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致富经济学:跳出穷人的圈子(2)
所有功成名就的人,没有对信息不特别敏感的。因为他们信奉的是:要想掌握世界,就要掌握信息,信息决定一切,所以他们的事业很少遇到挫折,前途一片光明。在当今这个经济信息时代及时地搜集到信息,并且及时利用。让信息为你所用,实现你的财富之梦吧!
长尾理论:小需求能催生出大产业
2004年10月,“长尾”的概念被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他把市场分为“头部”和“尾巴”,“头部”是集中了人们需求的流行市场,而“尾巴”则是需求量小的,零散的以及个性化的非流行市场。“长尾理论”是指把所有的非流行市场累积起来就可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更大的市场,这就是长尾效应的意义所在。
一个小数乘以一个特别大的数字等于一个大数,许多的小市场汇聚到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大市场,这就是“长尾理论”的表述。
人们十分公认的“二八定律”时代被“长尾理论”终结了,产生“长尾理论”后,因为80%的那群人占有的市场份额与20%的人占有的市场份额的比例相同,所以人们就不再仅关心20%的拥有80%财富的那些人了。“长尾理论”描述了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过去人们只关心和重视那些重要的人或事,若这些人或事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那么人们就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需要更多的精力以及成本才可以关心和重视的绝大多数人或事,也就是曲线的“尾部”却被忽略。如在出售产品时,厂商没有时间去顾全绝大多数消费者,关注的却是少数几个所谓的“VIP”客户。而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因成本大减,人们只需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这样,对终端的关注,它所产生的总体效益有可能会超过“头部”。
马云之所以与中小网站结有不解之缘,据说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联。当年,差不多没有一家稍具规模的网站同意展示有关淘宝网的广告,因竞争对手与具有规模的各家网站都签订了排他性协议,企图将淘宝网扼杀在“摇篮”之中。在万般无奈之下,马云团队只好找到中小网站,试图让中小网站来挂上他们的广告,最终多数的中小网站被说服。而后,淘宝网却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C2C商业网站,歪打正着地红遍了大江南北。马云也因此对中小网站充满了感激之情,并试图找到与更多的中小网站合作的机会,结果却让他找到了重要的商机。
中小网站尽管单个的流量不如大型门户网站,但在中国的所有网站中,数量上所占的比例却大大超过了大型门户网站,因此它的总体流量也相当庞大。再加上中小网站因以前一直缺乏把它们自己的流量变现的能力,因此,它们的广告位收费都较平民化。这正好适合中小企业广告费的需求。以前,一个声势浩大的网络广告所需的高昂收费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所以只可以投放在门户网站上。2008年6月18日,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第七家公司正式宣布上线。马云在选择目标客户上别出心裁,发现了真正的“宝藏”。用经济学的话来说,他将“长尾效应”运用得淋漓尽致。
00“长尾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常有的颇具趣味的商业现象。如在亚马逊的网上书店销售中,不好卖的书因为数量上的聚少成多,占了销量的50%以上,而好卖的书的销量却并没有占所谓的80%。
无可厚非,假如说“长尾理论”探讨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观点,甚至是一种经济生活中的经济业态,若用它来引导企业行为,其效果不一定是非常好的。
第一,长尾需要一个坚强而有力的头部及头部和尾巴之间的有效联系,而绝不仅仅意味着是将许多分散的小市场汇聚成为一个大尾巴。
第二,不管怎么说,“长尾”属非热销产品,相对于畅销品来讲,它属于遗留下来的产品或卖不动的产品,无论是在企业里,或是在市场上都属于“处理品”,这些产品都不会在任何一家企业中是有意或者大力生产的,企业的利润来源,甚至是利润支撑更不会放在这些“处理品”上。否则,企业就是本末倒置,放弃近期大利,去追求远期小利。
第三,传统商业目前仍以商业常识“销售量所带来的收益持平,或超过成本”作为商业指导,假如用户数量最终在本人的“零售网络”中汇聚的还是特别少,通过这种产品,仍然摆脱不了亏损的局面,那么,这时要在“长尾市场”中立足,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长尾理论”是把双刃剑,人们如果不能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运用它来为自己创造财富,在市场竞争中就会败得很惨。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运用“长尾理论”,要因产品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措施,一般情况下,“长尾理论”不适合单一的企业使用。
机会成本:在鱼和熊掌之间选择
有一头非常饿的驴,正到处找吃的,最后发现在它的前面有两堆草。于是它立刻跑过去,可是当它发现两堆草都很新鲜、嫩绿时,它不知道究竟应该先吃哪一堆,很为难。它犹豫着、徘徊着,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想明白。这头驴最终被饿死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为了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面对着有限的资源,我们不能患得患失,必须选择放弃。只有学会了放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并非一件易事,既有所得,必有所失。鱼与熊掌是不可以同时拥有的,若选择吃鱼,就不能吃熊掌,选择吃鱼的机会成本就是熊掌。
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有一个女儿,来求婚的男子同时有两个。村子西头的那个男子长得英俊潇洒,可是家徒四壁;村子东头的那个男子虽然长得很丑,但是家里却非常富有。
这可把两位老人给难住了,实在拿不定主意,没办法,只好去征求女儿自己的看法,看她乐意跟谁。母亲对她说:“你要是觉得难于启齿的话,就把你的一只胳膊露出来,这样我们也能弄明白你的意思:若喜欢村子西头的男子,你就把右胳膊露出来;若喜欢村子东头的男子,你就把左胳膊给露出来。”
没想到女儿听完之后,却把两只胳膊全都露了出来!
两位老人不明白女儿到底是什么意思。女儿回答说:“我想在村子西家住宿,在村子东家吃饭。”
很明显,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选择根本是不可能的。若选择了熊掌,就不可能得到鱼,若选择了鱼,就不可能得到熊掌,熊掌和鱼是不可以同时拥有的,这就是选择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意思是:为了要获得某一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同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一定的资源投资到某一用途后,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取的利益就要放弃。
了解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后,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要想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我们在作决策前就必须对其进行分析,把有可能获取的潜在收益这一舍弃的计划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到里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失必有得”等。
打个比方,有一个农民,他有一块土地,可用来养猪、种蔬菜、种麦子。假设这块地若用来养猪,农民将会获得200元的收益,可是用来种蔬菜和种小麦的成本却分别是150元和100元。但是,假如农民不用这块地来养猪和种小麦,只用它种蔬菜,那么他种蔬菜的成本肯定就不是150元了,因为他放弃的另外两个项目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项目的价值成本是200元,这才是它真正的成本,而这150元,却只是会计成本。
第一,如果是你不可以选择的项目,那就不属于你的机会。因为机会成本中的机会,必须是你可以选择的项目。比如你只想吃巧克力薄饼和豆沙糕,那么,油饼就不会成为你的机会;又如农民只会养猪、种蔬菜和小麦,那么,搞房地产也就不可能是农民的机会。
第二,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了的、收益最高的项目。也就是说只有放弃了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可以是机会成本,所以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像农民只能在养猪、种蔬菜和种小麦中选一个,可是种蔬菜的收益大于种小麦的收益,而养猪的收益却比种蔬菜与种小麦都大,这是三者的收益关系,那么养猪就成了种小麦与种蔬菜的机会成本,而养猪的机会成本却仅为种蔬菜。
由此可见,农民要想获得利润,只有把地用来养猪,若他把地用来种蔬菜,或者用来种小麦,那么他的经济利润就会亏损。
经济学假设人们为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理性的指点下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可见,资源稀缺是产生机会成本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一种资源是无限的,而有限的资源又可以同时有好几种用途。把资源用在某一种用途之后,同时就会放弃其他的选择。
很多领域都包含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处,理性的人都擅长利用机会成本来分析利和弊做出的效用最大化。
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的母校哈佛大学,邀请他回校参加募捐会,当记者问到他是否愿意再回到哈佛大学继续学习,以拿到毕业证时,他没有给予回答,只是对那位记者笑了笑。
说起这件事情,还得从1973年说起,那年,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的法律系学习。可是他并不怎么喜欢法律,反而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在19岁那一年,有两种选择摆在他面前:一个是立即辍学,去创办软件公司,另一个是继续学习法律,直到毕业。若继续学习,就会失去创业的最佳时机,若辍学办公司,就会拿不到让很多人向往的哈佛大学毕业证书。思来想去,盖茨最终选择了辍学,创办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显而易见,看到这里,这个答案所有的人应该都知道了:比尔·盖茨绝不可能用失去世界首富的地位作为代价,来换取再回到哈佛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假如那样做,那么这个机会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人的一生都是在选择中度过的,尽管每日、每月的选择有大也有小,但所有的选择累加起来,就能左右你人生的结果。如早上你一起床,就得选择今天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门;中午你又要选择去哪里吃饭;女孩有很多追求的人,在考虑结婚时,要选择到底哪一位追求者更适合自己;男孩在找工作时,面对很多家公司,要选择哪家公司更有发展前途等。
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却只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有些人却能挣许多钱,生活过的是高品质的,且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也很好。导致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你是否善于选择。那么,选择是什么呢?选择可以看成是一个舍弃与判断的过程,在许多种可能性中,一个最理想的标准是:机会收益效用与机会成本效用之差最大。
人生是一个时刻面临选择的过程,你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如果那样就极有可能既丢了芝麻,又丢了西瓜。所以无论怎样,你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正确清楚地计算成本与收益,评估风险,尤其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的选择不管是好的还是一般的,但总的来说,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要想做出正确的选择,有什么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呢?看看以下几个步骤,也许可以有所帮助。
第一,决策是从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选出来的一个,那么,我们要把所有可以采用的行动以及不可以采用的行动都一一列出来。
第二,如果有可能,我们要尽量把每个行动的可见后果都列出来。
第三,对评估每种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一点要认真加以讨论,尽量不要被忽略。
第四,你对每种结果的恐惧程度或渴望,都要尝试着去表达。
第五,最后,把所有经过考量完了的因素全部放到一起,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我们一定要先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列出选择的方案和可能的结果,假如你说不出选择方案,那就更谈不上做出任何决策了,因为从许多的选择中挑出一个最好的,这是我们决策的本质,其目的是要达到最好的结果。
比较优势:发现并放大自己的优势
杨振宁以前在芝加哥大学做过实验物理的研究。尽管师长们十分欣赏他的见识,但他缺乏动手能力,所以他的研究工作不是十分顺利。
杨振宁从小便是个左撇子,母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纠正过来。小时候,他曾经用泥巴捏了一只鸡,拿去给父母看,聪明的父亲为了不打击他的自信,便夸赞他说:“这支藕捏得还真不错!”在芝加哥大学里,广泛流传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而后,杨振宁在被誉称美国氢弹之父的特勒导师的提议下,改攻理论物理学,因为这对动手的能力要求不是十分强。1957年,“宇称不守恒理论”在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共同努力下被提出来,最终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取得了成功。
实验物理是杨振宁的弱项,他因此改攻理论物理。这才让他的比较优势在最大的限度上发挥出来。
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是拿来权衡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的主要因素,这就是经济学上比较优势的意思。如果两个人的机会成本不相同,那么,其中一个人的比较优势就会在这一种物品上,而另一个人的比较优势却在另外一种物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