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心化VS去中心化:从“粉丝经济”到“社群经济”
从古至今,中国的商业形态和模式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更迭,但其本质的内容和商业精神却是一直延续至今的,因此不管是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它们只是在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则后而衍生出的产物罢了。
(1)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就是流通,通过信息、商品以及货币的流通,实现价值交换,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在过去承载的是劳动的价值,商品是价值的载体,信息是价值流通的前端。
(2)产品的根本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实用,因此简单实用就是那时候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产生了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并且也有了更高的产品追求,只要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也愿意接受溢价产品,因此此时的产品不再仅具有简单的实用价值,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满足,实现消费者的心理诉求。
(3)服务才是经济
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为用户提供贴心极致的服务是企业获得口碑的重要基础,所以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还要与用户建立联系,经常进行互动和沟通。
一家刚开张的洗衣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快速建立客户群呢?其实大可以这样做:在某天举办当天免费洗衣的活动,数量限定在5件内,前来洗衣的用户还可以获得一张洗衣券,一张洗衣券可以洗一件衣服。用户来拿衣服的时候会同时再带来一件衣服,这样就可以送他一张 20元的抵用券,等下次消费的时候只需要再交上 10 元就可以了。等最后用户来取衣服的时候就可以介绍他成为洗衣店的会员,缴纳500元成为会员后就可以享受8折优惠,从而将其发展成为长期的用户。
洗衣店通过免费的方式与顾客建立联系,进行互动;通过赠送洗衣券与顾客进行第二次互动;送20元抵用券,与顾客进行第三次互动;通过加入会员的形式让顾客成为洗衣店的长期客户,这样就建立了多次持续性的互动,在与客户建立互动关系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身的利润体系造成损害,可谓是一箭双雕。
前期对免费洗衣日活动的宣传力度以及传播的范围决定了第一批顾客的积累量。对顾客来说,洗衣店的洗衣水平基本相同,因此洗衣店能否留住更多的顾客关键在于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互动性的加强。
1.“粉丝经济”到“社群经济”的演变
(1)粉丝经济解构
在粉丝经济中,独立的个体凭借互联网新媒体的力量成为营销和推广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对传统媒体力量的一种颠覆,过去只有传统媒体才可以做出来的电台以及电视节目,现在独立的个体就能做出来,并且也受到了听众和观众的广泛欢迎。
想要盈利主要靠相关的产品和广告。因此,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是在个人崇拜和个人影响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为崇拜所以产生了购买,单纯的粉丝就变成了消费者,从而产生经济效应。
(2)粉丝经济初探
“社群”这个词汇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其实这个概念早就已经存在,过去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形成的村落就是一个典型的社群。而有关社群经济的含义则源于“罗辑思维”。罗振宇是社群经济的最早实践者,相信大家对他在4个月内两次招募付费会员并获得近千万入会费的事迹仍记忆犹新,他的成功让人们不得不对社群商业的力量刮目相看,一时间“社群经济”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而老罗对社群经济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互联网社群是将来商业发展得主要动力,社群经济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基于对老罗的信任和崇拜,有人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但也有人对此有些困惑,什么才是去中心,老罗本人不就是一个中心吗?
实际上,去中心可以定义为弱化中心,如果要完全去掉中心的话就等于大楼失去了根基,社群也就难以建立起来,弱化中心就是在由粉丝群向社群转变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小的中心,从而帮助社群建立并发挥经济效应。
(3)关注年轻群体
未来不仅是80、90 后,更是新一代 00 后引领潮流的时代,因此企业应该对这一群新时代的受众主体深入了解,重点关注年轻人的潮流趋势,重视生产更加个性化的产品,提升年轻受众群体的参与度。有必要的话可以在组织架构中增加一个首席文化官的职位,主要责任是统领企业的文化,紧跟时代的前沿思想,随时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2.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
常常有人将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两者有明显的区别。每一个品牌都需要有自己的粉丝,但是如果仅停留在粉丝这个层面,那么忠实的用户也不过是粉丝而已。只有将客户变成用户、将用户变成粉丝、粉丝成为朋友的时候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群。社群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功能是为了服务用户,而粉丝经济则是有一个中心,所有人围绕中心产生的经济效应;社群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能够自我运作,但是粉丝经济却不行。
不管在哪一个时代,社群都是企业想要实现的一个终极目标,一个没有社群的品牌在有社群的品牌面前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但是对于品牌而言,要建立社群经济并不容易,事实上BBS和SNS就是一种社群经济,但除少部分还在运作外,大部分的BBS和SNS都已经穷途末路了。
早期做社群做得比较好的非豆瓣莫属,豆瓣从一诞生就好像携带有粉丝经济的基因,创始人杨勃在豆瓣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后来杨勃主动退居幕后,以至于很多2010年后注册的豆瓣用户对杨勃毫无认知。
虽然豆瓣做社群做得比较好,但是离所谓的社群经济还有点远,充其量就是数量比较可观的小组群。豆瓣在商业领域发展得并不轻松,随着各大企业转战移动端市场,豆瓣不甘心眼巴巴看着人家吃肉,于是在未搞清自己在移动端发展的优势之前就莽撞地跨进了移动端的门槛,结果在移动互联网构建的迷宫里失去了方向。
除了豆瓣之外,近年来又兴起了一个比较大的社群—知乎,虽然知乎已经开始了融资,但是要说知乎做的就是社群经济还有点为时过早。
百度贴吧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社群,作为社群里的老大哥,百度贴吧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它既是社群,又有人人艳羡的较大数量的群。百度贴吧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社群,迄今为止已经拥有了10亿的注册用户,有接近820万个主题吧,日均浏览量已经超过了27亿次,月活跃用户数达3亿,为中文互联网社区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度。最近百度贴吧宣称要做要企业官方平台,推进百度贴吧的商业化发展。
不管是豆瓣、知乎,还是贴吧,他们的创建者首先都是互联网圈里比较有名的人物,但是一般的普通用户却不认识他们,在平台上是由若干个粉丝经济构建起来的社群经济,单纯仰仗一个人的知名度锁定用户只能形成一个粉丝经济体,但也有可能是构成社群平台的一个因素。
不管是社群还是粉丝,二者的区别并不在于哪一个更好,只不过是强调的重点不一样,粉丝经济对主事者的要求比较高,而社群经济则需要有比较好的运营能力,无论哪一种都是一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