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市场发展报告:2014,电商都在做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4年秋,阿里巴巴登陆美国纽交所,刷新美国资本市场IPO规模的历史纪录。不过,在庞然大物般的阿里系所散发出的夺目光芒下,淘宝店的店主和消费者们却较往日愈发显得微不足道。曾几何时,淘宝一度是中国电子商务的代名词,现如今,其热度无疑在逐年降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淘宝店模式电子商务的先发红利期基本耗尽;另一方面,乘着奔涌的互联网技术洪流,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已经呈现出多入口、多场景、全渠道、国际化、大数据化的纵深发展走势。

2014年,中国的IT科技企业以“互联网+”的方式,与大消费(以食品饮料等为代表)、大健康(以医疗、养老、保健为核心)、教育、金融等重点消费领域进一步深度融合,沿供应链而上,不断牵动着制造业大国的工业神经,在新一届政府领导推动的政治经济改革转型阵痛中,互联网经济俨然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之一。

与此同时,全球互联网新技术迭代迅速、层出不穷,即使是专业出身的人员也常感到应接不暇,大部分来自传统领域的企业家更是感觉“时间顺流而下,革新逆流而上”。拥抱新的变革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针对这个难题,我们尝试着以如下问题作为分析电商产业的整体思路:如何从思想上逐步培养把握与商务相关的IT技术趋势的能力?如何从宏观和行业层面看清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给各类品牌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时下风险投资家们到底把资本投向了哪些存在潜在超额回报的领域?在微观实践操作层面,到底有哪些有价值的技巧和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在本书中为快速发展变化中的电商产业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截图。在这幅动态变化图中,我们关注到了SoLoMo和跨境电商的兴起,关注到了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巨兽”构建各自产业生态圈的动作和战略意图,关注到了传统企业对于进入电商行业的欲望与行动,更关注到了一些刺客级的精英创业团队对新型电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本书的附录中汇总整理了超过600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和融资过程,这些企业都是在2013年和2014年初创并成功融资(至少完成了A轮)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未来的大公司都是来自现在的某个小家伙。因此,关注这些生机勃勃的小公司,就是关注电商产业的未来。

本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持续研究计划的一部分,随着整个电商产业的进化与发展,我们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和扩展。但我们的目标和宗旨不会改变——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协助电商领域的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更全面、清晰地看到整个行业的现状,洞察电商产业发展的未来。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的软件和程序定义一切,书籍不再只是泛着油墨香味的纸质产品,只有把一本书作为从未开始也从未结束的信息流的一部分,它才不会因为割裂联系而过时。作为信息的载体,文字、报告、书籍经过数字化的存储和传播后,成为了流动的数据的一部分,我们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也不会止步于书面的文字,而是将以丰富的线下活动和线上媒体形式,以全球的视野,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电子商务”及“如何在中国做好电子商务”这两个大问题,在变幻的未来市场中去探寻答案,并与我们的读者互动交流。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的彭龙、丁晓松、张晨昊、周芳伊主导本次研究;其次,感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予倾力支持的、来自爱力数字服务中心的武金鑫、陆琼、David Atnip、车英杰、石佳旎、单鑫波、许大虎、刘阳、徐竞、张展等研究人员,他们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数据分析支持;最后,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运鑫、范中军、张洁琼、乐乐、马帅、郭一凡同学,他们积极参与、全心投入,在资料搜集、数据统计及初稿撰写方面,做出了的巨大贡献;此外还要感谢何超、郑桀莹、郑蓉裳、马仲夏、朱淼、董志强、翁翔、陆霞、乔学健、李东旭、简颍敏等对于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分享。本书由彭龙、张晨昊、丁晓松等统撰定稿。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能力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