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怎样面对死亡(2)
但年岁大一些的成熟的青年,不会像上述那些年龄小的青年那样执著于虚张声势的勇气,他们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就像他将思念他所爱的人那样,他们也会深深地思念他。死亡绝不是玩感情游戏的时候,这是成长的最后时刻。
现在有些“乐于思考人生”的年轻人在心里可能会认为:活那么老没意思,还不如趁年轻,趁生命最旺盛灿烂的一瞬,如流星一样划一道闪亮的线,毅然而耀目地离开。甚至,他们早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三十五年的人生规划。他们说:“我不想活得太长久,只要能活到35岁,我就足以达到我的巅峰、我的辉煌。到那时,我会毅然地绝尘而去,任谁也别想阻止我!”
也许十几年过去了,十几年中,他们也是无数次用当年那句话激励自己,并凭了一种时不我待、去日无多的危机感,很辛苦也很努力地活着。跟生命抢时间,是在与时间赛跑。然而,在意料之外,命运竟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死神竟会提前来亲近他!真的面对死亡时,你还能提起当年的勇气吗?
只可惜,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来不谈如何直面死亡。好像人类所有的死亡,都是意外,都是一刹那的事儿,没有现在进行时,只有将来时和过去时。所以我们常常在死亡前经历一段烦躁、忧郁、恐慌和痛苦的非人折磨,也让亲友深刻感觉到死亡的存在、感受到死的现在进行时态,更让他们痛心疾首、手足无措。是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我们竟然让所有人竟然都手足无措。
难道,面对死亡,我们真的就只能悲伤痛苦,眼睁睁地让亲友们在眼泪和痛苦中手足无措吗?这是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的事情,甚至有些人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
那么现在请渐渐冷静下来,开始用一种哲学的眼光来打量生死,因为假如死神真的要来了,我们是想躲也躲不开的,怕也没用,倒不如就这么安静地等它,坦然地恭候它,用无怨无惧的微笑来款待它的光临。
另外,要知道我们还有“爱”。爱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爱,都希望得到爱。哪怕一个即将死亡的人,他也渴望得到别人给予的爱。爱是我们去世时唯一能够带走的东西,它使得死亡变得如此从容。而面对我们经历过的快乐幸福,面对生命中付出和获得过的爱,这也足以让我们克服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平静地接受这个现实。
有了这样面对死亡的态度,我们或许有一天在观看生命的最后风景的路上,在晴好的阳光中,沐浴着关爱,淡然平静地说:“我肯定会死去,但是我心情很愉快,我积极地对待和享受每一天。”
课堂笔记
有人说,人在死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东西最能体现他一生的价值,我们活过,我们爱过,我们就不会有遗憾。死亡也并不可怕,它和生一样,都是极其平常的事情,是大自然的规律。人走了一生的路,累了,就应该休息一下。对死亡应淡然自若,而对生命更要万分珍惜。
如果死亡是终结,那一定是坏事儿吗
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
——美国医学教授 诺曼·卡曾斯
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比较令人恐惧的字眼,听了甚至会觉得毛骨悚然。当我们想象着自己的一生最终会在烈火的燃烧下灰飞烟灭时,心中不免会有一丝惆怅。没有谁会想要真正体会一番生命终止时的感受,除非是那些对生活绝望的人。纵观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其实是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存在的,若非自然的生老病死,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没有人会知道死后是否有灵魂的存在,也不知到底是否有佛教所宣称的生死轮回,但是,即使再好奇的人,也不会为了探索而弃自己的生命于不顾。
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凭借自身的潜力来克服,只是看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强不强而已。轻易说死的人,其实就是懦弱的表现,是一种对人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他的前半部分生命也就白白浪费了,没有一点意义可言。对于被生活所迫得没有退路的人来说,死亡或许是对心灵绝望的一种解脱,可是对于家人、朋友来说,却是他们不能承受的伤害,更是一种永远都无法磨灭的痛苦痕迹。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个世上,就应该对得起带我们来的父母、关心我们的那些朋友以及所有与自己有所关联的人。因为有了你的生命,他们的生活才不会枯燥无味;因为有了你的生命,他们才有了倾诉的对象;因为有了你的生命,他们才懂得什么叫作爱。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没什么可留恋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挂念。
既然我们被选择来到这个世界,既然我们活着,就应该用所有的真心和真情、用所有的欢笑和泪水来演绎这场绝美的生命之旅!让我们在未死之前尽情地展现我们最美的风姿,用一种最佳的姿态,去面对生命赋予我们的所有悲欢离合。
有这样一段脱口秀: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是在吃自助餐,其中有许许多多的菜肴,包含了酸甜苦辣。许多捺不住性子的人都是只吃了两三口,就大叫着要买单,买单了饭局不就结束了吗?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也结束了。
为自己买单这样的事情你都做了,就不会做出比这个更绝的事情了吧!难道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些东西就这么难吃吗?两三口就咽不下去了,或许这两三口刚好是这里面最难吃的菜呢?现在买单以后的那些菜肴不就什么都体味不到了?人生也是如此,其实不要在最苦难的时候放弃,其实后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来体验。困苦的时候只是自己的错觉,不要让这种错觉影响了你的后半生。有时候你只是觉得累了,需要稍事休息,调整一下。
其实想死很容易,但是别太着急,找个清净点的风景怡人的地方,把自己全部的家当带上,然后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要和任何人联系,也不要上网或是用其他的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假如在这个地方独处一个月之后,自己的心中还是没有想起一个人,那么你就可以安心地死了,因为你真的对这个世界没什么留恋了。
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就算是有来生来延续我们的今生,那也不能将我们的今生在虚度中度过。即使我们这一辈子就已经活够了,也不能将这一生草草结束。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多么不容易啊!超过了亿万个兄弟姐妹第一个跑出来,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难的?你说,小小的一件事业上生活上的破事,你就搞不定了?人生无常本来就很正常,你活着就有义务、有责任去认真地迎接每一天的太阳……
这个脱口秀有一点调侃的味道,却真实地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死亡在我们的生命中只是最后的一个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终结或许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它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脆弱,让我们学会了珍惜生命,也让生命变得绚丽多姿。死亡也让我们学会了忘记自己所失去的一切。死亡是人生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升华,或许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们还会再开始一段美好的旅程。
在《哈利·波特》第一部中,邓布利多对哈利说了一句话:“死亡,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每个人的生命最终都会以死亡终结。或许,当我们面对生死这个问题时,会觉得很压抑,也很沉重,但是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也许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解脱。在我们的生命中,无论遇到过谁,不论是以怎样的形式相遇,也不管曾经是多么的相亲相爱,或是恨之入骨,最终都无法逃离死亡的魔掌。曲终人散使人觉得伤感,众鸟归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孤独与寂寞,可这些是我们无法阻挡的,那些让我们心动的故事都会随着死亡的临近而变得遥不可及。
我们改变不了命运,但是,在我们灿烂的生命中,可以让自己过得更有意义,这样对于死亡的恐惧也会减少。当我们的心中对周围的一切感到绝望的时候,或许只是因为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偏离,事物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悲观的情绪也就随之而来。
曾有一个女孩打开窗户,趴在阳台上看向外面。正对着窗户的邻居老妇人,正在埋葬她的小狗。平时,这只小狗总是跑来和小女孩一起玩耍,如今看到小狗死去,小女孩不禁伤感,对生活也有点悲观了。
过了一个多月,女孩还没有从这种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于是祖父就把小女孩领到了屋子的另一面,打开了屋里的窗户,让小女孩从这个窗户往外看。外面此时阳光明媚,花园里鸟语花香,一切都好不惬意。小女孩忘记了悲伤,从此开朗活泼地生活了下去。
其实生命中不只存在消极的一面,当你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一件事时,你的心情就会顿时明朗。面对死亡,我们不需要过于悲观,把它想象成正在掉落的海棠花,摇曳在空中,美化着人们的心灵。有些人承受着生活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苦痛,达到了极限时,死亡或许是一种最好的解决方式;人们生老病死,自然死亡时,也算是对人生的一个完美的结局;当人受到惩罚,接受死亡的惩罚时,这也是对善良之人的公平相对……
课堂笔记
面对死亡,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悲伤,不想死亡。耶鲁大学公开课教授建议我们正确地看待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坦然对待人生,直面死亡。死亡的来临是一个必然事件,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以及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认真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从死亡中幸存
幸存对我来说是什么?假如我从死亡中幸存,这意味着什么?今晚活着对于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周四,有人会在这儿讲课,可以推断,那个人就是我。但是,如何证明周四站在这里讲课的人,与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课的是同一个人呢?
——耶鲁大学教授 卡莱
死亡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是一个相当常见的话题,每个学生都能淡然面对死亡哲学,在死亡公开课上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卡莱的这段话看起来晦涩难懂,可就是这样的课堂却节节爆满。其实通过这段话,卡莱只是在阐述一个通俗的道理:每个人都无法预料自己下一刻的生命,我们都在此刻幸存,怎样对待此时此刻?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有什么不一样?
《忠犬八公》中帕克教授忽然离去,狗狗八公仍像往常一样守候在他归来的车站,对八公来说,从帕克离去的那一刻起,它就再也不能看到帕克的影子,以前美好的日子都是从死亡中幸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