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资治通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急报仇豫让勇自刎

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土地后,赵襄子犹不解恨,他割下智伯的头颅,剥皮除肉,以漆涂之,做成酒器。豫让听说后,跪地泣血,对天起誓要为智伯报仇雪恨。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人,曾在范氏、中行氏家中做过一段时间的门客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因未能受到重用,豫让又改投到智伯门下,智伯对其以礼相待,并委以重任。豫让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智伯言听计从,恭敬有加。如今恩公兵败被杀,他岂有罢休之理?

豫让改名换姓,假冒有罪之人,怀揣匕首混入宫中,企图以修厕所之名伺机杀掉赵襄子。可赵襄子正要如厕时,突然心头一颤,有大祸临头之感,便命人搜查宫中。就这样,豫让被擒住了。赵襄子的侍卫想杀掉豫让,赵襄子却阻拦道:“豫让一心为故主报仇,此乃忠义,我不能杀他。”便把豫让放出宫了。

豫让刺杀不成,心有不甘,再次谋划复仇。为了改变容貌,他用黑漆涂身。为了改变声音,他口吞火炭,乔装成乞丐沿街乞讨,等待时机。但一连等待几天,始终不见赵襄子出行。倒是无意中看到赶集的妻子,他躲避不及迎面碰上,却发现妻子只是怜悯地看了他一眼就走了。豫让这才明白妻子没认出自己来。

有一次,豫让在街上四处游荡时遇到一位老友,便上前打招呼。老友仔细端详他半晌才认出来,不禁大惊道:“以你之才,若是假意投靠赵襄子,他必会重用你。那时再替故主报仇,岂不是易如反掌?你何故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凛然说道:“大丈夫立身于天地之间,当以忠义为先。倘若我投靠赵襄子,则应当忠心不二,绝不能阳奉阴违。我自认为自己不是卑鄙小人,所以绝不会用这样的手段复仇。”

一天,豫让得到赵襄子明日要出宫视察的消息。他以重金贿赂宫中一位侍卫,得到了赵襄子的出行路线后,便连夜潜伏在赵襄子必然经过的一座桥下,准备再次行刺。第二天,赵襄子果然在众多侍卫的簇拥下出宫巡游,一路鸣锣开道,穿过几条街道。赵襄子骑马先行侍卫一步,转过一个弯。正要过桥时,马突然受惊,后蹄倒立,前腿腾空,把赵襄子甩在地上。豫让从桥下一跃而出,持剑砍杀赵襄子。千钧一发之际,赵襄子的侍卫赶到,各持大盾护住赵襄子,挡住豫让的攻势,与豫让战在一起。豫让见刺杀又不成功,勃然大怒,索性大开杀戒,立时连斩数十名侍卫。赵襄子眼见身边侍卫越来越少,不禁大骇,连忙朝一名侍卫喝道:“还不快去搬救兵!”侍卫得令,立即退出阵中,一跃上马,飞奔而去。

赵襄子拔剑自卫,命侍卫且战且退。此时的豫让已杀红了眼,紧追不舍,死战不退,不时有侍卫被砍翻倒地,惨呼不已。渐渐地,只剩下两名侍卫与豫让苦战。眼见快要支撑不住了,突然一队骑兵杀到,为首的正是那位前去搬救兵的侍卫。眼见情势危急,豫让朝后一跃,转身欲逃,却被骑兵团团围住,哪里逃得了?豫让此时已力竭,战不多时便被擒获。

赵襄子惊魂初定,大骂道:“你真是野性不改!当初你在范氏、中行氏家里做门客,智伯纵兵灭了他们,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转投到智伯的门下!如今,你为何不投靠我,而非要为智伯报仇?”豫让说:“当初我拜在范氏、中行氏家中,他们却视我为奴仆,呼来唤去。而智伯对我有知遇之恩,奉我为上宾客,待我恩重如山,我如不替他报仇,天诛地灭!”说罢,伏地泣血道:“我请求你脱下衣服,让我用剑一刺,以了却我为故主复仇的心愿!”

赵襄子叹道:“智伯能得如此壮士真乃三生有幸!”便答应了豫让的请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剑,仰天大笑道:“大仇已报,我可以含笑九泉矣!”说完,立即自刎而死。

古今通鉴

乱世既出枭雄,也出侠客。一些侠客为了情义、道义乃至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能挺身而出,视死如归。豫让对故主的知遇之恩没齿不忘,为之报仇不成,便自刎成仁。同样,聂政成功刺杀相国侠累后,为了不连累姐姐,临死之前,自行挖出眼珠,毁坏面容。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样的侠客注定要受到后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