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传记袖珍馆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在苦难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少年李嘉诚(1)

1.侨乡的书香门第

一个人能在他所从事的行业取得成功,除了与他自己的奋斗和天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还与他成长的经历和环境、所受到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李嘉诚也不例外,他的成功也和他的成长经历及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可以说是标准的书香门第。

李嘉诚是潮州人。潮州历史悠久。潮州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周边文化等相互交融,还与西方文化进行了交流,进而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潮州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文化。潮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秀美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由于潮州是著名的侨乡,所以潮州人享有“东方犹太人”的美誉。潮州人分布广泛,在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据说,潮州人外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元朝军队大兵压境,当地的老百姓留在此地肯定是难逃厄运,于是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而这其中就有一大批人远渡重洋来到了异国他乡。后来,元朝为了扩大势力,向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发起远征,远征的士兵中就有不少潮州人。后来,这些人大部分都留在了台湾、西沙群岛、印尼和菲律宾等地。明末清初,由于一批潮州人参加的反清复明运动失败了,于是不得不滞留在南洋;清朝中期,潮州人郑昭做了15年的泰国国王,一批潮州人因此而迁往泰国,并掀起了移民狂潮;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又有很多潮州人因为种种原因而背井离乡。不过,世世代代的潮州人在出海时,几乎都是身无分文。但是,他们善于经营,再加上吃苦耐劳的天性,使得很多潮州人在他们移居的国家里成了经济强人。

在这些经济强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叫庄静庵。虽然他只在小时候念过几年私塾,但是他从小便胆识过人。他十几岁便到广州做生意,20岁时远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事业。他的姐姐庄碧琴和他一样,生性豪爽,活泼开朗。可是,庄碧琴的丈夫李云经却是一个沉稳儒雅的书生。

李云经年近30岁时,遵从母意,迎娶了庄碧琴。在当时,这桩婚姻似乎门不当、户不对——虽然庄碧琴温柔贤惠、持家有道,但是其家族的背景却平淡无奇,而李云经的家族却是潮州的名门望户。

李氏家族本来在福建莆田聚族而居。李家在福建莆田的白塘平静地繁衍了20多代人,度过了400余年。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福建又陷入了战乱。后来郑成功占据台湾抗清,清政府为了遏制反清复明的情绪和举动,在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实行“截界迁民”的命令——以壶公山、天马山为界,筑界墙,界墙至海外的区域为“界外”,迫令“界外”的居民限期迁入“界内”,擅自出界者处死。显然,清政府妄图用政治上的高压手段,使郑军失去与内地的联系并得不到内地的物资供应,进而达到困死郑成功的目的。而福建沿海本不太平,清政府的这个举动使福建沿海更加混乱。

“截界迁民”本身就是一个野蛮的政策,留给居民迁徙的时间非常短暂,不超过三天。同时,为了使迁入的人民不对故地留恋,便焚毁界外所有的田园、树木、房屋,而白塘的李氏宗祠也一并被焚毁。于是,李氏族人就和其他的莆田人一样,流离失所。

限于形势所迫,李氏族人只好再次举家搬迁。这次,他们从莆田迁到了广东东部的潮州府,在潮州城内北门的面线巷定居。这一次迁徙的带领人叫李明山——潮州李家的一世祖。此后,潮州李家经过了李朝客、李子坤、李仲联、李世馨、李克任、李鹏万、李晓帆、李云经八代,门庭兴旺。

李鹏万是一个敏而好学的人,寒窗苦读后,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并在每12年举行一次的“拔贡”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保送入京的资格。在京城,他又顺利通过了殿试,最后取得了官职,因而李家被朝廷授予贡旗。李鹏万的下一代是李晓帆,由于清末政局动荡、官场黑暗而闲居村野。但是,其间父亲李鹏万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在父亲的教导下,李晓帆熟习儒家经典,并且喜好“老庄”,同时还深入研究释家。虽然他也和父亲一样,考取了功名,但却不愿入朝为官,可这并不影响他重视知识的思想——李晓帆要求李家必须诗书传家,并花费半生心血,为子孙建造了一个“藏书阁”,将祖先和自己的书籍存入其中,供李氏族人阅读学习。此外,他还在澄海兴办“澄海书院”,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当地的孩子们,并且支持李云章和李云松两个孩子去日本留学。李云章在新学校就读,接触了新思想和新文化,开阔了眼界,又加之在新学校本分好学,所以获得了公派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在日本,李云章深入学习了先进的商业思想,成为潮州李家第一位商学博士;李云松在日本学习了教育专业,获得了教育学博士的学位,学成归国后秉承父志,在潮州、汕头两地从事教育工作;李云经也颇有先祖遗风,他沉稳踏实,敏锐好学,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读书的天赋,过目成诵。在读书时期,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家道中落,使他在金山中学毕业后不能继续求学,同时为了养家糊口,他到莲阳懋德学校任教,后来娶了庄碧琴为妻。

2.出生在战乱纷争的年代

1928年,李云经、庄碧琴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这一年的7月29日,这个孩子出生在潮州一所古香古色、精致幽雅的古宅。喜得贵子的李氏夫妇十分欣喜,于是在为孩子起名字的时候格外用心——按照李氏家谱,孩子排名在“嘉”字辈,取名为“诚”,出自《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这正是李云经对孩子的寄托:不用学习就了解中庸之道,不用教诲就能做到中庸之道,自然而然地符合中庸之道,并且能一直保持中庸之道。而庄碧琴也说:“孩子凭借着中庸之道,可以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在盛世中使自己衣食无忧。”最初,李氏夫妇只想通过这个名字,给新生儿送上自己美好的祝愿,但是却想不到,若干年之后,“李嘉诚”这个名字会在这个世界上有多重的分量。

李嘉诚恰到好处地继承了父母的优点,既稳重好学,又爱冒险。可以说,潮州人所具有的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的优异品质,以及李氏家族的温文尔雅、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李嘉诚的身上融合在了一起。不过,在李嘉诚的家族里,他确实是一个例外。因为李氏家族一向以诗书传家,族人大多数都从事文教事业,然而李嘉诚却最终在商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九一八事变发生那年,李嘉诚三岁。这一年,李家的命运也有些坎坷。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去世,李嘉诚的兄弟姐妹相继出生,整个家庭的负担突然沉重了不少。李云经看到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窘迫,就与妻子商量,与其教书受穷还不如像其他的潮州人那样去学习经商,也许会有更高的收入。但是,由于没有商业经验,李云经的经商之路走得格外辛苦。他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了爪哇国,在三宝垄的裕合公司做店员。这是一家潮州人开的公司,老板对这个老乡也格外照顾,但是,当时正逢时局动荡不安,又是经济大萧条的时期,所以李云经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他别无选择,于是只好无功而返。回到潮州后,李云经在潮安县的恒安银庄做司库和出纳,但是依然挣不到很好的收入。屡次尝试失败后,李云经不得不重拾教鞭,来到龙都后沟学校当教师。事实证明,讲台才是他展示自己才华最好的地方。不久,他就在潮州的教育界小有名气,并于1935年春被聘为庵埠宏安小学的校长。

虽然李云经的弃教从商之举失败了,但是他的儿子却继承了父亲这种敢于进军新领域的冒险精神。李嘉诚和他的父亲一样,也和其他潮州人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而且一旦得到合适的机会,便会大胆尝试。或许,正是因为李云经有冒险精神,所以他才会在潮州沦陷后,敢于带领全家来到人地两生的香港。可以说,李云经的这一举动为李嘉诚在后来成为华人首富打下了基础。

无论是在潮州还是香港,李云经都没有改变自己对大海的那种特殊的依恋。有时,他也会把自己的孩子带去看海,李嘉诚因而也感受到了大海的浩渺和宽广。李嘉诚从宽广的大海那里感觉到一种震撼,一种召唤,甚至是一种力量,一种征服世界的力量。

李嘉诚的注意力被海上的巨轮吸引了。在李嘉诚幼小的心中,巨轮是十分威风和伟大的。因为在李嘉诚眼中不可战胜的大海却被巨轮驯服了,这在他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大海上,巨轮可以随心所欲地航行,到达遥远的地方。可是,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变成驾驭巨轮的人呢?什么时候,自己才会被巨轮带到外边的世界呢?

于是,幼小的李嘉诚便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巨轮的船长,想象着巨轮在自己的指挥下乘风破浪。

3.在战争阴影下颠沛流离的童年

李嘉诚出生的时候,恰好是中国在那个年代中少有的太平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衰落,无暇顾及海外殖民地,中国因而在那个时候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在长期的斗争中,各路军阀的势力都被削弱。1928年10月8日,蒋介石宣布就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在这一年的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此时的中华大地,虽然仍有局部的战争,但却是1860年以来最太平的时期。

李家在这个时候依旧经济拮据。但是,李云经却认为,无论多么苦,多么困难,都不能剥夺孩子读书的权利。于是,李嘉诚在五岁时,就被父亲送入观海寺小学读书。在这里,年幼的李嘉诚开始研习儒家经典。正是由于李云经的正确选择,李嘉诚才得以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观海寺小学距离李氏祖宅并不远,所以李嘉诚可以在祖母和母亲的照顾下安心学习。其实,当时废除科举制度已经有二十余年了,内地一些较为发达的地方也有了新式的学堂,但是因为潮州地理位置偏僻,观海寺小学又属于观海寺庙产,所以授课内容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在观海寺小学里,人们不仅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还能听到诵经的声音。在这里,李嘉诚在接受儒家文化的同时,还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熏陶。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与大慈大悲、与人为善的佛教理念也从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李嘉诚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祖父修建的藏书阁,这个藏书阁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藏书阁里那些祖辈流传下来的古籍,使李嘉诚受益匪浅。家中的藏书阁是李嘉诚成长的沃土。童年的广泛阅读使他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也因此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由于从小就阅览了大量的书籍,李嘉诚储备了不少知识。他不仅自己阅读,而且还尝试着把从书中看到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李嘉诚确实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他懂得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观察弟弟妹妹的表情,也知道根据弟弟妹妹的反应控制自己讲故事的速度,还知道怎样把握听故事的人的心理。为弟弟妹妹讲故事的经历,使他掌握了察言观色的秘诀,这也是他日后闯荡商海成功的利器。

因为经常照顾比自己还小的孩子,李嘉诚也像父母教育自己那样,尝试着教育弟弟妹妹。不同的是,李嘉诚最初的“教育”有些“野蛮”。他依仗自己年龄大、力气大,蛮横地要求弟弟妹妹服从自己的指挥。不过,李嘉诚不久就逐渐明白了,使弟弟妹妹听话是没错的,但是不能以大欺小。要想让人真心实意地服从,就要讲道理。李嘉诚在李家其他孩子的心中逐渐树立起了“正直”的形象,他也因此成为了李家孩子们的一个“小头目”。而大家也十分乐意找李嘉诚来解决一些难题,即使是孩子们之间的一些小纷争,也都是由李嘉诚出面调解。

1936年的时候,李云经被聘为潮安县庵埠镇崇圣小学的校长。于是,李嘉诚跟随父亲,转入了崇圣小学读书。为了减少李嘉诚上学路上的车马劳顿,父亲在崇圣小学后面租下了一间房子,门的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读书月斋”四个字。这就是李云经为自己的临时住所取的名字。在这里,李嘉诚度过了两年的童年时光。

虽然在崇圣小学里,李云经是校长,但是薪水微薄,肩上的担子却很重。因为学校缺少教师,所以李云经在处理学校中繁杂事务的同时,还要兼任国文、数学科目的老师。那时候,在崇圣小学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李云经架着一副圆形眼镜,穿着破旧却整洁的蓝色长衫,胳膊下夹着几本书匆匆而过。而李嘉诚则会利用课余时间,在父子俩租住的小房间里用风炉煮些面条等简单的食物。虽然日子有些清苦,但是父子俩自得其乐。李嘉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李云经在给他讲解这些经典的同时,也教他理解生活中的实务,锻炼他的动手实践能力。

李云经因为生不逢时,一生都未能建功立业,因此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李嘉诚优异的学习成绩也给了父亲极大的安慰。如果不是后来风云变幻,战事突起,李嘉诚很可能会继续求学,然后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