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禅是德行的航舵(1)

生命只要被点燃,就有可能燃烧起熊熊大火,要充分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一切价值的准则,可一旦德行被忽略,丑陋这个魔鬼就会趁机附着心境。要把握好航舵,无为,有为。

和谐之美

为人处世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让两个不同的观点最终能够辩证统一、和谐共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要稍微不慎,心中的天平就会失衡,从而造成更大的矛盾。因此,不要总是为了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

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人志士,常常在一起谈学论道,各抒己见,很多时候会因看法不同而争论不休,互不相让。

一天,两个人一起吃饭,看见一个脏兮兮的人从面前走过,那人因为长时间没洗澡也不换洗衣服,所以身上长出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可真脏啊,身上的污垢都滋生出虱子来了!”

不想秦少游却不以为然,说:“我看才不是呢!那人身上的虱子应该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这样一来,他们二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谁都不肯让步,没办法最后决定去请佛印禅师来主持公道,让禅师评论一下虱子究竟是怎么生成的。还下了赌注,最终输的人要为今日的一桌酒席付账。

求胜心切的苏东坡,私下先跑到佛印禅师那里,拜托禅师,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认同自己的说法。

可是过后不久,秦少游也去找禅师,同样也是让禅师帮助自己。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

这天,两人约定好一起到了禅师那里,他们都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放心地等待着评判的结果。

禅师看了看他们二人,评断说:“依我看,虱子的头部是从人的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二人听后四目相对,又看了看佛印,三个人都笑了。

这次禅师做了一个高明的和事佬,苏东坡与秦少游两人的观点也得以和谐共存。

一棵树上,虽然接受着同样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分,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能彼此无碍地共存于同一棵树上。和谐共生是一种科学的观念,人们更应该求同存异,减少无谓的争斗。人生在世需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要处理好与师长、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方面,需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在家庭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好夫妻感情、照顾好子女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起崇高远大的理想。这样,才不会虚度人生。倘若过于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那么又怎么能够拥有美好的心境呢?又怎么与别人友好相处呢?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

人们常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的确,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需要友情的滋润,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没有朋友,可以说是相当孤独而痛苦的。换而言之,若能在朋友群中得到一二知己,则于愿足矣!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有了知己,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佛说:“每个人,除了亲戚可以帮忙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那些彼此很要好、关系亲密、能互相扶助的朋友,也就是好朋友。人都要有这样的知己好友,否则,一旦困难来临时,就没人来给你帮忙了。”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并不显见知己之交的实例,伯牙和钟子期就形同莫逆之交。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则善于听琴,他们的默契已经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后来,子期猝逝,伯牙听闻噩耗,顿感“痛失知音”,于是自此断弦,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伯牙绝琴祭子期”的故事。

另外,管鲍之交,更是传为千古的美谈。春秋时期,管仲是齐国的大政治家,由于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而青史留名。齐桓公能获得管仲这个得力助手的辅佐,是鲍叔牙全力举荐的结果。管仲与鲍叔牙本是好友,开始的时候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合伙经商,管仲出的本钱比鲍叔牙要少,然而到分红的时候,他获得了应得的那一份,却还要再添点儿。鲍叔牙手下的人看不惯管仲的行为,咒骂他太贪婪。但是,鲍叔牙为他辩解道:“管仲不是贪图这几个钱。他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他家人口多,开支巨大,钱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曾经领兵打仗,在进攻敌人的时候,他远离战斗激烈的区域,撤退的时候他却跑在了最前面。手下的官兵都对与他为伍感到羞耻。面对别人的非议,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尚有老母,他是为了伺候母亲,才会珍惜其身,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怕死。”

鲍叔牙如此百般偏袒管仲,是因为他知道管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不过是还没有获得施展才能的机遇罢了。管仲听到鲍叔牙的话,叹道:“生我的是父母,知道我的是鲍叔牙啊!”就这样,管仲与鲍叔牙彼此就结为了莫逆之交。

正像中国古人所说的:“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能够结为好友并在此基础上成为知己的人,不仅能够相互欣赏,更可以相互支持与爱护。

假如两人的信仰、原则完全不一样,即便成为朋友,最后也会分道扬镳。

三国时期,管宁和华歆曾是同窗,他们一同求学,同席读书。管宁志趣高洁,将势与利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但是华歆却迷恋金钱,趋炎附势。管宁不愿和华歆为伍,于是就把席子从中割开,两人分开来坐,用以表明与华歆绝交。其实,两人绝交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管、华两人的志趣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华歆贪恋金钱,谄媚权贵,是一个十足的“势利眼”,像他这样的势利之交根本没有任何真情。这样的交情,还是尽早断了好。如若只是碍于情面,不愿断交,那最后吃亏的还是你。

志同道合是结为知己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就难以成为知己。而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得一知己。这种深厚的情谊是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因为它能够跨越世间的所有距离和阻碍,只为相互之间的认可和欣赏,就能够彼此珍惜,相互关爱。

没有真正的朋友,是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最纯粹、最可怜;没有知己,就意味着在真正的朋友中间找不到另一个自己。所以,在人生旅途中,要努力寻找一两个志同道合的知己。

让自己发光照亮黑暗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禅宗秉承的佛法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有所作为,一切的作为都是处处可以牺牲自我,而成就他人。一个人,如果能够心存善念、行善性,即使从来没有学过佛,也可以被称为菩萨,因为他人格魅力散发的光芒,照耀着这个荒凉冷漠的世间。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远行寻佛的苦行僧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村落。漆黑的大街上,村民们来来往往。苦行僧走进了一条小巷,他看到在静静的巷道深处有一团晕黄的灯照过来。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听完愣了一下,然后问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着灯笼的人果真是瞎子吗?”他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苦行僧对此十分困惑,百思也难解其中的缘由。

试想一个双眼看不见任何东西的盲人,根本就不存在白天与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不会看到桃红柳绿的世间万物,甚至他还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他挑一盏灯笼岂不是很可笑吗?只见盲人渐渐走近了,晕黄的灯光慢慢从深巷游移到了苦行僧的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果真是一位盲者吗?”那个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说:“是的,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我的双眼就一直是混沌的。”僧人问:“既然你看不见任何东西,那为何还要挑一盏灯笼呢?”盲者答道:“现在是黑夜吗?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照耀,全世界的人都与我一样看不见任何事物,因此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听后,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挑着灯笼出来是为了给别人照明。”然而,盲人摇头说:“不是,我是为自己!”“为你自己?”僧人再次迷惑了。

盲人缓缓向僧人解释说:“你是不是因为夜色漆黑而和其他行人发生过碰撞?”僧人说:“确实如此,就在刚才,我一不留心就被两个人碰了一下。”盲人听完,深沉地说:“然而我却没有。虽然我是一个盲人,但是我挑了这盏灯笼,既帮助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一眼就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与我发生碰撞了。”苦行僧听了,顿时领悟了许多。他仰天慨叹说:“我天南海北到处奔波着找佛,未想到佛其实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如同一盏灯,只要我将它点燃,即便我看不见佛,佛也能够看见我。”

在一般人看来,盲人点灯实在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然而智者却偏偏就是那个点灯的“盲人”。在漆黑一片的夜里,点上一盏明灯,不仅是为了照亮别人,更是为了照亮自己。别人由于黑暗而难以看清你的存在,因此才撞了你。但是,当你点一盏明灯时,你的善行就会因为照亮了自己,使得别人不再去撞你。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助人者善自助。

实际上,僧人的感悟正说明了佛的境界,一个将布施放在首位的人,就无愧于佛的称号了。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

在一天黎明,佛陀进城。在路上,佛陀看见了一个男子,那个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朝拜着。佛陀询问他:“你为何这样做啊?”那个男子回答道:“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各方礼拜,这是家族流传下来的习惯。据说每天这样做,就会得到幸福。”佛陀说:“我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接着,慈祥的佛陀向男子说了活得幸福的方法:“第一,孝敬父母:作为儿女要孝养、顺从父母,使得父母欢喜、安慰;第二,尊敬师长:身为学生要尊敬师长,接受训导;第三,珍爱妻子:做一个好助手,夫妻要相敬如宾;第四,善待自己的朋友:对待朋友要诚恳、互敬;第五,敬重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顺;第六,善待奴仆:对待奴仆要宽大,不要使得他过分疲惫。这六种人就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如若和他们相处得融洽,你就会有快乐的家庭与美满的人生。否则,只是朝拜各方,又有什么用呢?”善生听了很愉快,自此参禅悟道,心中便感觉到了日渐增多的幸福感。

假如一个人不清楚布施为何物,甚至明知布施的益处而不去实施,定然不会有大成就。而有些人明明是布施者,却总是怀着感恩的心,这样的心胸是何其光明伟大!

“舍小利而取大义”,替别人着想,是一种睿智、一种博爱、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依样对待你;你如何对待生活,生活也会以相同的态度来对待你。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而实际上,我们只有先善待别人,反过来,别人才会对自己好。期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先想想怎样对待别人。施比受更有福气。一个乐意为别人提灯开路的人,肯定会获得光明、温馨的幸福人生。

别迷失了自己

人这一生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更好,那些珍贵的东西自然也就成了众人追逐的对象,可是在追逐中很多人却忘了保留我们高尚的道德品质。

定一法师对于这一点十分清醒,并且在训导徒弟中做得也很好。所有寺院都有自己的清规戒律,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是会有些小和尚经常犯戒。定一法师所在的那个禅院也是如此,他决心找机会教诲一下这些小和尚。这一天,刚刚做完日常的佛事,僧侣们正准备走出禅房时,老方丈定一法师扬手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碰落了,瓷瓶摔得粉碎。众弟子看此情景,顿时愣在了那里,不清楚方丈的这一举动是刻意为之,还是无意导致的。

定一法师一见这些和尚都在看着自己,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探寻式的目光,于是他语气凝重地说:“非常可惜吧?一抔泥土,不知经过了多少道工序,又经过了多长时间的锻造,才最终蜕变成珍贵的瓷瓶,被人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神圣的法器。假如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会损毁,甚至可以永久流传下来。然而,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不值一文钱了。同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出家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你们如果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就和瓷瓶无异了!”一刹那,大家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沉默无语。小和尚中有些人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合掌跪地,深表忏悔。任何身外之物失去了都可以依靠努力弥补过来,然而高尚的品质却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珍惜外物,更要珍惜自己的名誉和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