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情归纳
词句理解题、标题填入题、态度观点题在历年国考中出现的次数较少,是阅读理解部分的选考题型。具体考情统计如下:
核心考点梳理
第1课时 考点分类精讲
(推荐用时:1小时)
一、词句理解题
词句理解题在最近几年国考中考查较少,这种题目主要查考对上下文的理解。考查的对象包括代词指代和词语理解两个方面。
这种题型提问中往往会把所问的词语、短语用双引号或加下划线标注,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指;这段文字中“前者”是指;“×××”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这段文字中的“××”指代的是;文中画线的“××”表示。
作答此类题目,要找准所问词语的位置,结合前后文语境判断。若是考查代词指代,可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遵循“就近原则”解题。
经典真题1(北京2013)科学和艺术有一个不相同的地方:科学讲求最新的发现、最新的定律和方程式,花样永远翻新,永远直向前跑。艺术就不大有这样的方便,不论古今中外,没有现成的定律或方程式可以供我们抄袭应用,从而使艺术像科学研究那样形成接力赛跑式的进步。此中微妙精义,父亲不能传授给儿子,母亲亦不能指点给女儿,一切都得靠自己再从头开始。
视频解析
“此中微妙精义”的“此”是指( )。
A.艺术创作或欣赏等活动
B.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别
C.古今中外所有艺术成果
D.家族中世代相传的绝技
解析 A。根据就近原则可知,“此”之前所说的是艺术,A项表述正确;B项“科学”与文意不符,不是“此”指代的内容;C项“古今中外所有艺术成果”和D项“家族中世代相传的绝技”文中未曾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均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经典真题2(国考2012)人口的激增,让地球的粮食供应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需要增加70%的耕地,人类才能养活自己。但地球上根本没有这么多可增加的耕地。于是,科学家转向海洋求助: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可以大胆地预计,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即将拉开序幕。
视频解析
根据这段文字,“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是指( )。
A.对海洋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利用率
B.海水养殖业将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C.加大深海养殖的力度,弥补近海养殖的不足
D.海洋鱼类资源将在人类食物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解析 D。定位“人类食物的蓝色革命”,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根据语境提到的信息,“革命”比喻发生了某种大的变化,“蓝色”与海洋相关,并且这个变化与“人类食物”相关。根据前文提到的“在远离海岸的开阔海域中养鱼,可以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可知,“蓝色革命”指的是土地提供的农产品所占比重将缩小,而海洋提供的鱼类资源将会占有较大比重,故选D。
此题容易误选B项。海水养殖业取代传统农业,这并不是“人类食物”的变化,而是食物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且“取代”一词缺少依据。
二、标题填入题
标题填入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材料主要内涵、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为上面文字拟写一个标题,恰当的是……”“这段文字最合适的标题是……”“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标题一般要统领全文,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标题填入题其实是主旨概括题的一种变形题目。除此之外,选择的标题还要与文段的文体风格一致,这样才能使标题与文段相得益彰。据此标题填入题又可分为议论型标题填入、说明型标题填入、新闻报道型标题填入和记叙型标题填入。
经典真题1(国考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而专家表示,应当大力倡导赡养人经常看望慰问老人,但如何入法,语言上要仔细推敲。
视频解析
下列作为选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请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B.“常回家看看”如何入法
C.精神赡养是道德更是法律
D.“常回家看看”或入法律
解析 D。这是一段议论型的材料,文段首先引用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的相关内容,接下来重点谈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并指出其如何入法需要推敲。由此表明将要入法的是“赡养人经常看望慰问老人”,可以确定在B、D两项中选择。“如何入法”文段没有谈论,属于推断,因此选择D项。“常回家看看”使用了引用和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经常看望慰问老人”。
视频解析
经典真题2(国考2015)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的脑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在猴子大脑里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胞,叫镜像神经元,让猴子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当它自己做这一动作时,这些细胞会兴奋。后来的研究证明,人脑中也存在这种镜像神经元,能够感受对方
的害怕和愤怒、难过和恶心;复杂的感受如害羞、孤独和不受欢迎,也都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明显地感受到。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表情或者经历过的情感状态,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同情”的魔力
B.何谓神经元
C.脑科学的新发现
D.“爱”的潜在根源
解析 A。文段开头提出在猴子的大脑里有镜像神经元,让猴子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当它自己做这个动作时这些细胞会兴奋。接下来指出人脑中也存在这种神经元,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文段重点谈论的是对别人的感受和情感的感同身受,对应的是A项“‘同情’的魔力”。B项“何谓神经元”偏离了文段的主旨,且文段说的是“镜像神经元”。C项“脑科学的新发现”概括含糊,不明确,不能体现文段的主要内容。D项明显错误,文段说的是镜像神经元让我们能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并未提到“‘爱’的根源”。因此,本题答案为A。
三、态度观点题
态度观点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倾向或者对某事的评价。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提问方式多由“观点”“态度”“是否同意”“有无道理”等来表示,如“可知作者的态度是……”“作者是否同意……”“作者认为上述有无道理”“作者对×××的看法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如下:
判断文段中是否有观点的常用技巧:
(1)文段可能含有一些观点引导词,如“我认为”“我觉得”“依我看”“笔者认为”。
(2)文段可能含有一些态度倾向词,如“遗憾的是”“所谓的”“未免”“何等”“难道”“实在是”。
(3)文段中没有观点引导词和态度倾向词,但是有关联词,也可以推断作者的态度。如转折关联词之后是作者的观点。
经典真题(国考2015)西方现代文论认为,一部作品产生后就是独立的文本,和作者无关。然而这个原则却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很多是朝廷的官员或预备官员,至少是读书人,是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言行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文学承载着移风易俗的责任,因此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如汉代的扬雄写过赞美王莽的文章,因而被宋人看不起;严嵩的诗写得好,但是后世读的人少,诗集也少有刊刻——怎能让祸国殃民的罪人立言不朽呢!古人虽也说过“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的话,但仍坚持“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原则。
视频解析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符合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
A.文如其人
B.文以载道
C.知人论世
D.诗以言志
解析 A。根据态度观点题的解题技巧,首先定位原文主体为“中国古代”;原文第二句之后,阐释了中国古代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观点。文段中间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最后一句阐释了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观点,即“德艺双馨”。由此可知,中国古代认为,文章是作者人格、思想、立场和世界观的代表,即文如其人。A项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A。
课外随身听
·趣味音频
·开心公考
第2课时 经典例题回顾
(推荐用时:30分钟)
一、词句理解题
【例题1】(国考2010)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视频解析
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
A.道德水准
B.兴趣爱好
C.价值取向
D.研究态度
解析 C。由文段倒数第二句可知,“有颜色的力量”有一种作用是“推动”,且是“在后面或底层”。而“兴趣爱好”则是表层的东西,并非居于“底层”。排除B项。“研究态度”只会影响一个人做事的状态,但并不能起“推动作用”。排除D项。由最后一句话可知,这种推动力量对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是起“决定”作用的,显然,“道德水准”可以影响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但不会决定个人追求知识的成果。排除A项。
二、标题填入题
【例题2】(联考2014上)最新研究显示,所谓“好胆固醇”也许并非真的那么好。研究引用大量基因资料,发现俗称“好胆固醇”的高密度蛋白胆固醇(HDL)水平即使升高,对降低心脏病风险也不一定有帮助;与此同时,因遗传因素而有较高HDL水平的人士患心脏病的风险并不低于天生 HDL水平较低的人士。如果 HDL真的有助于降低心脏病风险,前者患心脏病的机会应该较低。没有参与研究的学者对相关结果感到不安。
视频解析
下列哪项最适合做这段文字的标题?( )
A.遗传因素与心脏病
B.心脏病研究的新发现
C.“好胆固醇”或并不存在
D.胆固醇对心脏病的影响
解析 C。题干说明的对象是“好胆固醇”,所以正确选项应该围绕“好胆固醇”展开。文段第一句也交代了,所谓“好胆固醇”也许并非真的那么好,据此可知C项最符合题意。
【例题3】(联考2014下)村民老王请乡亲们帮忙整理承包的菜园时,挖出一罐银锭,有人说这块菜园原属于刘家,因此银锭应该归刘家;有人说刘家是外来户,应当王姓人均分;还有人说应该干活的人一起平分。但老王的母亲认为现在这是她家的地,应当归她家。为了避免纠纷,当地法院介入此事。根据法律规定,当单位在基建施工中挖出的财物或公民个人建造住房或其他场合挖出土的财物,由于此前并不属于单位、发掘者或其家族所有,所得财物应上缴国库,依法处理。
视频解析
最适合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
A.钱财竟重于人情
B.好心帮忙帮出问题
C.一罐银锭引发的纠纷
D.地下挖出一罐银锭归谁所有
解析 D。文段讲述了从地下挖出的一罐银锭引发了一场纠纷,之后法院介入解决了纠纷,银锭最终上缴国库,D项意思表达得最全面,最适合做标题。A项在文段中并未体现,排除;文段讲述的是银锭的归属问题,重点不在“帮忙”上,排除B项;文段中不仅提到了纠纷,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银锭的最终归属,C项表述片面,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三、态度观点题
【例题4】(国考2012)日前,IBM公司研发的电脑沃森战胜了美国电视智力节目《危险边缘》的两名人类常胜将军,一时间,很多网友担心,电脑越来越像人了,将会超越人类智慧。从深蓝到沃森,人工智能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电脑会代替人脑吗?近几年,每次有电脑战胜人脑的事发生,都会有“终结者”之类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不久的将来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并最终替代人类。
视频解析
作者对于“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的态度( )。
A.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实现电脑模拟人脑
B.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
C.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超越人类智慧
D.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宰者
解析 B。文段中并没有体现作者的观点,从“网友担心”“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在客观地陈述,一些人认为电脑将代替人脑。而作者对此观点是否赞同,从文段中体现不出。
课外随身听
·趣味音频
·开心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