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3)
艾先生认为,过多的打骂或是体罚孩子,只会让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隔阂,与此同时,慢慢地孩子也会对“打骂”产生“抗体”,没有任何惧怕心理。一旦这种心理形成了,孩子就会与父母对抗,甚至对骂、对打。
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有出息,但是,一些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下,往往会采取一种偏激的教育方式。当孩子遇到问题或是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优秀”时,家长便对孩子施行体罚或是变相体罚。教育专家告诉我们:那种企图通过粗暴的打骂手段来教育孩子的行为,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专家现身说法:长期打骂不利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位母亲在信中这样写道:回忆起儿子的童年真无幸福可言,因为儿子李冰长得高、体质好,我就认为他应该早懂事,应该第一批参加少先队,应该当中队长……但是,从来没想过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引导他走向这个目标。结果李冰成绩非但没有提升上去,毛病却出现一大堆,爱说谎、敏感、易怒、自暴自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字“压”。到了五年级,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期中数学考试93分,期末只得了77分。
李冰成绩的退步,使我加重了惩罚的措施。除了在家打骂他之外,我还告诉同学“不要和李冰玩”,羞辱他,并令他反省。结果适得其反,李冰对我的怨恨逐渐加深。有一次,李冰对我说:“您以为打我骂我,我就能变好吗?其实,我认为考试结果好与坏都一样,只要我犯了一点错,您都会拿打骂惩罚我,反正我已经是坏孩子了。”
在信的结尾,这位母亲还自责道:“李冰的自尊心都被我打没了,而我还在到处说他没心没肺,没一点自尊心。”
安颖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蔡宋华指出,长期遭到打骂的孩子,会表现出极度的胆小、自闭、自卑、不合群、不自信、否定自己,与人交往出现种种障碍或问题,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蔡宋华称,打骂孩子是东方教育的传统,在孩子养成习惯的初期,家长可以适当地打孩子手心或是屁股,目的是让他们知道错了,而并非惩罚;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时,这种打骂的方式就不能再使用了,否则,长期高压的家庭教育环境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应该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尊重他们的人格,以他们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对孩子要求过高,或是一味地打骂、责怪孩子,很容易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从而失去自信。
专家认为,只有孩子经历了某些事情,他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因此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而此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启发式、民主式和说服式教育,而非体罚或是侮辱的诋毁。过多的体罚和侮辱,只会使孩子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挫伤其自尊心,严重者还有可能产生对抗性,对家长产生不满和憎恨。
“呆傻笨坏”是自信最大的杀手
什么是家长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什么样的指责对孩子伤害最大?通过调查研究,幼教专家发现,孩子们最恐惧的就是家长、老师说自己是“笨蛋”“傻瓜”“废物”“坏孩子”“没用的东西”这类否定词语。但是,在家庭教育当中,有些家长却时常使用这些词汇来教育孩子。
幼教专家指出,经常使用这些恐惧性词汇,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据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曹子芳介绍说,孩子的心理和意志都非常薄弱,他们是最需要得到理解、安慰和支持的。因此,家长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反之,每一句粗俗的话语或是斥责的批评,都能轻易击碎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使他们无地自容。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有时难免会犯错,而且每一次犯错,孩子都会有新的发现,从这个角度来讲,犯错也未必完全是件坏事。所以,家长们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更不要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老师口中的“呆、傻、笨、坏”是最严厉的判决,能将他们变成家庭或是学校中的“另类”。还有一些家长讲究“绝对权威”,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绝对权威下,使年幼的孩子在心灵上背负重担,甚至产生障碍。
在家庭教育中,“真笨”俩字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口头禅,虽然有时说起来包含暖暖的爱意,可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笨”。通常情况下,父母会在朋友、亲人、同事面前表现得谦虚:“我儿子不聪明,傻乎乎的。”“这孩子,整天丢三落四的。”“我女儿的脑子很不灵光。”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些孩子会深信自己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自然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资讯进入记忆库,以此来保护主人的信念。结果就真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能否正确运用心理暗示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2001年在《中国青年报》上曾刊登过题为《剑桥“奇才”的非智力因素》一文。主人公张弛在国内读完高二就直接被英国爱塞克斯大学本科录取,本科毕业后,同时接到英国4所著名大学的深造邀请函。22岁的他便拿到了剑桥大学女王学院全额奖学金。
也许没人会想到,学业这样成功的他,在童年时曾被幼师认为“智商偏低”。其实,成就张弛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始终如一的积极心理暗示。张弛的父母总是鼓励他积极向上,让希望的阳光始终照耀在他的心灵上。同时,让张弛对学习以及各种事情都充满信心和兴趣,慢慢地,就培养了他乐学乐干的行为习惯,于是,张弛顺理成章地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来自对孩子的爱心,它还需要对孩子心灵真诚的理解和耐心,更需要家长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并且适当地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等方法加以引导、鼓励。这样,孩子的成功就会成为一种必然。例如,融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在自然中体会到“父母是爱我的”;再者,如果孩子经常得到这样的评价,如“你真棒”“做得好”“我们为你感到高兴”,由此培养起来的自信心足以使其人生成功。
此外,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或是能力不足时,家长也应该避免给予否定性评价,像“你真差劲”“没用”“你不行”“没出息”“窝囊废”之类的说法是不可取的。这类否定性评价会使智者变愚笨、强者变弱小、好人变坏人、热情变冷漠、自信变自卑……因此,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冷锋原本是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自从上幼儿园之后,他就变得内向,不爱和老师、小朋友们说话。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将他转到其他幼儿园学习。刚到一个新地方,冷锋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中,既不说话,也不与小朋友做游戏。
这引起了园长李老师的注意,每次李老师和他说话,冷锋总是睁大眼睛往后躲;每次引导他与小朋友做游戏,他也总是怀疑地躲避着。为了更好地了解冷锋的情况,李老师拜访了他的家长,他的妈妈讲述道:“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曾受过一次伤害。有一次,园内组织拍球比赛,因为冷锋的失误,老师批评了他,结果他回家就病了,而且总是反复说一句话,‘就你傻、就你笨。’从此之后,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见到什么都怕,尤其不敢见陌生人,就像老鼠见到猫似的,大气都不敢喘。”
有时候,长辈不经意间说出的批评的话,就会给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看着冷锋怯生生地蜷缩在班级的角落里,李老师暗自发誓:一定要给冷锋的心加一些慈爱和温暖,使他走出心中的阴影,与其他小朋友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童年。
从此,李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冷锋,她发现冷锋害怕参加竞争性活动,害怕大的声音,于是,李老师每次和冷锋说话都蹲下身来,用非常轻柔的声音。有一次,园内的小朋友在玩拍球游戏,冷妈妈告诉过李老师,冷锋特别会拍球,但是从来不在外人面前展示。为了让冷锋融入集体,感受到大家的温暖,李老师就请他做示范给小朋友们看。起初,冷锋特别紧张,他用祈求的眼神告诉老师:我不想去拍球,但是,换来的却是老师鼓励的眼神。此时,冷锋终于笑了,而且这一次他拍得很投入、很认真,于是,李老师连忙表扬他:“你们看,冷锋多聪明呀,能拍这么多下。”
忽然间,冷锋说:“老师,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当然可以。”老师抚摸着他的头说道。
“老师,我聪明吗,不再是傻孩子了,对吗?”
“冷锋,你很聪明,你不是傻孩子。”
那一刻,李老师的心异常难过,一个幼小的孩子,因为背负一个“傻”的包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参加集体活动,变得胆小,遇事只会退缩。于是,李老师拉起冷锋的小手,认真地告诉他:“从前的老师说错了,你实际上是个聪明的孩子,知道了吗?”
这一天,冷锋第一次开心地笑了,回到家之后又和妈妈说了很多话,他说:“我不再是傻孩子,现在幼儿园的李老师很喜欢我。”那天之后,冷锋变成了一个活泼爱笑的孩子。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忌语”,在教育孩子上也不例外,尤其是家长应该注意各种忌语,避免说出伤害孩子的话。通过对百余名家长的走访调查,得出的“教子忌语”依次为:“蠢、笨”,这两个字眼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你怎么这么蠢呢,看看人家。”“你怎么这么笨呢?”类似这样的话经常被许多家长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教育孩子。而且,家长经常会拿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这也是家长惯用的“教育”方式。
此外,在教育孩子时,一些家长还会经常使用这样的“教子忌语”:
“我打死你!”
“再不听话就告诉老师!”
“滚!”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我辛辛苦苦地工作,你就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吗?”
“我上辈子做了什么孽,养了你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
“真没用,还不如当初把你送人算了!”
这么多的“恶言恶语”展示出来,孩子们听了会心惊胆战,家长们一定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曾说过:“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要管好自己的嘴,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骂!”
孩子的假笨,家长的真笨
情景再现镜头一:
爸爸:“九九乘法表背得怎么样了?”
何瑞:“我已经背得很好了。”
爸爸:“那我再考考你,三乘以五等于多少?”
何瑞:“三五一十五。”
爸爸:“那五乘以三呢?”
何瑞:“五乘以三……”
何瑞还在那里算,看着爸爸逐渐变黑的脸,何瑞甚至还用上了手指,“五乘以三是多少呢?”他越着急越想不出来。
许久之后,何瑞勉为其难地说:“爸爸,我不会。”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笨呢,三乘以五和五乘以三不是一样的吗?”爸爸随口一说。
其实父母也知道,何瑞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然也不会在半小时之内背完九九乘法表。只不过他还没懂得变通的道理,老师也没教到这里,这又怎么能怪何瑞呢?然而何爸爸却用一句话否定了他的能力和努力。
情景再现镜头二:
花园里,小朋友们都在嬉戏玩耍,孩子尤其喜爱跳绳活动,就是那种两人甩绳,其他人一个接一个地跳过去的集体活动。
一连六次,何瑞都在绳前停下来,于是,整个连贯地跳跃活动不得不因此停下来。
“何瑞,你干吗呢?怎么每次都不跳过去呢?”妈妈奇怪地问。
“我,我不知该怎么跳过去,我……”
没等他说完,妈妈冲口就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
一句看似很随意的话,对孩子们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跳绳这件事,也许作为男孩来讲,他真的不够勇敢或是协调能力差,或是之前根本没玩过,所以才会不知所措,然而妈妈却用一句“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否定了他的一切优点和长处。
在何爸爸、何妈妈看来,这些都是极其简单的事情,都是孩子应该学会的东西,所以,他们会用“笨”这个词来形容何瑞。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辅导孩子学习时,一道题讲了很多遍,但是孩子依旧不会,或是稍微转变一下形式又不会做了。每当这个时候,家长就会将“你真笨”挂在嘴边。
一句“你真笨”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给孩子带去消极的思想和行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父母、老师对自己付出努力的肯定。如果孩子在原本很棒的项目上遭到了家长的否定,那么,势必会大大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说孩子“真笨”,其实是家长真笨。
当孩子无法独立完成一个任务时,他的压力是很大的,甚至超过常人的想象,因为孩子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造成压力的因素有很多种,也许是他没接触到可以解决办法的知识、方法,或许是他只缺少一点点自信而已。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家长都不能够用“笨”来评价孩子。
其实,在何瑞与爸爸、妈妈的对话中,只要父母稍微耐心地再给他讲解一下“五乘以三”怎么算,“五乘三”和“三乘五”有何区别;跳绳有技巧性可言,男孩子应该大胆一点等,这样一来,结果就不一样了。当然,在孩子完全明白的情况下,父母还可以鼓励他,换成另外一种沟通方式:
“何瑞,你干吗呢?怎么每次都不跳过去呢?”妈妈奇怪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