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别离之前的一封信
北京舞蹈学院 杨紫瑶
杨紫瑶,女,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潘志涛教授。曾多次受邀赴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等地参加艺术节表演,先后赴山东、安徽、广东、吉林等地采风学舞。同时参与教学与创作,指导的多名学生参加台湾学生舞蹈比赛获得佳绩。
2011年10月14日,当我站在雍和宫北京出入境管理局办理签注时,突然意识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在北京办理“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了。一瞬间,过往的人生片段浮现于脑海:第一次来北京舞蹈学院考试,第一次办理入学手续,第一次走进课堂……不知不觉中,这所有的第一次都已成为过去。还有半学期我就要毕业了,当我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中不免感慨,似有千言万语,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北京是一个世界大都市,多种文化交汇于此。作为中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就在这个城市,而这里是众多舞蹈学子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我很荣幸能来到北京,能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学习。回想当初,第一次和妈妈来学院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我忐忑不安。因为是港澳台学生,我们的入学考试连续两天,每天都是从早上考到晚上。另外,陌生的环境、初次见面的老师,以及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转换,都让我深感压力。记得参加专业面试时,前后4场我都是最后一个考生。每次推开门进入教室,看到面前的一排专家与教授,我都惴惴不安,因此整个考试过程就像一场梦,记不清跳的剧目是什么,回答了哪些问题。考完后身心疲惫,以致我和妈妈都没有兴致逛逛北京,短暂的休整之后就回到了台湾。令人欣喜的是,当我不久后再次来到北京时,我是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新生前来报到。在学院徐老师及研究生部欧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办理好了入学手续,我的研究生生活正式拉开了帷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导。

2012年杨紫瑶硕士研究生毕业与导师合影
“上课进行时”的主旋律
谈起上课,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潘志涛教授。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多专业课,特别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本科生课程,令我受益匪浅。在过往的日子里,我有幸先后师从潘志涛教授学习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中国民族民间舞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典型组合课,跟贾美娜教授学习了汉族民间舞蹈课例研究,跟韩萍教授学习了维吾尔族风格课和藏族热巴鼓舞,跟田露教授学习了山东秧歌风格课,等等。这些课程都与我的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与教学研究密切相关,而正是因为我身处北京舞蹈学院,才有机会跟随一流的专家和教授学习、成长。
此外,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研究生的身份,使我有幸得到了校外专家的指导。比如,安徽歌舞剧院娄偻老师的安徽花鼓灯传习课、云南著名编导马文静老师的彝族风格课、西藏大学江东老师的藏族风格课。这些校外专家让我不出校门、不出北京就可以学到更多、更具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当然,除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之外,我还跟随中国古典舞系王伟、张军和庞丹教授学习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跟随史敏教授学习了敦煌舞蹈,等等。所有这些课程不仅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舞蹈,还为我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可以参考与借鉴的内容。
北京舞蹈学院丰富的课堂资源吸引着我,直到研究生三年级上学期我还保持着进课堂学习和观摩的习惯。想学的东西太多,但时间有限。我想:假如再给我一年的时间,我还能学到更多。三年研究生生活,上课是我的主旋律。得益于北京舞蹈学院众多专家、教授和老师的“言传身教”,我的大陆求学之旅不虚此行。
别样精彩的课外学习

杨紫瑶(右一)与台湾同学

杨紫瑶(左二)与家人
除了作为主旋律的上课,我的课外生活同样精彩。其一,我参加了很多校内外的讲座与论坛,涉及舞蹈表演、教学、创作、舞蹈史学研究、舞蹈市场营销等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不但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还引发了我的思考,对自己毕业后所希望从事的工作方向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其二,我参与并观看了很多校内校外的演出活动。比如,参加学院的元旦晚会,与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与舞团进行交流演出,等等。北京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校外的演艺活动更是令我大开眼界。我曾在国家大剧院、中国剧院、海淀剧院、天桥剧场等地方欣赏舞蹈、戏剧、音乐剧表演;观摩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电视舞蹈大赛;观看雷动天下的现代舞。北京的人文文化气息感染着我,促使我深度思考什么是艺术、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舞蹈的未来发展趋势,舞蹈的市场化和经济化,等等。
北京之外的惊喜
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参与过的课题研究和论坛活动。2009年,我跟随导师前往吉林艺术学院参加学术交流会,第一次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与亲切。2010年,我先后随导师赴广东江门参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和山东胶州参加中国秧歌节。2011年,我又跟随导师前往安徽蚌埠怀远县参加第二十届花鼓灯艺术节以及研讨会。这些观摩与学习,让我在感受中国民族民间舞魅力的同时,感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得在山东胶州参加秧歌节时,我们师兄妹几人也走到了秧歌走街的队伍里。听着鞭炮声和锣鼓声,我们情不自禁地边走边舞。在安徽参加花鼓灯艺术节开幕式时,当我看到舞台上上了年纪的花鼓灯艺人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起跳花鼓灯时,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这些都是我来大陆求学时的一些小插曲,但正是这些来自北京之外的惊喜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并理解了舞蹈的魅力。这些经历为我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与教学研究增光添彩。从民间到课堂,再从课堂到舞台,正是“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真实写照。
写在最后的话
还记得刚来大陆的那段日子,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要听《父亲》、《母亲》这两首歌。那时的我第一次离家这么远,从南方到北方,气候、饮食、习俗、生活习惯上的种种不适应让我十分想家,学习上始终提不起精神。当时我的唯一想法就是:快点毕业,赶快回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家人的支持,我身边的朋友渐渐多了起来,与老师和同学也渐渐熟稔,我的心情也随之好转,学习劲头十足。慢慢地,北京舞蹈学院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父母般的导师,有兄弟姐妹般的同学,还有许许多多与我共勉的好朋友。
其实,作为别离之前的一封信,我还有很多故事想与大家分享。比如,我与师兄妹们一起协助导师做课题的日日夜夜、我与同班同学聚会出游的美好时光、我连续两年拿到港澳台学生奖学金的兴奋心情、我参加首届港澳台及留学生创作展演,等等。但是,故事永远写不完,记忆永留心间。我知道,当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穿上硕士学位服时,我的北京求学之旅将告一段落。别离之前,我感谢我的家人曾给予我支持与鼓励、感谢导师潘志涛教授对我的谆谆教导与厚爱、感谢老师与同学在三年里对我的关怀与帮助……正是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北京求学之路才能走得平坦、走得多姿多彩。我想:若干年后,当我回忆起在北京求学的三年时光,我会微笑着讲述曾经的点点滴滴……
编辑整理 陆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