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把我的爱献给你(1)
——与职场相关的人生咏叹
你不是我的爱人,但我要把我的爱献给你。我不是耐不住寂寞、红杏出墙的小女子,更不是一个拈花惹草的伪男人。
我们耳鬓厮磨了三十年,岁月告诉我说,你也说,我们够铁!
我们的关系正常得再正常不过了,来不得一点一滴的玷污。你说是吗?我以为是——至真至醇。想想那些花前月下、清风明月的夜晚,想想那些让人陶醉的岁月呢喃……那个时候,你是一个美好得让人不忍碰一下的女神。你给恋你的人以温柔与大爱。你的怀抱,就是一座供征人休憩的港湾。
你的好,许多许多,说不尽。但你也有缺点。这缺点有大有小。有的可以原谅;有的是无法被人所原谅的。说一个你的大的缺点吧,属于原则性的。你过于泛爱!对那些本该不爱的人,你却很爱。由此,你经常伤那些真正爱你的人的心。有的时候,你也暴戾。这个时候,你往日的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便被不可理喻替代。要说可以原谅的缺点,诸如有的时候你很任性,乱撒娇,全然不顾彼时彼地我们的处境。促狭的事情、让人尴尬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做不可呢?至于更小的错误,如偶尔的发一发小脾气,就作罢不提了。
有的人离你而去,多少带着恨意;有的人离你而去,不恨,但却是一种无边的无奈。但有一点共同,这些离你而去的身影都是你真正应该爱的人。我常玩味“人无完人”这句话,故我看到的总是你的好的方面。也因此,我很少怪你,也因此我陷得很深。其实,我私下里也总期盼着你更完美一些,不犯或者少犯那些不该犯的错误。
你有属于你的二八妙龄时段,花容月貌、沉鱼落雁。那个时候,你让人有的只能是远远着看的嫉羡。倘有人走近你,那一定是上天的安排。确实,有些人成了上帝的宠儿,在你正风华正茂、辉煌靓丽的时节,被你所接纳。于是便有了这些人发自内心的荣耀与骄傲。
你有足以让人感到目眩的资本。你的身份,类近公主。号称准皇家的出身,你虽没有颐指气使,但却让你在同类面前,天生地享有足够的话语权。你虽然不可以决定别人的命运,但你却可以影响别人。
你有品格,不是仅靠身份、地位而盛气凌人。自你出生至今,你的品格的积淀、文化的内涵让人刮目相看。
过去的你,不仅曼妙,光彩照人;过去的你,还以你大家闺秀般的气质征服了许许多多的世人。
而今,你已经不再年轻。不可以说你已是徐娘半老,但也只能说你风韵犹存。往昔的春光以及所固有的风情万种,已随昨日的风悄然隐去;婀娜如杨柳般的身段、洁白如莲藕般的臂膊、滑腻如凝脂般的肌肤……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那个妙龄的少女了,也不是成熟而待字闺中的姑娘了,甚至于连多少还楚楚可人的少妇都不是了。现在的你,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中年不可怕,夕阳还无限好呢。中年有中年的气象,夕阳有夕阳的蕴藉。千万别想不开。你仍有人爱。你还有无限的机会。想返老还童吗?不是没有可能。我们不必借助任何仙术,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愿望,而且付诸行动,就可以做到。现在的你,无论如何,不要再有骄、娇二气;无论如何,不要再去伤害那些真正爱你的人;无论如何,不要再矜持你的准皇家身份。少女的时候,你有挥霍的资本;成熟时待字闺中,你有讨价还价的本钱。现在你的资本没了或者少了,本钱也没了或者少了。没了就没了,少了就少了。我们要敢于面对。只有有敢于面对的勇气,我们才有重塑过去辉煌的希望。
我不敢想象你的将来,是否也会有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时段,按照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脱的。但你应该不然。你应该永葆年轻的。自然规律之于你,应该不起作用。其实你做得到,你也有能力做得到,只是你是否会认真地对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你的生活态度会决定你的命运!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你在如烟、如歌的往事和岁月中,扮着华丽或感伤的角色。至此,我想说一说我所供职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了。
这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出版单位。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年头,青年出版社成立。1953年,青年出版社与1926年成立的开明书店合并,共同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任董事长,是胡耀邦。后来,这个人做了领导共和国的党的总书记。中国青年出版社隶属共青团中央。她的服务对象,是寄托着祖国未来和希望的全国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出版社的使命因此而庄严、神圣。
如果你有兴趣想了解一下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发展道路,我可以为你做一个大概轮廓的描述。形象地说,从成立至今,出版社的发展轨迹,好比是一双打开的雁翅的形状。第一个阶段,是一个较高的起点,之后是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直至辉煌的顶点。按时间说,这个时期是自成立到20世纪的60年代中前期。之后,发展突然停下来,迅速跌入谷底。众所周知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出版社停业了。人员下放了,都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去了。这一去就是数年。再起步和发展,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后半程,具体说该是1976年出版社复的业。改革开放,给出版社带来了强劲的发展的动力。从那时至现在,出版社经历了一个迅速恢复、发展,到出现一定的繁荣,之后一直到现在,是相对的平稳经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出版社出版的《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李自成》《烈火金钢》《牛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影响了共和国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长。复业后的八九十年代,也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好作品、优秀出版物。比如《第二次握手》《人生》《晚霞消失的时候》《徐悲鸿一生》《凡尔纳作品集》《闪光的生活道路——张海迪》《通俗哲学》……近些年,出版社也出版过一些产生过比较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比如,《变局》《毛泽东传》《大战略之战——整体战》《从战争中走来》《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你的形象价值百万》《没有任何借口》《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些作品涵盖文学、修养、励志等方面,体现了出版社一以贯之的出版理念和价值追求。
我是幸运的。什么都讲缘分。今天看来,如果没有出版社与我的母校老师和学兄的合作,没有他们共同的编辑成果《文学描写词典》的出版,我可能就没有到中青社来工作的机会。由于这次成功的合作,才有了出版社跟学校要人的决定。我有幸来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虽然说上个世纪的1983年,大学生毕业不存在任何意义上找工作难的问题,也确实,我们那一届中文系全国招生只有78人。毕业时,是我们挑工作,而不是工作挑我们。那时讲国家分配。但每个人还是因为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希望尽量与之贴近。我的性格决定,我不适合做官,吃行政这碗饭。到中青社来,是我的心愿!
我的缠绵了三十个年头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啊!你真的不是我的爱人,但对你的忠诚与热爱,远远超过生活中我风雨与共的爱人。
请原谅,我是你众多恋人中的一个。但我并不一定是这之中对你最爱的一个。我对你有过质疑,也有过失望,也曾动过离你而去的念头……为此,我真的很愧疚!
你给我的很多。我在你的怀抱里成长。未来,我们还会厮守一生。
我会认真地爱你,呵护你,以我的忠诚!
2011年6月28日
人是一种很怪的动物,每个人生命中经历的东西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因其个体生命的轨迹不同,因而也显示着不同。但记忆的特点却极其一致:可以忘掉一些事,也可以记住一些事。记住的事又往往刻骨铭心。
我曾经无数次地在自己的脑海里勾勒这样一幅画面。那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四合院的建筑。朱红的大门,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地位。走进大门,迎门处是一圆形的花坛,花坛里盛开的是应时的鲜花。坛后是一排灰砖、灰瓦、红色檐椽的旧式平房。这一排平房的具体间数不记得了,但有两个功能,却不曾让人遗忘。其靠西边的几间,是一不大的会议室,1983年我被国家分到这个单位来的时候,欢迎我们的一个座谈会,在这里举行。记得有几位已经有了一点儿年纪的长者、领导出席,有一位叫朱语今,是老革命,也是学者。很让人敬重的老人。他们说了一些之于我们的希望的话。我们很感动。靠东边的数间房子是资料室。当时并没有觉得多么重要和特殊。后来才知道,这家单位的资料室不可轻慢。资料室里收藏着作为这个单位前身的开明书店多少年来的版本,很珍贵。清楚的印象是资料室前,有一些不知什么年代种植的修竹,少女般的婀娜。还有几棵枣树,风中婆娑。
时代在这个接近王府或者是大臣等级的宅院里,也留下了前行的痕迹。靠院落的西北角上,坐落着一座二层洋房。典型的西方建筑样式,带有“罗马式”元素的影子。我这样说,是说这建筑比较古朴,比之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显得凝重,装饰风格迥然不同。一般来说,京城里这样等级的宅邸里,是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的。相信宅子的主人,在“西风东渐”的晚清乃至于民国初年,受到一些影响。我在这里待过半年,那时,对于未来要从事编辑工作的业务人员要求很严,规定要从基本功做起,故我们在这里认真地做了半年的校对工作。带我的是一位叫洪光仪的老师,是这家单位最有水平、也最敦厚的一位长者。他是单位的宝贝,非常受人尊敬。我从他的身上,学到的是严谨的作风、谦虚的品德,和多少年来一以贯之的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他是一根做人做事的标杆。
一座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四合院,不可能只是一进。我直感,从蛛丝马迹分析,按其原布局,应该是三进。约摸是岁月和时代的磨蚀与敲打,原来的模样变了,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模糊。所幸的是,在院落最靠里面的东北角上,还完整地保留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子,我权且把它称之为第三进院。我到这个单位来时,小院的功能是作招待所用,基本不对外。来住的客人,多是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他们多是来谈创作打算,或是来修改稿子的。住过的客人中,许多人名气都不小。比如,写过《创业史》的柳青,写过《李自成》的姚雪垠,写过《草原烽火》的乌兰巴干,写过《红岩》的杨益言……这些人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都有一席之地。记得招待所的房间虽然开间不算大,但举间很高。不像现在的楼房,举间很矮。高高的开间,有利于空气的流通,有利于人的健康。推开木格子的花窗,是很有韵味的一条环形穿廊。穿廊外面,是一个不大的天井式的院子,植有一棵柿子树,好像还有一棵石榴。春天里,石榴花妖娆;秋天里,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灰砖铺的地,砖缝间是绿绿的地衣。小院里曾经架过一段时间的乒乓球案子,那个时候,单位里的年轻人偏多,有精力无处宣泄,故经常地聚于此,打球、聊天,开玩笑。笑声不断。有青春的气息荡漾、流淌。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乒乓球案子撤了,人们很少在此相聚了。院依旧,树木也依旧。
关于四合院里的记忆还很多。比如,那座西洋式小楼的一层门口,单位负责发行工作的年轻人,经常地在休息时间里摆上棋,忙里偷闲,杀上几盘。不谈棋艺,只听声音,便颇有气势。小洋楼的二层,曾经住过姚雪垠老先生的一位写作秘书。姚老那时在写作《李自成》的第四、第五卷,由于身体的原因,很多的时候需要口述,而后由秘书来整理录音带。还记得花坛后的会议室里,曾经举行过年轻人的集体婚礼。那个时代流行集体婚礼。一般而言,这种集体婚礼都很俭约,但气氛热烈。年轻人扎一堆儿,喝口水,吃块糖,领导讲讲话,就把人生的大事办了。不像现在办婚礼,讲排场,场面也大。浩浩荡荡的车队,五星级的宾馆,豪华的酒宴。时代不同了,人们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追求、价值观也变了。谈不上谁对谁错。而今最大的考量标准,就是你的感觉好吗,你认为值吗,你能承受吗……
真的记不得是哪一天了,院子里忽然就成了工地。四合院没了;四合院里的西式小洋楼没了;留下当代作家们气息和足迹的小招待所没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不够现代的五层楼房。
土地的利用率是高了。办公的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它的印迹。这是必然的事情。面对消失的一切,说心里话,当时并没有些许的惋惜。我们不是智者,没有前瞻的眼光,也没有未卜先知的道行,我们看不到眼前失去的东西的价值。如此,我们留下的只能是多年后认识到了其价值但已经晚了的无边慨叹。
现在想想,如果留下那座东四十二条的四合院,当年在二环或者是三环的地方买块地,建座楼,对于我们而言,是多么的有意义、有价值呀!我们留下了一座富有文化意蕴的四合院;我们同时拥有了一座相对现代化的办公楼。我们的资产会有很大程度的扩张,我们的事业也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那个时候,这样的想法很好实现。记得那时的二环外有的是空地可供选择,三环外还遍地是田野。单位的效益很好,足以支持这样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