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我的第二个家乡
清华大学 吴佳容
吴佳容,女,毕业于台湾世新大学,现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从小到大就梦想有一天可以离开家到外地去闯一闯,看看这美好的世界,而北京就是我人生当中所选择的第一站。虽然到清华求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但回想当初告别台湾搭上飞机,机身起飞离开台湾土地的那一刹那,至今仍记忆深刻。当时的我刻意将脸撇开,好不让坐在一旁的妈妈发现我已经泪流成河,直到飞上云端再也看不到台湾,我和自己说:“从现在起,我得一个人面对接下来所有的挑战,我必须勇敢,让我在北京求学的每一天过得精彩又充实。”
其实大学四年期间我曾和学校教授到大陆各地学术交流多次,对于来到大陆生活其实并不担心,最放不下的是在台湾的家人、老师和朋友们。庆幸自己到了北京后很快地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和清华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疼爱我的老师和与我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好同学!
回想2011年9月刚开学,当我一个人独自享受骑着车在清华校园里穿梭的时候,还会怀疑这是不是一场梦,我常常告诉自己:这不是在做梦,我已经是真正的清华人了,好好享受在清华校园学习的时光吧!半年来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像是担任研究生通讯社的记者,采访了优秀的校友,还开了“海峡之声”的专栏;参与硕士生论坛,以及无数次的学术研讨会;还有最有意义的校园Buddy学伴,照顾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短期交换生,等等。
其实到了北京就像是回到我第二个家乡一样,因为我所就读的台湾世新大学,几乎在大陆各省都缔结了姊妹校,因此学生们有很多到大陆交流的机会。5年前的寒假,我和现任世新大学主任秘书的李功勤教授一起去了上海复旦、同济大学交流。当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大一新人,但我深深地被大陆学校的一流环境、设备与教授们博学多闻的气质吸引,从此之后,每到了寒暑假,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选择到大陆来走走看看。过去几年我曾到过北京、上海、杭州、苏州、西安、延安、内蒙古等地,其中造访最多次的就是北京。北京将古今元素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走在繁忙的大街上,你会感受到北京朝气蓬勃的脉动,抬头看看那些世界一流设计师所设计的建筑物与装饰艺术,仿佛走进了大型游乐场一样,让人目不暇接。而当你累的时候,转个弯走进胡同,又会有一种走进了历史画卷般的感受,如置身在老北京的幻觉中。对我来说,北京就是个如此奇妙的城市,因为北京有太多太多的地方记录着我美好的回忆!

北京最让我惊艳的是她超强的外送服务……订一个pizza或是快餐店套餐,在无意外的情况下,通常只要等上40分钟,热腾腾的食物就会送上门,而且不论刮风下雨,只要送餐延迟,送货员就会送上一张下次消费的抵用券,服务真的非常到位,这样的超便捷服务让我更喜爱北京了。

2012年春天吴佳容于清华大学
如今就读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硕士生一年级的我,平常的生活除了读书、上图书馆、与同学老师讨论功课外,课余时间最爱的就是背着背包、拿起相机,走到哪里、拍到哪里,试着走进北京的每一个小角落和大陆的每一座大城市。区别于以往学术交流只在大陆待上十几天就回台湾,现在的我长期住在北京,观察北京的眼光自然也和过去有所不同。过去来到北京进行文化交流,总是会有海协会的主任、社会主义学院的老师安排得非常妥当,可以说是过着吃好穿好住好的超豪华生活。但现在的我是一位普通的清华学生,不再像过去事事有人安排好,而是凡事都得靠自己,要去哪必须事先查好地铁路线,最好比约定时间提早一小时出发以免迟到;如果要打车,在乘车高峰时间也必须提早半个小时出门,以防打不到车。另外就是饮食习惯的差异,这是让我最难适应的部分了,作为来自南方的学生,我的口味相对比较清淡而且偏甜,而北京菜品却“贯穿”着北方菜系的“咸”与“味道重”,因此长期要住在北京的我,在努力适应饮食差异的同时,也不得不向妈妈学习做几道南方家常菜,以让自己的肠胃感受“家的味道”。

2011年吴佳容(右一)与母校台湾世新大学赖鼎铭校长、李功勤主任秘书在清华合影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更享受在北京与来自各地的人的互动与交流。在北京这座流动的大城市中,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可以说,北京比我想象的还要更多元化、国际化,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听见各省的方言,还有世界各国的语言。这一点从清华校园的学生中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以班上同学为例,除大陆各省的同学,包括新疆、西藏的同学外,还有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拉克、朝鲜、柬埔寨等国家的同学。想想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每天与如此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相处,生活是不是很多姿多彩呢?此外,地道的异国料理餐厅也比比皆是。另一个让我觉得北京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原因就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所有一流的品牌,有些甚至是在台北看不到的;到超市去购物,我可以买到来自世界各国最地道的食材,而且质量都非常好。
但北京最让我惊艳的是她超强的外送服务,其实这不是北京才有的特点,在大陆许多大城市都可以享受到如此便捷的生活服务。例如:网上订了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的门票,下单10分钟内会有客服人员和你联系,确认无误之后,隔天送票员就会在你方便的时间把购买的票券送达,届时当面点清付款就可以了!还有外送食物的服务也让我印象深刻,订一个pizza或是快餐店套餐,在无意外的情况下,通常只要等上40分钟,热腾腾的食物就会送上门,而且不论刮风下雨,只要送餐延迟,送货员就会送上一张下次消费的抵用券,服务真的非常到位,这样的超便捷服务让我更喜爱北京了。
在清华校园里的生活也和我在北京的生活一样精彩!在过去的这半年间,我很庆幸和班上每一位同学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平常除了一起上课学习之外,我们也常常组织小聚或是班游,而通常活动的发起人都是我,也因此我在班上获得了“吃喝玩乐股长”的封号。但除了召集大家玩乐之外,课余我也邀请了几位好朋友一起组成读书会,一同讨论每周老师们上课的内容、预习必读的书目,如此一来,让原本繁重的阅读压力减轻不少,也让我们彼此的感情更进了一步。在清华念书,我只能用“享受”两个字来形容。因为清华拥有的是一流的校园、图书馆、设备、师资,还为学生们提供很多出境交流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我在清华遇见了一群和我年纪相近的同侪,愿意与我做好朋友,在清华园里钻研学问、一同成长。在校园中,时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走着走着就停下来讨论学问,在食堂用餐时也常可以听见同学们讨论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而我与好朋友们也会时常聚在一起相互嘘寒问暖、讨论最新的国际情势等。我非常享受在校园里与老师、同学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也很感谢清华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可以尽情在清华园里,追寻我渴望得到的知识。

吴佳容在河北涞源县冬季物资发放活动中担任志愿者

吴佳容(前排左一)在长城

吴佳容(前排左二)与朋友们圣诞节聚会
最后,我要感谢这些年来支持我到北京、到清华读书的父母、弟弟,还有母校世新大学赖鼎铭校长、李功勤主任秘书和日文系沈荣宽教授。没有他们的栽培与支持,今天我不会来到北京,也没有机会到清华来学习,感恩此刻我所拥有的美好的学习生活。也感谢我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的导师刘江永教授、所有系里的老师及港澳台办的董力老师,谢谢每一位老师对我的用心照顾,我将谨记在心,也期许自己将来学业有成,可以为两岸和平发展尽一份心力,以不辜负师长们对我的栽培。
编辑整理 石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