,首先看到正确的事情,然后正确地去做。
不是说知道了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就可以做了。还得去思考怎么做才是对的。要多想想这样的问题。不管自身有没有耐心,眼界是否开阔,但都得去培养自己的这种态度。我们必须要在这两种态度之间找到一个交汇点。这不是在说钢琴和录音机的结合,这是一种摸索的状态,是一种思维的运作方式。我们要以超清晰、超理智的思维去做某一件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漂亮。
在中石油援助苏丹的时候,有人敦促巴菲特抛售中石油的股票。巴菲特不断警告抗议者,要他们小心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无意识的后果。
如果中国政府要全盘出售其在苏丹的投资,那么它肯定不得不以最低的价格出售,而最有可能的买家就是苏丹政府。
通过这样的交易,随着其石油收入的显著增加,苏丹政府的财政状况将会有所好转。由于石油是一种交易商品,苏丹石油将在世界市场上出售。正如伊拉克的石油销售被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控制,以及如今伊朗石油销售被政府垄断一样,苏丹的石油贸易最大的受益者是苏丹政府。
那些主张剥夺中国政府在苏丹投资的支持者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个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你们在做什么?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巴菲特也曾经解释“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其实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是在别人选择我们之前,我们必须先做出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胸有大志却没有作为,为什么呢?一方面的原因是眼高手低,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持自己的思想,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否正确,是否合适自己。然后又按着这种错误的志向盲目地行动,无法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志向,直到最后失败,然后就一败涂地,萎靡不振。
巴菲特的话还是很正确的,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想想可以不可以做,如果可以做的话,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市场就像上帝,只帮助那些努力的人;但与上帝不同的是,市场不会宽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
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
中国有个老成语叫“量体裁衣”。一位女子的三围是多少,什么样的服装最适合她的身材,她穿上以后是否会很漂亮,这就叫做量体裁衣。做事也一样,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最好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这样生活才会更轻松。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特长、缺陷、经验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事,能够做成什么事。
在心理学上,这种自知之明被称为“自觉”,它通常表现为了解并评估自己的自知、能力与局限,对自己的价值估算等等。之所以把人的这种自知称之为“贵”,是因为人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是因为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巴菲特的朋友,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连续13年被《福布斯》列为全球首富。2008年6月27日,年仅52岁的比尔·盖茨在宣布退休的时候对巴菲特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显然这是比尔·盖茨自觉的表现,是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之举。
而在生活中,巴菲特也常常拿比尔·盖茨的这次谈话教育自己的子女。虽然他的子女没有比尔·盖茨的财富,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自知的事情,而生出了无数的烦恼。
有一天,巴菲特的女儿苏茜向同事允诺自己可以把手头上的工作全部做完,说了之后她才发现,不仅今天做的事情是这么的艰难,甚至连时间也不够,因此,苏茜自己并没有兑现诺言。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苏茜受到了其他同事的冷嘲热讽。苏茜回到家中,一直显得十分的痛苦,巴菲特知道这件事情后,发现女儿依然是愁眉苦脸地坐在客厅,不禁对她的处境开始担心起来。
于是,巴菲特坐到了女儿的身旁,将桌上的苹果削好后递给女儿,看着女儿接过自己递给她的苹果,巴菲特开始询问了:“怎么了?苏茜,是不是你做了什么失败的事情,怎么这两天你都显得这么愁闷呢?”
“父亲,我曾经对同事许下了一个承诺,但是我却发现实现这个承诺实在是太过于艰难。我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承诺,还被同事嘲笑了一番,您觉得我该怎么办?”巴菲特的女儿依然皱着眉头。
听着女儿的话,巴菲特才知道原来她是做了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虽然这样的做法是很不好的,但是巴菲特还是告诉女儿:“苏茜,你听着,事情发生了就不要去担心,关键是自己要弄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知道吗?你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做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那这个人就会失去自己原本拥有的信用,所以,不要轻易对别人允诺自己不能够完成的事情。与其夸下海口对别人允诺,倒不如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看能否出色地完成任务。”
巴菲特告诉自己女儿应该如何审视这个问题,引导女儿怎样去发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个人的确不能够随便答应别人事情,最起码自己没有能力办到的时候,更加不可以答应,否则会损害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对方会觉得你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只是随便地敷衍他。
所以说,信誉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但能力更重要。如果在自己掂量之后,觉得可以做好别人委托的事情,那么就痛快的答应下来。如果觉得比较勉强,大可委婉地拒绝对方,这样就显得稳妥多了。
人能够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那么他每天都是轻松的;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想做一些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那么,他每天的生活必定会过得很疲惫。
在社会工作与交往中,最好不要轻易挑战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因为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疲惫。并且,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伤害了自己与对方的情感,如果是生意伙伴的话,很可能失去一次合作的机会,这样一来,自然是得不偿失了。
某一家汽车公司招聘一名维修部主管,在经过几轮残酷的淘汰考核以后,应聘的人数从几千人角逐到最后的两人,他们分别是小张和小李。
最后一轮考核,由该公司总经理亲自出场,总经理要配件部给了小张和小李每人一部残旧不堪的坏机器,然后叫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维修这两台破机器。
小张把机器拆开,仔细地检查内部的每个零件,不一会儿,他皱起眉头。总经理看了笑着问:“可以修好吗?”小张犹豫片刻,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一定能修好的,请放心好了。”
总经理又看了看小李这边,他也是把机器拆得七零八落,仔细检查,过了一会儿,他也皱起了眉头。总经理又问:“可以修好吗?”小李笑了笑:“对不起,这部机器实在是修不好,很抱歉。”
最后的应聘结果让人很吃惊,被录用的人竟然是小李。小张不解地望着总经理,想寻找答案。总经理笑着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两部机器是无法修好的,无论你下的功夫有多深,针是无论如何也磨不成铁杵的。”
不能说例子中小张的精神不值得表扬,而是他确实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一部原本破旧不堪的机器,在经过详细检查后,已经知道修不好了,为什么还要勉为其难地修呢?这样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浪费财力。所以小李被录用是很理所当然的。
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正确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不可以随便地下定论。随便地下定论之后,很容易让自己下不了台,说不定还会把事情做砸。就算侥幸做出来了,付出的一定比得到的要多得多,这就是常说的“事倍功半”的结果。
因此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总会显得稳妥,要循序渐进,不可以想着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要给自己一定时间来积累自己的能耐,从最基础的开始做,才可以有更高的发展。
同样愚蠢的是,用你最宝贵的时间,去干那些你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仅仅只是为了一时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