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投资的理性思考(1)
什么样的理念常会决定投资者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行为方式的不同。理性的思考不仅仅要关注我们思维本身,还要关注我们自身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没有看清楚的想法。理念更多的是对投资本身的逻辑思考,没有信仰的生活或投资会让人无所适从,不断战胜自我的门槛就是投资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找到了自己的个性投资之路,与市场战斗的结果就是只要在市场内,这个战斗就没有结束,因为投资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马拉松”。
理性是一种情怀
目的之辩
一直在投资的道路上向前行走或奔跑,一路上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也就关注了太多的细节,有时由于承载得太多而让投资本身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也许过程太长,当一切喧嚣沉静下来,忙碌的心灵得到一刻的放松时,对前面道路目标的考虑在此刻尤为突出。投资的市场有如大海,投身于此,如果仅仅是为了游泳的过程,那么彼岸是什么?
投资的目的常常会使投资者在面对相同问题时采取不同的行为,因为目的不同,方法自然也就会有所区别。在这样一个汪洋般的市场中,为了利润的目标,为了获得投资的技巧,为了体验人性的复杂或者为了从中获得乐趣,这些都是投资者深思的问题。然而,当投资者面对诸多目的并认为在投资中可以收获所有时,那么此刻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在严酷的市场面前,也许在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保本或者是为了尽量少一些亏损。
投资的目的正如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目标一样,是一个不断收获的过程,在一个目的实现之后就会追求后续的目的,可是这一切都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之上。在前进的道路上,投资的目的也有反复,一次暴利也许收获了许多,可是接下来却需要面临如何保证持续性稳定获利的困惑。当不能维持这种稳定的时候,巨大的亏损也使得投资者需要重新来过,对当初走过的路重新走过,只是心态和经历不同而已,路仍然是那条路,人依然是当初的人。
思维再次回到了起点,投资势必不能仅仅关注过程,体验过程中的快乐和辛酸,还需要目的并达到目的来支持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不过,长期在市场中获胜所需要的是心志的艰苦磨炼和对挫折或成功的直面。思考投资是面对内心的感受,也是获取其中真正自我的途径,为了战胜市场而长远战胜自我是值得肯定的。
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过程中的体验其实对投资来说必不可少,而它又何尝不是投资的目的之一。倘若失去了过程的种种以及太多的可能性,投资的魅力也许会让人觉得太过苍白了。
在这一路上,风险与利润共存,恐惧与贪婪同在。贪婪的任意放纵时常会使我们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恐惧,它还让在投资之初确定目的时的那份理性烟消云散,逐渐偏离。在享受成功时,却不能忽视此刻对风险的控制以及内心的把握。听从心中自我的理性实践、自己的投资构想以及目的,在投资过程中获取应该取得的利润并使交易成为生活中的乐趣和内心的荣誉。一路上的同行者有很多,愿意以及能够到达彼岸的也正是心中对投资的追求。
在一个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的下午,一位富翁来到海边度假。他决定拍摄一些海上的景色,于是咔嚓咔嚓地拍了起来。拍摄声吵醒了一位正在睡觉的渔夫,渔夫抱怨富翁破坏了他的好觉。富翁说,“今天天气这么好,正是捕鱼的好天气,你怎么在这儿睡大觉呢?”渔夫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捕10公斤鱼,平时要撒5次网,今天天气好,我只撒2次网,任务就全部完成了,所以没事就睡睡午觉。”富翁说,“那你为什么不趁机多撒几次网,捕更多的鱼呢?”“那又有什么用呢?”渔夫不解地问。富翁得意地说,“那样你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买一艘大船。”“那又怎样呢?”“你可以雇人到深海去捕更多的鱼。”“然后呢?”“你可以办一个鱼加工厂。”“然后呢?”“你可以买更多的船,捕更多的鱼,把加工后的鱼卖到世界各地。”“然后呢?”“那你就可以做大老板,再也不用捕鱼了。”“那我干什么呢?”“你就可以在沙滩上晒晒太阳,睡睡觉了。”渔夫说,“那我现在不就是在睡觉晒太阳吗?”
理念之变
在森林中,羚羊和狮子为了生存都需要不断地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会给予它们生的希望。在思维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行走抑或奔跑。在奔跑的途中,我们思维的冲击和演变则愈加深刻。
一路上不断地产生灵感和理念让投资于市场的人们感受到:也许在市场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次去苦苦追寻种种投资理念之根本,才发现得到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具体模式。当经验和知识成了规律性的总结时,具有学习性的市场会因这种规律而产生某种变异,使得总结归于无效。市场在变异和进化中也在试图去总结认识的规律,在信息的交错中当双方将信息隐于背后时,彼此之间的无法预知才有可能将理念转化为现实。市场中常见的种种工具都是我们所习惯了的,究竟是它们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还是这些工具本来就是我们的行为所致?此时,心中才更加明了理念是基于行为的悟性与经历的结合,每个理念都具有模糊性的表现形式,其往往蕴涵着内在的精准性,适应性也在不同的行为交叉中予以扩大。
供需二者之间的相互意义对投资者来说却是对市场运行模式的无奈的回答。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行为特点在投资者加入后变得异常强化,曾经的技术分析更新得让人忘记了根本,泛概念化的投资理念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开放式的市场在不断地强调科学的投资理念,同时却必须接受大量投机者作为流动性的砝码。不同投资理念的冲突起因往往是其背后各有其独特的模式,踏入了一种模式也许就会对另一种模式的运用存在一种天然的质疑,因为这种模式强化了行为。确定模式的意义常常只需观察其所带来的行为习惯,而这种行为的体现又进一步倡导了这种模式。于是,市场在理念的冲突之中承受着其对自身的矛盾理解,而本质就是殊途同归。
一路上对理念的追踪时常使内心产生莫名的浮躁,毕竟在太过关乎利益的时候对指点迷津的金手指显得更加渴望。思维继续奔跑着是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生的希望。在奔跑中,也许冲突产生于自身,源于不同理念的矛盾。直到此刻,思维在冲击中学会不断地放下那些表象,拾起本质的本质,这样才能在征途中奔跑得更快。也许最后的理念就是包含了投机的投资,投机只是投资无穷小的表现方式,无意去改变市场,却在奔跑中学会适应和宽容。
一位喜爱排解纷争因而赢得现代所罗门王封号的犹太长老,被请去解决两位哲学家之间的长期争论。第一位争论者热切地陈述自己的主张,长老专心聆听后,沉思了一下,便宣布道:“你说得对。”接着第二位哲学家以相同的热忱和说服力滔滔不绝地陈述,并指出第一位不可能正确。长老点头同意,表示:“你说得很对。”一位旁观者看得莫名其妙并向长老问道:“你说这两个人都很对,但他们两人的主张完全抵触,不可能都对啊!”长老很快就给了答复:“你说得对。”这位犹太长老的答案也给出了很多流派之争的解答。
交易信仰
在探索的路途中,我们不止一次、不厌其烦地谈到了思维,谈到了如何进行思考,事实上在思维的旅程中,有一条必经之路就是信仰之路,它是建立思维的基石。谈到信仰之重要性,正如谈到做事先做人的重要性一样,信仰将直接决定我们的思维专注程度,而由此做出的诸多决策行为将并不仅限于投资领域。很多大师追求哲学的意境,但并不是每个大师的基本信仰都是一致的,一致的是对自己信仰和理念的坚持与执着。在投资领域做得很成功的人也许从事其他行业也不会差,因为他坚持了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也许是每次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现实中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理解;市场中的投资书籍和成功的心得如此之多,为什么成功的人依然还是那么几个,究其原因,这是因为理念和信仰不同,于是基于判断的基础也不同,行为则表现各异。
在谈到信仰时,我们的思维拒绝了固执己见地去坚持已经不断被证明是错误的信仰,任何太过幼稚的想法抑或侥幸将使行为更大限度地背离正确的决策行为。通常,太多的人热衷于在市场中证明自身的高明之处,的确,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够怀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反过来说,既然每个人都有独到之处,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吹嘘或显示自己的高明,并试图让其他人接受自己的分析或行为,这是一个悖论。不过这样的话,思维的互动难道为了信仰的增长也要缺失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在此我们会融合各家之长,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维和信仰,而不是盲目地去炫耀,从而过多地忽视了自己的思维弱项和信仰的建立。
信仰的建立不在朝夕之间,因为迫于社会压力和对多数法则以及专业性分工的盲从,最初的判断时常会受到动摇。但这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期间需要艰苦卓绝的磨砺,有思考,有承受,以至达到心理上的成熟进而坚定自己的信仰。信仰支持着在投资道路上的执着,使得投资者去相信所未见到的,给予的回报则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没有信仰的目标就像浮萍漂荡于水面,在投资过程中太多的诱惑难免会分散本应集中于一点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在市场的实际交易中,并不是遭受了亏损后的随便之态就是一种成熟——那是一种无奈。我们思维要建立的信仰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思维优势,当出现机会的时候这种优势就会使行为变得更加果断,凌空一击。建立信仰的过程是一种对自身的反省,是对市场客观变化和交易策略的主观思考,是耐得住寂寞和承受住磨砺的大智慧。建立了适合自身的坚定的投资信仰,以毅力和智慧去执行时你就会发现,原来它最终是一个心路自由的选择。
有两个打猎爱好者,暑期休假总会雇一架飞机去原始森林打鹿。到达目的地后,飞机驾驶员约定两天后来接他们,并告诫道,“每人只能打一头鹿,否则飞机承重不起。”两天后,当飞机来接他们时,驾驶员发现他们每人都猎杀了两头鹿。“太重了,飞机装不了,”驾驶员说。“可去年你也这么说过,”其中一个人说道。“这样吧,我们再多加一些钱,你通融一下,去年你不也把四头鹿装上飞机了嘛。”另一个人说着便拿出了一叠美元。驾驶员经不住诱惑便答应了,飞机终于呜呜起飞。但一个小时过后,由于太重,飞机不得不迫降,两个打猎爱好者满眼金星地爬出飞机残骸。“你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吗?”其中一个问道。“不太确定,”另一位答道,“不过,看起来这像是我们去年坠机的地方。”
挑战秩序
秩序在经济学中是一种均衡状态,在市场中更多地倾向于规律性。在经济学和资本市场理论中,长期以来我们所倾向的一个假定是系统不受干扰就会趋向于均衡的牛顿假定。它告诉投资者在思维中存在了均衡,存在着波动的规律和趋势。然而,秩序恰好在经济学中是均衡概念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市场中则更多地倾向于彼消此长的规律性。秩序的存在使每一位市场人士均有投资的归宿,但辩证的思维再一次提醒投资者与秩序相斥的随机性将会和秩序共存。在每一个系统中,类似于秩序的确定性和类似于混沌的随机性是整合在一起的,在以非均衡为常态的力学中,更是不乏此例。
系统模型的建立是排斥外生冲击之后的均衡状态的表现,供给和需求会产生自然的均衡,正如自然界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竞争和共存一样。外部的冲击会扰乱这种长期的秩序,因为哪里有秩序,哪里就有随机性繁衍的噪声。于是,系统吸收噪声后势必又将均衡进一步延伸,自然界和市场不断涨落的状态也成为了一种表现的事实。当看到电视上的雪花在节目播放过程中依旧清晰时,我们知道挑战秩序的噪声作为一个运行实体应该保持着其独立性,消除噪声的不可能性被削弱噪声的可能性的努力所代替。挑战的挑战也在思维所及之处展开,于是移动平滑和叠加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被引入,噪声的秩序也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在以有效市场和因果为线性范式的基础上衍生了套利的操作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噪声的空间,而噪声的运行独立性依旧。
在思维激烈的争斗过程中,挑战秩序与挑战的挑战在相互作用中把对市场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随机性与秩序的结合使市场的进程更具适应性和复杂性,其不可预测的特征也使市场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性,也许思维的极致是给出没有最终答案的丰富的对可能性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