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自我反思:家教最忌简单粗暴(2)

1。唠叨式教育

唠叨式教育又分为以下几种:关心呵护式的唠叨、催促命令式唠叨、批评式唠叨、发泄不满式唠叨。

首先,关心呵护式唠叨出发点是好的,这是家长出于无意识的爱护孩子的本能。父母认为孩子还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丢三落四,所以需要不断提醒。这样做是为孩子好,为孩子着想。这样的父母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常常叮嘱孩子:出门要多穿衣服;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放学了要早些回家等。事无巨细,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事事不放心让孩子独立面对,孩子受一点苦他们心里就受不了,更别说让孩子去经历风雨。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总是想着反正爸爸妈妈会提醒自己,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这样孩子怎么能够在以后独立面对生活呢?

其次,催促命令式的唠叨。

张铭想是一个性格活泼,顽皮贪玩的孩子,在妈妈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的典型。妈妈常常觉得儿子做事情时不催促他是不行的,有时候叫他做事情就像踢皮球,踢一下他才动一下。所以,妈妈常常对张铭想唠叨“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几点前要回家!”等。

当然,在张铭想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之前,母亲这样的催促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他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妈妈还在不停地唠叨,那么孩子就算听话,也会在内心对妈妈的唠叨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而且这种唠叨对孩子的身心不利,很容易压抑孩子开朗的性格,造成孩子消极的处世态度。

再次,批评式的唠叨。

扮演这个唠叨角色的人一般是母亲,林颖的妈妈就是一个习惯批评式唠叨的典型。不论是对林颖还是对林颖的爸爸,妈妈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

林颖常常觉得妈妈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如果看见她做错题就说:“怎么又错了,一天不检查你的作业都不行,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怎么这次的考试成绩没有上次理想啊,告诉你平时不要就知道玩,上课要努力听讲。”妈妈就怕她会再犯错误,不上进。妈妈的唠叨让林颖的心理产生了阴影,为了不听母亲的唠叨,她常常撒谎掩盖自己的错误。从此,林颖养成了爱说谎的坏毛病。

最后,发泄不满式的唠叨。这种唠叨的典型一般是工作比较忙碌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工作压力大,所以常常会心情不好。看见孩子犯错误或是做错事情,就冲孩子发火。

还有就是家长的好胜心比较强,凡事喜欢攀比,如果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做得好的话,就会批评孩子。他们常常会说:“你怎么又没考好,你看人家××考得多好,你怎么总是这么笨、这么不上进呢!”“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样你长大只能去扫大马路了。”

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即使父母工作多么忙,有多大压力,也最好不要冲孩子撒气。父母好胜心比较强,要求孩子进步是好事,但是不能用伤害孩子自尊的说话方法,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

2。溺爱式教育

溺爱是一种最要不得的教育方式。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疼爱要有分寸,不能溺爱孩子,因为溺爱出来的孩子一辈子都不能脱离家长的羽翼独立生存。

黄某大学毕业好几年了,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没有稳定的工作。因为他总是怕吃苦,工作上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就马上辞职,然后回家和父母抱怨,说领导如何委屈自己,工作多么累等。这个时候,黄某的母亲总是说:“儿子,这样的工作咱们不做啊,可千万不能把我儿子给累坏了。”

黄某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失业了就靠着父母的退休金过日子,是社会上典型的“啃老族”。而黄某的母亲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仍然在依靠自己,结果会是多么可怕。

溺爱带来的后果是不能想象的。有多少孩子,本来应该成为有能力的青年,但就是因为父母的无度溺爱,变成了无用的废人。

3。监控式教育

这样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总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让孩子走出自己的视线范围。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变得孤僻、冷漠,不习惯和别人相处,从而变得自闭。

张杨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从学校出来就进家门。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也没有同学找他玩耍。

为什么同学都不愿意找他玩?因为同学如果打电话到他家里约他出去玩的时候,他妈妈就会说:“张杨正在学习呢”、“张杨正在看书呢”。久而久之,同学们都知道张杨有一个厉害的妈妈。

妈妈经常对张杨说:“你不要和他们出去玩,受伤了怎么办啊。玩得那么脏,还不如在家里看看书,玩玩电脑呢。”张杨没有违背母亲的意愿,但是也渐渐地失去了朋友。即使在学校里的时候,也不怎么和班里的同学交流,变得孤僻且脾气古怪。当母亲被医生告知她的儿子患了严重的自闭症时,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完全是错误的。

4。打骂式教育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难免会责罚或是打骂孩子,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让孩子记住疼痛,也记住同样的不能再犯错误。

打骂当然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孩子真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打他两下,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无可厚非。但关键是,不能把这种方法到处滥用。如果孩子犯了很小的错误也要把孩子狠狠地打一顿,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叛逆或是暴力的性格,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较坏的影响。

小陆是一个16岁的少年,这个年纪被人称为花季,然而这个年纪的小陆却因为故意伤人罪进了少年管教所。小陆的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痛哭不已,说是因为自己的管教不得法,才造成了孩子今天这样的结果。

小陆的爸爸是“棍棒下面出孝子”的信奉者,所以小陆自小到大没少挨父亲的打骂。父亲对小陆的行为稍有不满,就会把他揍一顿。所以,在小陆的心里,父亲永远是一副凶巴巴的样子,永远扬着拳头准备打他。

父亲的形象在小陆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烙印,渐渐地,小陆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上了初中以后,他和社会上一群不良少年待在一起,动辄就和别人打群架,常常不回家,成了让父母忧心的叛逆少年。终于,有一次,在和另一群人打架的过程中,小陆因为用刀将别人刺伤,进了少年管教所,人生也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污点。

孩子没有不犯错误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十分顽皮的。家长要知道的是,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很重要。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会把孩子教育成才,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种障碍,有可能会让孩子一生都留下阴影。

错误的教育方式,就像是一次严重的事故,后遗症是巨大的问题。有的家长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法是对的,是对孩子有利的,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心理,一味地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聪明的父母,应该懂得仔细观察孩子,仔细地体会孩子的心理,按照适合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现在负责任,更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聪明说话,不让对话变争吵

场景一

单元测验的成绩出来了,向婷婷一脸喜悦地回到家,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们数学测验了。”

妈妈问:“是吗,你考了多少分?”

向婷婷回答:“我考了90分,比上次多出10分来。”

妈妈拿过婷婷的试卷,看看说:“你看看你,不该错的题你全错了。你本来应该考得更好的。你知道隔壁的阳阳考多少分吗?”

向婷婷小声说道:“95分。”

妈妈看着女儿,叹口气说:“你怎么总是没有人家考得多啊,你是不努力还是不聪明啊。你能不能给妈妈争口气啊,别总是让阳阳给你比下去。人家阳阳不仅成绩比你好,而且在学校里还是学习委员,哪点都比你强。你说说你,没有一点能比得上人家的。”

妈妈没有发现女儿的眼睛里已经有了泪水,还在自顾自地说着。终于,向婷婷忍不住和妈妈说:“阳阳这样好,你为什么不生一个阳阳这样的孩子,为什么要生我?”

妈妈听到女儿的话,随即怒斥道:“你这个孩子还学会顶嘴了,说你两句你还不乐意了。你就是没有人家阳阳好,你有缺点还不让人说,还不承认啊。”

听完妈妈的话,向婷婷一把夺过母亲手里的试卷,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类似的情景,很多家长和孩子都经历过。其实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甚至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说着说着父母和孩子就争执了起来。

很多父母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却不理解,也不领情呢?其实,关键的问题不是孩子不领情,而是父母说话的方法有问题。就像婷婷的妈妈一样,本来女儿的成绩比上次有进步,但是她不仅没有表扬婷婷,还和邻居的孩子攀比,用犀利的话语打击孩子,弄得孩子十分反感,最后自然不欢而散。

其实妈妈完全可以在婷婷汇报完成绩以后,这样说:“你比上次进步了10分,妈妈十分高兴。这说明你努力了,做得非常好。但是,妈妈刚才看了你的试卷,觉得你有些地方是因为粗心才犯错误的,下次考试的时候要仔细一些。你会考得更好的,妈妈相信你,你自己有没有信心?”每个孩子在面对这样有耐心的母亲时,都会点着头说:“我有信心。”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任何家长都可以做到。

场景二

8岁的淘淘和父母一起去餐馆里吃饭,因为有客人在的缘故,淘淘表现得有些害羞,而且还不时地和妈妈撒娇。这个时候,坐在一边的爸爸感到有些尴尬,他把淘淘拉过来说:“平时你在家里表现得不是这样,今天你的年纪怎么突然变小了,像个3岁的小孩子一样不懂事。”

淘淘挣脱爸爸,往后面退了几步然后狠狠地看着爸爸。爸爸打了儿子一下说:“你今天的表现简直差劲透了。”

淘淘一边哭一边说:“我讨厌爸爸,我不要这样的爸爸了。”

坐在一边的客人劝道:“算了吧,孩子也不是故意的,毕竟还小啊。”爸爸生气地看着淘淘说:“他已经不小了,都已经8岁了,这个年纪应该懂一些事了。”

淘淘在旁边一边哭一边说:“我就不懂事,就不懂事。”

在这个场景里,爸爸做错了两件事情:第一,不应该当着客人的面批评淘淘; 第二,不应该对淘淘说他“不懂事”。

孩子第一次和客人吃饭,难免会害羞。大人对于这件事情应该理解。如果爸爸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不是当着那么多客人的面,而是把淘淘拉到一边,然后对孩子说:“儿子,今天爸爸和叔叔们吃饭,你要表现得比平时更懂事,知道吗?你是个小男子汉,要大大方方的。”

耐心、鼓励、安抚才能抵消孩子内心的羞怯感,特别是对男孩来说,这样的方法更有效果。为了孩子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真正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去做,父母应该耐心说话。

场景三

安安正在看电视,一旁的爸爸说:“你怎么还在看电视,都快要中考了,难道你一点压力也没有吗?”

安安对爸爸说:“我看完这个节目就去学习。”

这时,父亲走到电视机的旁边对安安说:“别看了,现在就去学习吧。”

安安用哀求的眼神看着爸爸说:“你就让我看完这个节目吧。”

这时,爸爸把电视机关掉,然后冲着安安嚷道:“你怎么能这样,你还有没有上进心啊,是看节目重要还是你的考试重要?你这个孩子怎么不分轻重啊!”

面对爸爸的呵斥,安安反驳道:“即使要学习,也不在乎这一个节目的时间吧。看完这个节目我不一定考不好,不看这个节目,我考试也不一定能考得好。”

爸爸听到安安这样说,气得指着安安骂道:“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不懂事情,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那么不自觉啊,都这么大了,一点道理都不懂吗?”

安安说:“是啊,我就是不懂道理,我就是想要看完那个节目。”父女俩一时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安安整个晚上没有安心学习,爸爸也被安安气得跳脚。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父亲是为了安安着想,希望安安不要只顾着看电视而耽误了学习。而安安只是想要看完这个节目再进屋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在劝阻安安看电视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问:“安安,你是不是想要看完这个节目再学习呢?”如果安安的回答是肯定的,父亲就不必再出言阻止,这样也是给孩子一次遵守承诺的机会。当然,如果孩子没有信守自己的承诺,节目结束了,还赖在电视机旁边,那么这时父亲再好言劝慰,相信每个孩子都会谅解父母的苦心。

场景四

马建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成绩也不是很好。平时在学校里经常把别的同学惹哭,学校的老师把马建在学校的表现都告诉了他的父母,爸爸因为常年不在家,所以管教马建的任务都落在妈妈的身上。妈妈平时的工作又比较忙,听到马建在学校的表现以后,就气愤地对马建说:“你能不能给我省点心,不好好学习,还总是惹是生非。你到底想要干什么,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让人费心的孩子。”

不止一次,妈妈在批评马建的时候,说“如果知道你这么让人费心,我当初就不应该要你”这样的话,这让马建渐渐产生了反感,终于有一次妈妈在批评马建的时候,马建说道:“那您为什么当初不把我丢到垃圾堆里去。你不喜欢做我妈妈,我也不喜欢做你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