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什么要牢牢守住汉字? (2)
由于要求太高,待遇太低,这些“写经生”就联合起来罢写,要求改善待遇。他们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醒目的有以下四点:
1. 要求换新的僧侣服。
2. 每月有五天休息。
3. 改善伙食。
4. 长年作业,胸痛脚麻。要求每三天喝一次酒。
这份“写经司解案”作为珍贵文书,至今还保存在奈良正仓院里。
佛教盛传。信佛教的人越多,读经的人也就越多。这些汉文经书的抄写,对普及汉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识字层在不断地扩大,会读会写会看的日本人也不断增多。
(七) 最古的文章——汉式和文诞生
日本最古的文章是哪篇?说法不一。但法隆寺金堂药师佛的“光背铭”,呼声为最高。“光背铭”看上去都是汉语,但再仔细阅读,却是日语。看其中的一段:
池边大宫治天下天皇,大御身劳赐时,岁次丙午年,召于大王天皇与太子而誓愿赐,我大御病太平欲坐故,将造寺药师像作侍奉诏。然,当时崩赐,造不堪者,小治田大宫治天下大王天皇及东宫圣王,大命受赐而,岁次于卯年侍奉。
大意为:用明天皇为自己的健康祈祷而起誓建造伽蓝。但用明天皇不久去世,继承遺志的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在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完成了佛像和寺院的建造。
看上去都是汉语。但我们能懂其意吗?很困难。其难度在于不是汉语所能理解的地方很多。如“寺药师像作”、“造不堪”和“大命受”等。如果是汉语语序的话,应该是“作寺药师像”、“不堪造”和“受大命”等。再如“大御身”和“大御病”等接头词的敬语表现,“劳赐”、“誓愿赐”、“崩赐”、“受赐”和“侍奉”等的辅助动词的敬语表现,“坐”这个动词的敬语表现,都是日语才有的文风。
这样看来,“光背铭”这段文字至少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用日语语序写成;二是用了敬语的表现手法。这就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汉式和文”或叫“变体汉文”。
那么,这段法隆寺的“光背铭”,是在什么时候写成的呢?
从“光背铭”出现的“天皇”两字来看,应该是在持统朝(68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之前,日本国土上的统治者都叫“大王”。出现“天皇”的字样,至少是在7世纪后半叶。这样看来,日本人用日语开始写文章是大化改新(646年)以后的事情。
实际上在这之前,圣德太子已经在用汉语书写“十七条宪法”。《日本书纪》的推古十二年(604年)的条文里记载:夏四月,皇太子亲自开始书写十七条。
其中的第一条:
一曰: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咋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皆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
当然从文脉上看是相通的,但还是生硬。古汉语的语感节奏还是不太自然。日本学者森博达认为还存在文法的误用。但中国文化的大家吉川幸次郎则说,从文体和文法来看都是十分漂亮的。
到了平安时代,汉式和文体的运用更为频繁了。如醍醐天皇的《延喜御记》,村上天皇的《天磨御记》等。那时,男性贵族也都基本上用汉式和文体裁写日记,如有名的藤原道长《御堂关白记》就是典型。阳明文库至今还保存着道长在1010年写的自笔:
右京权大夫亲兼王于法兴院为贼被擒,相守间,被杀害,从院持出置大路由云云,遣随身,近边寺令卧僧房,入夜率云云。
只要有点汉文基础的人,基本能看懂这段话。是说右京权大夫亲兼王在法兴院遭到盗贼的袭击,在应战的过程中被杀害的事情。
除了道长之外,藤原忠平的《贞信公记》、藤原实资的《小石记》、藤原资房的《春记》、藤原宗忠的《中右记》等,都是用汉式和文来书写的。当时能用汉语写文章,就像现在能用英语写作一样,属于有知识的精英阶层。平安时代的日本,汉语就是最高级的文字。当时的历史书如《日本后记》、《续日本后记》、《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国史,也都是用汉文写的。就连《三代格式》等的法令,《和名抄》、《医心方》等学术著作,也都是用汉文写的。此外,平安末期编撰的《类聚名义抄》,则是日本古代最大最全的汉和辞典,撰者不明。亮点在于这里面记载了日本汉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音读,一个是训读。如“月”这个汉字,音读的话是“げつ(GETU)”,训读的话是“つき(TUKI)”。汉字的训读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还不清楚,一般推论是在7世纪到8世纪。
(八) 日本最古的国字——鰯
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个功能。
日本人创造“国字”,大都以会意为基准。
如:一个“上”字,一个“下”字,左边再加个“山”字,就造出了“峠”(TOGE)字,是山顶的意思。“十”字加个走字旁,就造出了“辻”(TUJI)字,是十字路口的意思。还有“癌”这个字,也是由江户时代兰方医创造的,不久传到了中国。
日本人创作国字最多的是用鱼字偏旁造字。平安初期编撰的《新撰字镜》里,有鱼字的国字已经收录了400个左后。而在1988年对“长屋王家”的发掘调查,发现了“鰯”(IWASI)这个字。这又把日本国字创造向前推进了200多年。
长屋王是持统朝代的太政大臣,高市皇子的长男,天武天皇的孙子,在朝廷里担任左大臣。但在729年被诬陷为篡夺皇位,犯了所有罪名中最大的罪——不敬罪。朝廷派人包围了长屋王的住宅,他和妻儿一族自杀,享年54岁。历史上长屋王的住处一直不明,直到1986年出现转机,因为要建造百货店,在平城宫东南地带进行开发,发现了3万件以上的木简,时间推断为是从710年到717年。在这些木简中,有很多从中国传来的汉字。如“鯵”、“鮒”、“鮎”、“鯛”等。但也有中国没有的汉字。如“鰯”(中文是沙丁鱼),木简上记有“鰯五只”等字样。
这个“鰯”是日本史料里出现的最古国字。新井白石在《东雅》(1717年)里说:“鰯就是弱的意思。只要一离开水,即刻死。”但也有异说。贝原益轩在《日本释名》(1699年)中说,鰯是下贱鱼的表示。据说写《源氏物语》的紫式部偷吃了鰯,留下被夫君斥为下贱之人的逸话。日本人创造的这个国字,不久也传到了中国。
顺便提及的是,在中国,《诗经》里有鱼偏旁的汉字是11个。战国时代的《尔雅》收录鱼偏旁的汉字是44个,后汉的许慎《说文解字》收录鱼偏旁的汉字是117个,宋代刊行的《类篇》收录鱼偏旁的汉字是406个,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录鱼偏旁的汉字是633个,而日本的《大汉和辞典》(诸桥撤辙编撰,1959年初版)收录的鱼偏旁的汉字是683个,但在这之后的《汉语大字典》(1993年)和《中华字海》(1994年)则分别收录鱼偏旁的汉字为719个和820个,超过了《大汉和辞典》。新井白石认定,在中国的辞书里,找不到的日本国字鱼偏旁的汉字是25个,如:鱈、鰡、鰯等。
在说到鱼偏旁的字的时候,还必须提及金字旁的一个字。战前的日本,铁道的“铁”字都写成“鐵”。但战后不久颁布的“当用汉字”就将“鐡”字简化为“铁”。从原本的21画简化到10画,书写便利。但问题是简化后的“铁”字是金字旁加失去的“失”字组成的。“铁”字就暗含了“失金”之意。在日本有抵触的铁道会社和制铁会社,只得再继续使用旧体字的“鐡”字。如使用至今的有“滋賀県信楽高原鐡道”、“静岡大井鐡道”、“栃木県真岡鐡道”等,还有代表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新日本製鐡”等。甚至更有日本人发明出右边不是“失”字而选用有点类似的“矢”字,铁字就变成了金字加矢字的别字。从汉字的变迁也看到了日本人世态的一面。
(九) 汉字游戏与假名的发明
万叶人的诗歌都用汉字书写戏说,这也是《万叶集》的最大特点,如《万叶集》中:
言云者三三二田八酢四小九毛心中二我念羽奈九二 (第2581首)
垂乳根之母我养蠹乃眉隐马声蜂音石花蜘幮荒鹿异母二不相而(第2991首)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数字的排列、动物拟声语的排列,游戏的成分很浓。作为相闻歌确实有引起对方注意的效果。但如何阅读?虽都是汉字,但不是中文,是日语(倭语)。
再看另一首短诗:
(1) 都流藝多知伊与餘刀具倍之伊尓之敝由佐夜氣久於比弖伎尓之曾乃名曾
(2) つるぎたちいよよとぐべしいにしへゆさやけくおひてきにしそのなそ
(3) 剣大刀いよよ研ぐべし古ゆ清けく負ひて来にしその名そ
(4) 剣大刀を研ぐように、大伴の名をさらに明澄に磨ぎ澄ますべきである。遥かな過去から、きわやかに負ってきたその名であるぞ。
⑤像磨剑那样,把我的名字磨得更加闪亮。从遥远的过去起,我的名字就与众不同。第一行是汉字,第二行是它的发音,第三行是假名出现之后的写法,第四行是当代日语译文,第五行是汉语译文。
日本人用“窟底”的发音表示他们的“口”(クチ)的发音。用“多失”的发音表示他们的“年”(トシ)的发音。用“跃迈”的发音表示他们的“山”(ヤマ)的发音。用“沙嬉”的发音表示他们“酒”(サケ)的发音。
16世纪末的《日本风土记》里,有“红面的倒 万首万世”(おめでとう千秋万歳)的记载,真是过年喝酒醉倒一大片的光景。
甲骨文专家白川静喜欢大伴家持的《春愁三绝》中的一首:
春の野に霞たなびきうら悲しい
この夕影に鶯鳴くも。
再仔细分析的话,这里“ハル”“ノ”“カスミ”“カゲ”“ウグイス”与日语汉字“春”“野”“霞”“影”“鶯”的读音相配。
(十) 日本人汉字造词力惊人
“思想”、“文化”、“文明”是日本人发明的“和制汉语”。
思想,在中国古典里原本是“认为,想象”的意思。如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曹操有诗句: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意味只想乘上螭龙,安居在我想象的那昆仑之巅。诗句里的“思想”就是“想象”的意思。
日本人借用中国古典汉语,把英语“thought”、“idea”、“opinion”等翻译成“思想”。
再如:“文化”,3世纪的晋人束皙有诗句:
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这里,与“武功”相对应的词,古代中国人用“文化”来表述。日本人借用汉语“文化”一词,把“culture”翻译成“文化”。
关于“文明”,《易经·乾卦文言》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句子。这里的“文明”是光彩和光明的意思。对中国古典文化造诣很深的日本人,则借用这两字,把“civilization”或“enlightenment”翻译成“文明”。
1774年(安永三年)杉田玄白出版《解体新书》。这是荷兰本的医学翻译本,原名为“Tafel Anatomie”。 杉田玄白最初想用汉字来翻译荷兰语的书名:“打系缕亚那都米”,用片假名的话就是:“ターヘルアナトミイ”。但在出版的最后时刻将其修改成了《解体新书》,用汉字“解体”来表示内脏器官,同时也创成了“解体”新词。
1871年(明治四年)渡欧的岩仓遣欧使节团成员之一,长崎精得馆医师长与专齐,将其欧洲使用的“hygiene”一语,翻译成了“衛生”。
福泽谕吉最初将“society”翻译成“仲間連中”,后觉不妥,便最终定稿成“社会”。
西周最初先将“philosophy”翻译成“爱智”、“希哲学”,最后才定格为“哲学”一词。
此外,还有经济、教育、社会、进步、流行、构造、规则等词语。还有科学、医学、概论、现象、批评、象征等词语。“象征”这个词,是中江兆民在明治十年的创意。
在数学用语中,代数、三角、微分、积分、方程式等,都是日本人发明的和制汉语。但几何这一词语是中国人的创意,是徐光启(1562~1633年)根据“geometry”翻译而来,并在《几何原本》一书中首次使用。日本人拿来使用大概是在明治五年至明治十九年之间。此外,和制汉语是数学。中国汉语是算术。清代的汪莱(1768~1813年),号衡齐,精通西洋算学,著有《衡齐算术学》。
当时,大量的日本新名词涌进中国,反哺母语之时,引起守旧者惶恐。连洋务派领袖张之洞都批示“不要使用新名词”。幕僚辜鸿铭则悄悄告诉他“名词”一词亦来自日本。
可以看出,这些译词即是对汉字本质的精到领悟,也是对西文原意的小心契合。透出的是一种文化心机,一种感受性强于逻辑性的文化心机。这其中最大的象征性大概就是日本人自己赋予汉字“侘”和“寂”新意所表现出的精神世界。
在日本人看来,带有积淀岁月,古色苍然的过程是“侘”。
而寂与朽同义,闪光透白的铁链上的青铜锈,扑簌扑簌的腐朽相,在即将消之寸前,就是“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