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慷慨的馈赠——风物篇(3)
10.欧洲各国的国花是什么?
国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人民的性格以及审美标准。
英国的国花是玫瑰。玫瑰之于英国人的特殊意义,起自于玫瑰战争。15世纪,英国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争夺英格兰王位而进行内战,持续时间长达30多年。这场内战因为兰开斯特王朝的族徽是红玫瑰、约克王朝的族徽是白玫瑰,从而被命名为“玫瑰战争”。
不仅是英国人,欧洲人大都喜欢玫瑰。玫瑰茎上生刺,代表庄严肃穆,深受欧洲人的喜爱,再加上欧洲人大都信仰基督教,据基督教传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鲜血滴落之处,便生出了美丽的玫瑰。因而,欧洲许多国家都将玫瑰定为国花,如罗马尼亚(其国花是白蔷薇)、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除了玫瑰,矢车菊也被较多国家定为国花,如德国、马耳他和马其顿。矢车菊原本是一种野生之花,经过人们的培育渐渐褪去了野性。在德国,房前、屋后、山坡、草地、田野、人家、水畔、路边都能找到矢车菊的身影。而它之所以能成为德国的国花,跟几个世纪前的一场内乱分不开。相传,王后路易斯在动乱中带着两个王子逃离了王宫,不想马车坏在了半路上。于是他们下了马车,这时候看见路边矢车菊的花海,顿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王后一边看着两个儿子高兴地玩耍,一边用矢车菊编了一个花环给威廉王子戴上。后来,威廉统一了德国,但童年逃难时那大片大片的矢车菊、母亲为他编的矢车菊花环永远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于是,他将矢车菊推为国花。
关于西班牙的国花石榴花,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西班牙公主玉晶与一位出身卑微的小伙子相爱,遭到了国王的强烈反对。小伙子被莫须有的罪名发配到边疆。公主日日倚在花园的假山下,望着爱人所在的方向,泪如雨下。长此以往,竟忧思成疾,香消玉殒了。而在公主曾倚过的那块假山旁边,竟长出了一棵树,每年会开出火红的花来,结着圆圆的果实。为了纪念这位痴情的公主,西班牙人便将这棵长在石边的树命名为“石榴树”,并采籽培育广为种植。此后,石榴花便成了西班牙的国花。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花。鸢尾开花时,蓝色的花瓣仿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法国人喜欢鸢尾,以它作为自由的象征。相传,法兰克王国创立者克罗维受洗时,接到的来自上帝的礼物便是一株鸢尾。
意大利人深深喜爱雏菊古朴的外观、娇小玲珑的花朵,他们认为这代表了君子风度和天真烂漫,因而,推举其为国花。
梵蒂冈则以百合为国花,因为它外表高雅纯洁,天主教则以它象征圣母玛利亚。
瑞典和芬兰的国花同是铃兰;冰岛和波兰的国花同为三色堇;荷兰的国花是郁金香;丹麦的国花是木春菊;俄罗斯的国花是向日葵;比利时的国花是虞美人和杜鹃花;列支敦士登的国花是黄百合;匈牙利的国花是天竺葵;爱尔兰的国花是三叶草;拉脱维亚的国花是牛眼菊;立陶宛的国花是芸香;卢森堡的国花是月季;摩洛哥的国花是康乃馨(又叫香石竹);葡萄牙的国花是薰衣草和石竹;瑞士的国花是高山火绒草;挪威的国花是欧石楠;圣马力诺的国花是仙客来。
11.欧洲最早的城堡是为什么而建?
在欧洲,古城堡随处可见,甚至已经成为去欧洲旅游不得错过的景观之一。欧洲的城堡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在这之前,不管是从文献中,还是口头传说里,再或是古址留存上,都找不到欧洲存在城堡的证据。
欧洲的第一座城堡,出现在公元9世纪的法国西北部。公元9世纪,维京人入侵法国,并于845年进攻巴黎;为了抵御侵略,巴黎建造了最早的城堡。作为城堡的雏形,法国人修建的城堡尚十分简陋,主楼(即城堡中枢)是以粗木搭建,再在外围立起木栅栏作为城墙。现在来看,以木头作为堡体主结构的材料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用于军事防御,只要敌人一把大火,所有的工事便会付之一炬。
当然,后来城堡慢慢改由更为坚固的石料建起,再后来出现了砖堡。城堡向着更加结实的方向发展。11-15世纪是欧洲修建城堡的鼎盛时期。中世纪的欧洲时势动荡,战火频仍,贵族们为了守住自己的土地和财富,纷纷修建坚固的城堡。
后来,城堡才慢慢超越了单一的军事用途,欧洲人也住进了城堡之中。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名作《城堡》,其中的故事便是围绕着一座用于居住,同时也是权力中心所在地的城堡展开。
时至今日,不管是经历了战火、作为防御工事的城堡,还是用于居住的城堡,其功用都已不复存在。这些遍布欧洲各地、见证了欧洲历史的庞大建筑物,已经成为一处处历史遗迹,为世界各地的旅客所向往和倾慕。
12.什么是“波希米亚风”?
波希米亚(Bohemian)原本是欧洲的一个古老地区,曾是吉卜赛人的聚居地,隶属奥匈帝国辖区。如今,这里已是捷克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可以说,波希米亚和波希米亚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打着波希米亚人强烈性格符号的“波希米亚风”,却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着。
正如原本作为一种建筑风格的“哥特式”,后来也逐渐渗透进电影、服饰等各个领域的评价体系之中,说起波希米亚风,我们也很难清楚地界定,它到底是指由居无定所的吉卜赛人为主构成的那个叫“波希米亚”的民族性格,还是指后来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散发的颓靡气息,再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衣饰的风格。
所以,我们更愿意从多个层面理解它:它既是一种时尚潮流,又是一种艺术家气质的精神指标,更是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态度。
作为一种反传统的生活态度,它来源于波希米亚人放荡不羁、居无定所的生活;他们颓废、追求自由,讨厌被束缚,甚至在美国人的眼里,波希米亚与堕落、贫困、吸食大麻分不开。
作为一种艺术家气质的含义,出现于19世纪初的法国。原本,对于大多数法国人来说,“波希米亚”依然还是那些因为受到波希米亚的国王兹克姆·德的驱赶而逃至法国的拉玛人,是当时的法国作家赋予这个词以新的生命。如法国著名作家亨利·穆杰(Henri Murger)写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境》等。而在这些作家笔下,那些过着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生活”的艺术家,亦成了第二层意义上的“波希米亚人”——他们视金钱如粪土,自视甚高而又目下无尘,对任何被奉为传统的东西持怀疑态度。
波希米亚离我们最接近的一层含义,便是它所代表的服饰文化了。波希米亚人一直在流浪,所到之处,这个地方服饰里的流行元素都是波希米亚人吸收的对象:俄罗斯繁复层叠的裙子、印度的亮片与珠绣、摩洛哥的流苏和串珠……这使得他们的服装里有丰富的色彩层次、多样的搭配技巧,以及不拘一格的剪裁式样。时至今日,波希米亚风格的服饰已经成为“小资情调”的外在体现。有人说:“把一石、一木、一珠、一布组成时尚,是波希米亚的精髓。”虽然波希米亚离我们最近,却是一种非常“挑人”的服饰文化,稍有不慎,便会把自己打扮成土鳖。著名作家三毛就说过,台湾只有三个女人能够驾驭得了波希米亚风格,那就潘越云、齐豫和她自己。
13.欧洲人有着什么样的接吻观?
说起欧洲人的接吻观,可能用“开放”“适意”形容比较合适。
对于欧洲人来说,“接吻”跟其他的肢体接触如握手完全一样,不是什么值得害羞的事情,所以,走在欧洲的大街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旁若无人拥吻在一起的恋人。反观亚洲人,在这方面就相对保守,夫妻与爱人之间接吻,一般都会选择在自己家里,或者没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否则,可能会招致嘲笑甚至是不满。
欧洲人亲吻的对象绝不仅限于爱人或孩子,除此之外的任何人,哪怕是初次见面完全不熟悉的人,都有可能是被亲吻的对象。奥地利剧作家、诗人弗兰茨·格里尔帕策(1791-1872年)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手之吻是尊敬之吻,前额之吻是友谊之吻,面颊之吻是钦佩之吻,唇之吻是情欲之吻,眼睛之吻是倦怠之吻,脖颈之吻是激情之吻。到了疯狂的地步,则哪儿都吻。”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感情,便有不同的接吻方式;而在亚洲,一个人最有可能的亲吻对象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便是自己的爱人了。与欧洲人反差最大的是非洲人,在非洲的一些部落里,人们完全不接吻,不仅自己不接吻,甚至在看到别人接吻时,都会觉得肮脏和羞耻。
也就是说,不管是因为情不自禁,还是出于礼节性的要求,欧洲人可以随时随地、以最合适的方式、与合适的人接吻。当然,这是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现象。但欧洲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因为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所致,也有着不一样的接吻观。
比如说,北欧国家和英德的“接吻”观比较保守,即使是彼此熟悉的朋友或亲戚关系,相互吻面颊也只限于女士与女士之间、女士与男士之间,男士与男士之间则鲜少亲吻。芬兰更甚,在这方面,芬兰更像是亚洲人,他们只跟最亲近的人拥抱亲吻;而在地中海国家,无论男女,哪怕是陌生人,都要以互吻面颊作为见面时的问候礼,意大利人甚至将亲吻作为每天的必修礼仪,男女老幼对该亲吻谁、何时亲吻、如何亲吻、亲吻几次深谙于心;法国人则被普遍认为是最开放的,尤其是法国人的“深吻”为全球之冠。人们甚至将一应的深吻悉数冠以“法式热吻”的名称,可见法国人接吻观的开放与热烈。
14.保加利亚为何以“棒打亲朋”送祝福?
春天是复苏、希望、新生的象征。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迎春方式,如我国以盛大而隆重的“春节”迎春,保加利亚则是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迎春。
比如,跳面具舞。与万圣节的面具不同,保加利亚的迎春舞面具极尽恐怖之能事:动辄饰以羽毛兽头,或苍白,或狰狞,或张着血盆大口,或探着森森獠牙……保加利亚人认为,这些恐怖的面具能够吓跑冬天的恶魔。再比如,过“公鸡节”。保加利亚妇女会在这个节日里给公鸡穿上裤子,举着公鸡唱跳之后宰杀祭祀。除此之外,保加利亚人还会在冰冷的河水中跳民间舞蹈霍洛舞。
当然,所有这些习俗都比不上“棒打亲朋”来得让人惊讶。在保加利亚,手执“迎春棒”打人,是每年开春的第一出戏。所谓迎春棒,就是一支用红、白羊毛线缠绕几根树枝,再挂上爆米花、玉米粒和干辣椒,饰以金币、面包干和植物种子而制作的“权杖”。孩子们举着“迎春棒”敲打亲友甚至不相识之人的后背,嘴里还念念有声——那是保加利亚世代相传的喜歌。“被打者”往往微笑回应,因为对他们来说,制成“迎春棒”的树枝来自他们民族的“神木”,被这支棒子敲打,则意味着受到了最美好的祝福。
15.保加利亚“三月节”的起源是什么?
在保加利亚,从2月中旬起,各种店铺都会出售一种叫作“三月花”的商品。三月花以红白两色线编织而成,或似花,或拟人,或是球状,或成心状。一看到三月花,就说明“三月节”就要到了。
关于“三月节”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保加利亚祖先的一支,其首领阿斯巴鲁赫率领部族迁徙至此,建立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定居下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感谢上天对他们的厚爱,赐予他们这个水草丰美之地。但是,依照部落的规矩进行祭祀时,他们发现这里缺少一样祭祀所必需的植物,于是,阿斯巴鲁赫便请求一只盘旋在他头顶的燕子飞回故里,衔来了那种植物。燕子不负国王所望,于3月1日衔回了一个由红白两色细线装饰的枝条。那是故乡的亲人带给他们的祝福:白色是融洽和幸福,红色用以辟邪。怀着对故乡同胞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这片土地上全新生活的憧憬,保加利亚人把燕子飞回来的这天定为三月节,而燕子衔回的那个以红白线缠绕的枝条,便成了三月节的吉祥物:“三月花”。
另外一说,是天上有一个叫“三月奶奶”的跛子女神掌管节气。这位女神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她高兴时,世间便阳光普照;发怒时,地上则陷入寒冷。每年3月,人们为了取悦这位神仙,便用心制作“三月花”,并戴上它出行。
还有一说,是阿斯巴鲁赫率军外出打仗,击退敌人后,为了不让亲人担心,他派了一只信鸽带回他的消息。阿斯巴鲁赫将军给鸽子的腿上绑了红白两色线:红色代表鲜血,说明战争异常惨烈;白色代表胜利。
第四个说法是,一个战死沙场的王子在去世前给他的父王写了一封信,他用了雪白的信纸。国王收到白鸽带回来的信,看到白色信纸上晕染开来的儿子的血,顿时老泪纵横。于是,便用“三月花”来纪念这位逝于春暖花开时的英勇王子。
总之,不管真正的起源是什么,“三月花”都是一种信物,代表了消息和希望,而佩戴“三月花”的“三月节”,更是深受保加利亚人喜爱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