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王安石家书
与吴司录议王逢源婚事书
某启。新正伏惟二舅都曹尊体动止万福!向曾上状,不审得达左右否?王令秀才见在江阴聚学,文学智识与其性行诚是豪杰之士。或传其所为过当,皆不足信。某此深察其所为,大抵只是守节安贫耳。近日人从之学者甚众,亦不至于绝贫之;况其家口寡,亦易为赡足。虽然不应举,以某计之,今应举者未必及第,未必不困穷,更请斟酌。此人但恐久远非终困穷者也。虽终困穷,其畜妻子当亦不至失所也。渠却望二舅有信来,决知亲事终如何。幸一赐极也。
尚寒,伏乞善保尊重。
【译文】
安石启。在新年正月我谨祝二舅尊体举止行动万福!先前我曾上书,不知送达到左右没有?王令秀才现在在江阴聚徒讲学。从文学修养、见识和人格品行看,他确实是豪杰人士。有人流传散布他所做的事情失当,这是不可以相信的。我这次深入详细地考察了他的所做所为,他大概不过是因坚守节操、安分守己而贫穷罢了。近来人们跟从他学习的越来越多,他也不至于陷入极端的贫穷困乏的境地,何况他家人口少,生活也容易供养充足。王令虽然不参加科举考试,依据我的看法,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未必能考中,考中的也未必不困乏贫穷。请您再三考虑这桩婚事。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个人不会一辈子困乏贫穷的。即使他始终贫困,他供养妻室儿女应该也不至于失去生活来源的。王令盼望二舅写信来,一定要知晓亲事到底怎么样。幸运地盼望您给予回信!
天气还寒冷,我乞望您好好保重尊体。
【题解】
扬州布衣书生王令曾向吴司录议婚,要娶吴司录的妹妹为妻。吴司录正在犹豫之际,王安石致书推荐王令其人,劝二舅哥吴司录将妹妹许配给王令。在信中王安石对王令的学识人品作了较高的评价,对王令的前途作了清醒的估计。他开导二舅哥要重视王令的才学品德,至于家声,能过则可。在王安石的力荐下,吴司录终于应允这门亲事。这封信反映了王安石在婚姻问题上注重人品,不讲门第、地位的开明进步思想。
王安石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记忆力超群,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由于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王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地主统治地位,但在当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国强兵,确曾起了推动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
王安石是一位诗、文、词俱佳的卓越的文学家。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王安石与女儿
王安石的夫人吴氏为王安石生养过二男三女。除长女未满周岁便在襁褓中夭亡外,二子二女均养育成人。王安石认为儿女同是父母心头肉,做父母的不应该有孰轻孰重之分。这一点,对一个生活在九百多年前讲究男尊女卑社会风气的古人来说,实在是很可贵的。
王安石一生给两个女儿写过许多的诗文。两个女儿长大后,一个嫁给吴冲卿的儿子安持,一个嫁给蔡卞。姐妹双双出嫁后,与父亲一南一北两地离居,常用诗文代替书信,寄给父亲,诉说思念儿时缠绕父母膝下嬉戏的乐趣,及别离父母远在千里外的思念。王安石虽然在朝为官,政务缠身,但只要女儿来信,便每信必回,并写诗“人世岂能无聚散,好读楞严莫念家”,劝说女儿,人生在世,难免要有分离聚散,只身在外不要过分思念父母亲,免得伤了身子。
王安石很小就夭亡了的长女,是王安石在鄞县(今宁波)做地方官时生的。头一胎便生了个女孩,在一般人来说,可能不认为是什么好事,王安石却十分高兴。又是写诗,又是搜索枯肠取名字。为了纪念自己在鄞县担任地方官并初行改革,便为女儿取名曰“鄞”。父母疼爱鄞女如掌上明珠,鄞女也格外聪慧逗父母欢喜。谁知第二年七月的一天黄昏,鄞女却一病夭亡!这对不满三十岁的王安石来说,真是一个不轻的打击。他一下子衰老了好多,亲自为亡女择好日子和墓地。并亲笔为亡女写了一篇墓志铭。
鄞县任满,王安石调任舒州通判,决定借道回归老家临川。行前,他想到从此离开女儿的一抔荒丘而去,不知此生还能否路过女儿的坟头。一时离情别绪,不能自已,提笔写了一首《别鄞女》的诗:
年登三十已衰翁,满眼离伤只自攻/今泛扁舟来诀汝,此生踪迹各西东。
王安石真的乘了一条小船,赶了很多路程,来到夭亡已达两年的女儿坟头诀别,将《别鄞女》诗火化墓前,跟随来的人也不由得落泪伤心。
王安石作品精选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难道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题解】
《读〈孟尝君传〉》为中国最早的一篇驳论文(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文章驳斥了自古以来孟尝君得士的传统看法,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个著名成语:鸡鸣狗盗。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h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
明妃:即王昭君/春风;比喻面容之美/低徊:徘徊不前/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塞南:指汉王朝/毡城:此指匈奴王宫/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题解】
王安石《明妃曲》在艺术上颇堪注意之处,是对王昭君形象的刻画。第一部分中描绘王昭君的美貌,不在其面容、体态上穷尽笔力,而是着重写昭君的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第二部分,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在历代文人笔下,王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怜的悲剧人物,汉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又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造成王昭君悲剧的根源是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这首诗命题新颖,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