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环境是成长的温床(3)

平时可以让祖辈家长照看孩子,但是千万不要完全把孩子托付给老人。而老人在育儿方面也要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与孩子的父母多沟通,多通报情况,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改进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做到严爱结合,使孩子在快乐、健康的环境里更好地成长。

同时祖辈家长不能以打发时间的心态来带孩子,要负起教养的责任,要教不要宠。父母在处罚孩子时,开明的老人不应当避而远之,坐视不管,甚至反过来指责大人,而应当配合孩子的父母,确立起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主导地位。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有矛盾时也应当相互商量。

年轻人应对老人家多一份体谅与包容,老人也应多打开心扉接受些新观念,这样就可以减少两代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摩擦。如果老人不愿意接受新观念,你就要慎重地考虑是否采取隔代教育了。

年轻父母不管怎么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你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多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点父母之爱。

给孩子三分之一的决策权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有些父母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对男孩更是照顾备至。

有些父母为儿子考虑得过于周到,五六岁时就把十几岁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父母这样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会让男孩失去体验人生的机会。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过分地保护或过多地干涉孩子往往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大多数父母在男孩一两岁前会整天抱着他们,到了3岁以后,男孩本应该具备一些自理能力,但父母的照顾却让男孩的这种能力消失了,甚至有的男孩在五六岁的时候穿衣服还要父母帮忙。

面对孩子长大后的“低能”,许多家长感到奇怪。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过度干涉让孩子面对问题的机会减少;正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让男孩的生存能力减弱,以至于没有能力面对自己的人生。

为了避免培养出不能对自己负责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应有这样的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适当地给男孩一些“当家做主”的机会,至少也要让他们能“当自己的家,作自己的主”,让男孩真正地体验人生。

家长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因而就不要包揽男孩生活的一切内容,应给孩子一个自主生活的家庭环境,尽快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本来就有参与家庭生活的权利与义务,父母应该适当地给他们话语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允许孩子负起与年龄相适应的责任。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并非自己的私有物。许多父母把男孩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男孩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他们从不放手让男孩自己选择一些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决定对男孩是最好的。这样的父母忽视了男孩的自主意识,也忘记了他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自己。

父母平时与男孩交流的时候应该民主一些,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的不同观点,父母尽量不要持反对态度。孩子有自己的看法,说明孩子不再依赖你,而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这时,父母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引导,而最后的决定权还应该在男孩自己手中。即使男孩的选择会让他们摔一跤,也不要紧,因为男孩的选择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提高的。

当然,给孩子决策权,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许会给你添不少麻烦或偶尔犯一些错误,但不要因此而放弃,应该让他们坚持下去。

如果孩子在自己做决定后受到挫折,陷入消极情绪中,父母千万不要说“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之类的风凉话。既然放手让孩子决定、行动,就要让他学会承担后果。面对孩子决策后的失败,父母应该做的不是打击,而是帮助他分析总结,让他有勇气继续尝试。

在给孩子决策权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犯出尔反尔的毛病。

有个母亲为了让孩子认真完成作业,便对孩子说:“你快点儿做作业,做完后,你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

“好,我马上就做完了。”孩子听了妈妈的许诺,非常高兴。

不一会儿,孩子的作业完成了。

“妈妈,我做完作业了,我想去滑旱冰。”说着,孩子便准备去换鞋。

“滑旱冰容易摔坏,你还是打会儿篮球吧!”

“不会摔坏的,别人都在滑。”

妈妈想了想说:“算了吧,你会摔坏的,还是听妈妈的话,打篮球安全。”

“不,妈妈,我要去滑旱冰。”

“行了,听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去打篮球吧!”

就这样,孩子只好听妈妈的话去打篮球了。

给孩子决策权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不应作为诱骗孩子的借口。有言在先,而后又自食其言不仅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权,更会严重地削弱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优秀的父母不会把男孩看得太紧,他们会让男孩慢慢去承担一些他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并学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这对男孩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男孩需要“穷”着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漂亮衣服和有趣的玩具,从父母手中得到的零用钱也越来越多。当得到这些“宝贝”时,孩子们就喜欢彼此进行攀比,这是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在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最初的膨胀。

有不少孩子年纪不大,但他们知道什么叫气派:有吃有喝就有小朋友和自己玩,有钱就有很多小朋友围着自己转。虚荣逐渐在孩子身上种下了祸根,随着虚荣心的膨胀,孩子身上滋生了怕吃苦、不愿意学习、没有上进心等毛病。

事实上,富有的家庭环境并不是良好教育之必须,相反,有时贫穷才是良好教育的温床。

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有“贫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苦”和“累”的滋味;只有“苦”和“累”的磨炼,才能让孩子成长。家长不妨让孩子“贫穷”一回,让他明白生活的不容易,帮助他树立良好的财富观念。

有一对年轻夫妇收入丰厚,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在还没有孩子的时候,他们穿的是名牌衣物,用的是高档电器。但自从孩子出生后,他们就变得勤俭起来,穿得也相当朴素了。并不是他们穿不起,而是他们觉得应该让孩子体会贫穷。

他们还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叨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困难,这让孩子从小就有了家里不富裕的印象。

在这种“贫穷”教育下,孩子很小就懂得了勤俭节约,从来不乱花零用钱。他会把家里的废纸存起来,卖给那些收废纸的人。看到孩子的举动,夫妇俩十分欣慰。

古语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让孩子习惯了花钱如流水的生活,这个不良习惯就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而如果从小就让孩子体会贫穷,他就必然会对财富倍加珍惜,从而养成节俭的意识。

然而,要让孩子体会贫穷并不容易,有的家长喜欢念叨自己过去的贫苦生活与艰难打拼的事情,这不仅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反感。家长要记住,说教永远都是下策。

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让他们亲眼目睹贫穷和困苦。平时可以让孩子关注一些新闻,接触一些社会中下层人们穷苦的生活情景;无论是报刊、杂志中刊载的边远山区人民的生活,还是电视、网络传播中下层人的生活报道,都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家长也可以陪孩子去孤儿院看看那些孤儿,这样孩子就能领悟到幸福的可贵。

有一个12岁的男孩有好吃懒做、贪图安逸的不良习惯,平日里花钱如流水,还经常逃学。对此,孩子的父亲很忧心。暑假期间,父亲安排儿子到朋友的工厂里帮忙。

在工厂里,男孩和工人们在一起生活,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生活的优越。暑假结束后,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学习开始勤奋起来,还把自己的零花钱存了起来。有一天,他用攒下的钱给父亲买了一件礼物,并对父亲说:“谢谢您让我知道了生活的不易。”

让孩子体会贫穷,懂得贫富的差别,才能让他具有良好的心态。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幸福,就不可能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也就不可能爱惜财富。对固执的男孩而言,身临其境的“苦肉计”绝对比乏味的说教有效。

有位母亲在暑假的时候把10岁的儿子送到了乡下老家。开始的时候,孩子生活在农村很不习惯,才待了3天,就打电话给母亲要求回城里,老家的亲人也不忍心看着孩子受苦,劝“狠心”的母亲把孩子带回去。然而,她只是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教导了孩子一番。孩子没有办法,只好安心住了下来。两个月假期过去了,母亲来接孩子的时候,孩子变得很懂事了。

曾有人说:“平静的海洋少有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难出时代的伟人。”如果想让孩子早日成才,获得良好的财富观念,就不妨狠一狠心,把孩子穷着养,让孩子在贫穷中体会到财富的来之不易。

告诉他: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

男孩与女孩的区别最明显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观点的不同。同样融入到某一个集体中,女孩会先想到能和哪个人成为伙伴,而男孩则最先想到哪个人是“头儿”。不管在什么场合,男孩首先关心的就是“头儿”的问题。

男孩有这样的心理恰恰说明了他们有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行为学家说每个男孩都有做首领的愿望,而到一个新领域关心谁是“头儿”,则是想知道对方的条件与自己的差距。

可以说,男孩想当“头儿”的心理是正常的,可是,在面对孩子这种天性时,父母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可能有些偏差。最常见的偏差就是过分地刺激孩子,以“人上人”的高标准、大目标要求孩子。

刚回到家的明明非常开心,他告诉爸爸:“我这次考试超过亮亮了,而且比上次提前了4个名次。”

“哦,那你现在排第几名呀?”

明明不好意思地说:“第10名。”

爸爸不屑地说:“第10名你就这么高兴了,前进4名有什么用,连前3名都没拿到。”

明明听完爸爸的话,伤心地回到了自己的屋里。

明明爸爸的做法是极不正确的,孩子进步了非但没有夸奖他,反而用更大的目标来刺激孩子。而得不到认可的孩子则很难再继续努力,下次考试,明明也许还会考出让爸爸更失望的成绩。

即使男孩还小,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竞争目标,当他们对父母说起这些目标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敷衍他们,男孩对敷衍很敏感,另外也不要抨击男孩的竞争行为。当男孩超过他们的竞争目标时,会表现得很兴奋,这时父母如果鼓励他们,他们就会找下一个更强的竞争目标,如果父母打击了他们的信心,他们不仅难成“人上人”,反而会失去斗志。

过分地要求孩子不但不会给孩子带来动力,还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和打击,使孩子失去生活的信心。

其实,父母根本不必担心男孩的竞争意识,只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他们自然就会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平时多给孩子一些肯定,让孩子的竞争意识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