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手机:虎口夺食(1)
富士康近年来的一个新产业,一朝出山,即一路疾驰奔跑在前,一跳即摘下全球手机大王的桂冠,攀上顶峰,气吞山河般的气势再一次宣泄无遗,让业界再一次领略了世界制造业霸主的风采。
不过,与十几年来从连接器到机壳、从准系统到系统的电脑制造的一路攀升不同,富士康手机似乎是一夜成名的,这让富士康制造更加透露出神秘的魅力。
FIH上市惊动香港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素来以高效率着称,居民生活节奏特别快,最显着的特点是行走在马路上的人们一个个都行色匆匆,脚步快得像一路小跑。但香港人晚睡晚起也是出了名的,这个城市的活动一般都在早晨8点以后才陆续开始,10点左右才进入活动的高潮。
但是,2005年1月17日这一天,许多香港市民却不得不破例早起,到证券公司的大门口去排队,在证券公司开门营业之前,门口等候的队伍已经排得很长了。
人们排队守候的是这天即将上市发行的富士康股票。
这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是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FIH),实际上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旗下的无线通讯产品事业群(WLBG)。
此前,富士康很少为人所知,在大陆和香港,知道富士康的人并不是太多,当然更不可能像汇丰、长江实业那样如雷贯耳。但是,高盛公司高调出任该股票首次公开募股的全球总协调人,能被高盛公司看中的股票,自然是非同一般。
无孔不入的香港财经记者挖来不少富士康的猛料,推波助澜。
有媒体报道:富士康的首次公开募股(IPO)面向散户发售的部分获得36倍超额认购,定价会接近招股价上限。富士康的招股价介乎3.06~3.88元之间,以上限计算,集资额约34亿港元。面向机构投资者发售部分和面向散户部分的认购于昨天完成。IPO的价格预计将在今天确定。
由于散户认购踊跃,回补机制被触发。面向散户部分占全部发行股份的比例将从原来的10%提高至30%。富士康计划发行8.694亿股股票,占该公司扩大后股本的25%,并于2月3日在香港市场挂牌上市。另外,承销商还有超额配售权,可以额外发行全部发行股份15%的股票。瑞士银行和高盛是此次IPO交易的全球协调人。
更有媒体报道,高盛公司等国际战略投资看好富士康FIH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他们了解富士康,了解它的掌舵人郭台铭。富士康一直以来在业界的表现,以及富士康掌舵人郭台铭傲视群雄的高度整合能力,令他们坚信,FIH一定能够虎口夺食,在手机制造市场上抢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一块蛋糕。
投资FIH对国际战略投资者而言,是目前这个充满风险的微利时代让资产增值的最好方法。
过去并不为外人所知的富士康手机代工此时也被高密度曝光:富士康正式进入手机代工市场是2000年。到2001年,富士康的手机代工业务仅有区区数百万美元,但如同富士康在进入其他市场时一样,郭台铭在这里也复制了他的“高度垂直整合”模式。首先从零部件开始,然后逐步进入整机组装。随着深圳龙华厂区、北京厂区、杭州厂区的陆续建成投产,富士康的手机生产能力已经初具规模。2003年8月,富士康收购了诺基亚在芬兰的主要机壳供应商EIMO集团,同年10月富士康又再次出手,收购了摩托罗拉位于墨西哥的一个工厂。在切入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代工市场之后,富士康在全球手机代工市场迅速崛起。
FIH也的确不负众望,2005年2月3日,正式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挂牌价港币3.88港元,首次公开募股募集约32.7亿港元。首日上市表现理想,在恒生指数小幅下跌的情况下,该股票依然受到投资者追捧,比开盘价3.40港元上升11.03%,首日收盘价3.775港元。
到2005年底,短短10个月内,FIH股价攀升到11.6港元,涨幅高达3倍之多,勇夺2005年香港新上市股当中,涨幅最大的个股宝座。
收购奇美通讯惊动业界
2005年2月16日,也就是富士康FIH香港上市不到两个星期,台湾业界又传出消息,富士康正在就收购移动电话制造商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事宜进行谈判。
果然,3个月后的5月13日,富士康正式向外宣布,集团通过转投资的Transworld Holdings Limited.,以每股29.5元人民币、合计24.9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正式买进奇美集团旗的下奇美通讯8471.3万股股权,持股比率约56.48%。
富士康出手之快,再一次让业界惊叹不已。富士康为什么要收购奇美引发外界多种猜测。
一说,补研发短板。在台湾业界,奇美通讯一直享有“小而美”的赞誉。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实收资本额15亿元新台币,奇美实业为其最大的股东,持有近5成股权。2001年初,明基电通最核心的GPRS研发部门、通讯事业处副总经理池育阳与底下近40名工程师集体跳槽奇美通讯,从此开始领衔奇美通讯的手机研发,也正是得益于这批工程师的研发实力,奇美通讯很快在高端手机代工市场有所斩获。
一说,是为获得摩托罗拉的订单。从2003年底开始,奇美通讯正式接获摩托罗拉手机ODM订单,曾为摩托罗拉代工的手机型号包括V690、V878、V872、A668等,还有采用微软操作系统的智能型手机Mpx200、Mpx220等。2004年,奇美通讯开始获利,第四季度的每月出货量可达20万台左右。该公司估计2005年的全年出货量可达200万台。
“富士康是想借机从OEM转为ODM。”台湾业界人士评价,富士康长期为诺基亚、摩托罗拉公司提供机壳等零部件,同时也为这些公司代工组装手机多年,富士康一直希望提升设计能力,一举跨入ODM领域。2005年手机ODM全球订单量将增长56%,但全球OEM订单量将仅增长18%左右,富士康吃下奇美通讯对台湾其他手机代工业者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若成功收购奇美,也就表示富士康将有能力与其他公司争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的ODM订单,全球手机代工产业的竞争版图,不久后就可能重新洗牌。
一说,挑战伟创力。“加速并购使得富士康有能力去挑战伟创力。”这是台湾业界的另一种声音。虽然在整体营业额上,富士康在2004年已经取代伟创力坐上了全球电子代工制造老大的位置,但是在手机代工市场,富士康还不是伟创力的对手。
伟创力的资料显示,2004年公司营业额为145亿美元,不敌富士康。但是伟创力2003年的手机代工占全世界手机产量的16%。
跟PC等相比,手机代工的利润还是比较高的。由于手机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代工厂商可以依靠不断研发产新品而获利。面对这块利润丰厚的蛋糕,郭台铭显然不会让伟创力独享。
与富士康的咄咄逼人不同,伟创力近年的业务增长一直相当缓慢。早在2001年,伟创力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38亿美元,但到了2004年,营业额仅仅增长到145亿美元,比富士康的速度慢得多。特别是由于伟创力目前还是专注于OEM,而富士康收购奇美通讯之后将极大增强其研发实力,无疑将增强在全球手机代工市场的抢单能力。
一年三大并购
富士康FIH在香港上市,也让富士康的手机战略意图开始在社会上曝光。这也是富士康快速收购奇美通讯的重要原因。既然已经将自己完全公开在竞争对手面前,就只有快速布局,加快扩张,增强竞争力。
通过收购进行扩张是富士康在手机领域迅速聚集能量的重要途径。2003年,富士康已经在国际上完成了三次并购。
第一次并购是在2003年8月,富士康收购全球第三大手机外壳制造厂芬兰艺模公司,这也是中国公司首度远征北欧的行动。
艺模原本是芬兰的上市公司,所有权主要集中在几个家族手中,也是诺基亚当初崛起时的主要供货商之一。诺基亚过去有一百多家供货商,但是随着诺基亚走向全球化竞争,面对世界级的对手,一百多家供货商并不是每一家都跟得上竞争的步调,诺基亚本身也认识到自己要管理这一百多家供货商并不容易。诺基亚每一季都推出十种以上的新产品,供应链弹性要越来越大,但这些供货商不是每一家都有能力承担。因此,诺基亚也希望能像戴尔或惠普一样,将主要供货商数目减少到原来的“1/10”,让这十多家主要供货商来负责零组件的供应,及其他零组件的整合。
富士康是诺基亚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富士康在手机机壳方面早巳赢得诺基亚的信任,而富士康有快速开发及全球供应链能力的“超竞争平台”,不是其他机壳商可以企及的。
诺基亚这种对供货商的调整,对富士康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收购艺模不但增可以强竞争实力,也可以迎合诺基亚的重新布局,有仅能承接艺模的订单,而且近一步拉近与诺基亚的关系。不过郭台铭意识到:今天的景气来得快去得也快,重要的是景气来时,自己的竞争力在不在,能不能抓得住机会。郭台铭自信,富士康的法务、行政及财务人员,有能力在两个星期内完成所有收购行动的准备。
当时艺模的股价大约在1.1欧元左右,富士康可以选择在公开市场收购股票的方式来买入不同比例的股份。但专精于海外企业升购的专家就指出,在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一方面“过程公开透明”,一方面又维持一定的“保密程度”,否则要是有“有心人”在收购过程中加码,就会带来收购的困扰和成本的增加。更何况还有其他想做诺基亚生意的对手的虎视眈眈。
富士康的做法是买下艺模100%的持股,具体的策略是先让这家公司下市,然后整个收购。如果要保证艺模在并入之后还能正常运作,整个过程就必须越短越好,以免造成工厂生产线人员的疑虑。时间,是对富士康最大的挑战。
从决定收购、确定如何收购到执行收购,富士康再度展现了执行的战斗力:议定价格到开始第一轮谈判,总共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在这样的过程中,富士康和当地银行合作,所有法定程序都得到解决。最终,富士康以6.14亿元人民币的将芬兰艺模收入囊中。
第二次收购是在北美。2003年10月15日,富士康宣布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位于墨西哥的一个工厂,原地接收摩托罗拉的组装订单。这次收购共签署两项协议,收购协议签订的同时,还签署了一份长期生产合约,两份合约都规定在90天内完成。
2003年11月8日,富士康又宣布了第三次并购信息:富士康将收购泛宏集团旗下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国电的所有在外流通股份。两公司确定2004年3月19日为收购日,收购以换股方式进行,富士康将以台湾鸿海0.672股股票交换1股国电股票,交易总金额约为367亿新台币,大约折合10.8亿美元。
2003年底,郭台铭骄傲地说:“我们是台湾第一家在一年内完成三大洲并购的公司。”
建成大陆三大基地
富士康FIH在上市报告中表明:此次上市计划集资所得,其中16亿港元用于扩大产能,亚洲及欧美各占半;约12亿港元用做偿还贷款,余额则用做一般营运资金及企业用途;16亿港元用于扩展现有深圳、北京、杭州和匈牙利、墨西哥及巴西厂房的现有产能,其中,70%用于购买机器,余下30%用于购买土地。
富士康手机的国际化布局蓝图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005年1月29日,在FIH股票正式发售之后和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之前,“富士康FIH2004年经验分享暨新年运筹动员大会”在深圳、北京、杭州三地通过电视屏幕同时举行。这实际上是对集团通信产业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成功上市的一次庆祝。
各位主管在大会上的报告,让富士康手机的成长历程再一次展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末,无线通讯产业狼烟四起。2000年,富士康戴丰树经理和甘克俭、吴高德两位副总受命组成一个小小的团队,开始进军手机产业。
深圳之外,富士康的第一个手机基地建在杭州。1999年,富士康投资组建宏讯电子工业(杭州)有限公司,2000年建成投产,主要业务是为UT斯达康代工小灵通手机。以后逐步发展,员工4200余人,工程师800余人,产品跨越手机及零组件、模具、机壳、基站、电子软件等多个领域,客户均为各领域之知名企业。在此基础上,又建成现在位于西子湖畔、钱塘江边的富士康科技集团钱塘科技工业园,占地850亩,奠基于2002年3月,是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全球的第六个生产制造基地。
关于北京基地,富士康的材料介绍:2001年动工、2002年初步建成投产的富士康(北京)科技工业园,是富士康集团全球无线通讯的事业总部,工业园将有效整合集团华南、华东地区的零组件制造能力,提供从关键零组件到系统组装的全方位制造与客户服务。
之所以要建北京基地,是因为从产业布局而言,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最初进入中国,主要布局在北京和天津,在北京建设基地能够最紧密地贴近这两个最大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