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宝宝发热不要慌,全程护理有章法(2)

一句话,感冒病毒就是小豆子发热的源头,而发热只是他感染了感冒病毒后的一个症状而已。不过,有超过100种病毒可以引起普通感冒,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不同孩子感冒时伴随的体征和症状往往差别很大。有的孩子可能只出现流涕、咳嗽的病症,没有发热,而有的孩子就会表现为发热,这就是个体的差异了。对于一系列的感冒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我们只能对症处理,只有等身体打败感冒病毒,热才能慢慢退下来。

在很多新手爸妈看来,发热是一种常见而且棘手的疾病,但看到这里我希望家长们已经能够理解,发热本身不是病,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而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原因可能是导致发热的源头。

一般来说,导致孩子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其中最常见的当属感染性的因素,比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等,大家常常听说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支气管炎、秋季腹泻、支原体肺炎、细胞性痢疾、水痘等都是感染性疾病,发热常常是这些疾病发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之一。

非感染性的因素,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血液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在临床上比感染性疾病要少得多,具体如白血病、淋巴瘤、川崎病、风湿热等,在这些疾病的病程中都可能出现发热症状。

为什么有的疾病会让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呢?我们仍把病毒和细菌视为“敌军”,把体温调节中枢比作“司令”。“敌军”入侵孩子体内的时候,就会有“小兵”(内源性致热源)一路小跑穿过岗防报告给“司令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到体温调节中枢)。“司令”面对即将打响的战役发号施令:一定要把“敌军”消灭!因此会把“戒备”提高(体温调定点),也就是可能会把正常的温阈37℃调至更高。“战斗”打响,“司令”的指令让“士兵”们一鼓作气(骨骼肌阵缩,产热增多),一派“热火朝天”。这个时候,虽然孩子的体温较高,但这个温度是孩子身体可以接受的,对健康来说也是无害的。当“敌军”被打败后,警报解除,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孩子的体温也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说,是疾病让孩子出现发热,需要治疗的是引起发热的疾病,而发热伴随疾病出现,随着疾病痊愈而消退。因此,孩子发热时单纯降温或想法设法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是没有意义的,就好比河水决堤时一味地加高堤防而不去堵住缺口一样,徒劳无功。因此,孩子发热时,我们应该先找到发热的源头,也就是找到真正的“敌军”并打败它,这样发热才能真正被遏止,发热的孩子才能真正“降温”。

要点5

退热要从找到源头开始

发热本身不是病,是身体对抗疾病时的一种表现,家长不要一味急于退热,而是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伴随症状,配合医生找到导致发热的疾病再采取措施,从源头上退热。

发热“好委屈”:我不是烧傻宝宝的“真凶”

“医生,我听隔壁家的老阿姨说,她老家有个远房侄子,小时候发烧,脑子烧坏了。我孩子高烧,会不会也烧坏脑子啊?”在儿科门诊或者住院部,这样的问题出现频率非常高,似乎所有的家长都担心孩子会因发热而“烧坏、变傻”。

发热真的会“烧坏”脑子,让孩子“变傻”吗?我只能说发热好冤枉!前面说过,发热是人体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通常情况下它是身体对抗疾病的积极行为。一般来说,单纯的发热并不会对大脑细胞造成严重影响。

可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确实是先高热,然后就出现了一些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变傻了呢?其实只要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发热根本不是“变傻”的源头。让我们来慢慢分析,替发热洗清“冤屈”吧。

一个9个月大的男孩,小名毛毛,发热3天后因出现抽搐、昏迷入院。孩子起病时正值夏天,跟随打工的父母居住在郊区农村,蚊虫较多,居住条件差,最关键的是孩子没有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入院时孩子浅昏迷,身体四肢肌张力较高、颈项强直(提示脑部有病变)。我们留取了孩子的血液和脑脊液做检查,最后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们确诊该名患儿以后,立即网络上报疾病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到孩子的居住地进行彻底的排查和灭蚊工作。

继续说这个孩子,虽然经过我们积极的救治,脆弱而又顽强的小生命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经历了呼吸衰竭,后又顺利撤掉呼吸机,热慢慢地退了,生命体征也慢慢稳定下来,但过渡到了后遗症期,还是不太乐观地出现了肢体的偏瘫、智力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确实是“傻”了。

大家一定认为毛毛小朋友是被烧“傻”的,对吗?但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毛毛的发热,是感染了乙脑病毒的表现之一,发热并不是罪过,真正让孩子的大脑受损的是乙脑病毒。乙脑病毒攻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引起脑炎,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后遗症。所以,不是发热导致毛毛“傻”了。

发热会烧坏脑子纯属民间谣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通常发热不会导致脑损伤,只有高于41℃的高热才会导致脑损伤,而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如大热天把孩子误关在封闭的汽车里,才会导致体温升到这么高的温度。很多时候是因为病菌感染合并了脑炎、脑膜炎,才出现了“烧坏”脑子的结局,并不是发热本身导致的,发热只是这些疾病的一个症状。

因此,如果孩子只是41℃以下的普通发热,家长可以不用担心烧“傻”的问题,只需仔细观察,做好护理。

要点6

单纯发热不会“烧傻”孩子

单纯的普通发热并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更不会把孩子烧“傻”,只有持续41℃以上的高热才可能造成大脑的损伤。

section02宝宝发热护理雷区,你踩了几个?

宝宝发热要散热,少穿一点更舒适

大部分医院的儿科门诊,常常是人头攒动、人潮涌动,好不壮观!孩子的哭叫声、吵闹声、嬉耍声,大人的呼喝声、聊天声、询问声,声声入耳,热闹得如同菜市场一般。这里经常可以看到额头上贴着退热贴,脸蛋烧得红扑扑的孩子,再看这些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穿的包的更多一些,冬天的时候,甚至全副武装,里三层外三层,再加一件大袄子,围巾、口罩、帽子一个都不少。

孩子发热时包太严不利于散热

面对这类发热的孩子,一进诊室,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脱!快脱!孩子发热就要散热。”往往这时候孩子妈妈嘴里就开始嘟囔:“说了不要穿这么多吧……”而爷爷奶奶们这才开始给孩子脱帽子、袄子。有些家长倒是会遵医嘱配合医生,也有少数的“顽固派”是敷衍医生的,出诊室转身就又给孩子包上了,口中还念念有词:“快快快,穿上,可别再着凉了。”

不忙的时候,我会追出去,反复给家长解释,让他们务必理解散热对于发热孩子的重要性。但大多数情况下,我没有办法跟每个家长反复沟通让他们一定要接受散热的观念,因为后面还围着一堆病人呢,我只能在内心慨叹:佛度有缘人!

偶尔碰到一个高热的孩子穿得很少来就诊,我都会感动半天。有一次在诊室碰到一位妈妈,带着发热的10个月大的孩子来就诊,大冬天,如果没有记错,那天深圳的气温应该是10多度,孩子身上只穿了一件连体的短衣裤。我当时都呆了,惊讶地问道:“怎么穿这么少?”孩子的妈妈回答我:“孩子发热呢,要散热。”我特别感动地夸奖道:“你做得太正确了!”我当时就对这位妈妈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敬意,真有一种世人皆醉她独醒的感觉!

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够成熟,发热的时候,少穿一些少包一些,有利于热量散发,从而也有助于降温。包得太严实,不透气,热反而被捂在里面出不去,就会增加发热时孩子的不适,甚至体温会急剧地升高。再者,即便捂出汗之后可能会有降温的效果,但出汗太多也可能导致孩子体液丢失,造成脱水的情况,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脱水容易导致虚脱,尤其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更要当心这一点。

要点7

孩子发热时要积极散热

发热时孩子体内热量大,通过多穿多包来“发汗”只会让孩子更加不适,甚至导致脱水,此时家长应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散热。

恰到好处的散热护理才是真的为孩子好

很多家长不敢给孩子少穿散热是因为怕孩子着凉,其实,此时正确的散热方法才能缓解孩子的不适,让孩子感觉舒服。那么,孩子发热时家长可以用哪些护理方法来帮助散热呢?

首先,保持居室通风舒适,给孩子少穿、少包、少盖,热天开空调。事实上,平时适当少穿也能提高孩子的抗寒能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有助于减少生病的概率。

其次,鼓励孩子多喝一些液体,保证充足的水分,通过身体排出水分来带走热量,可以选择白开水、稀释过的果汁、口服补液盐(ORS)溶液等。

最后,如果孩子不能口服退热药,也可尝试温水擦浴来为孩子散热,让孩子舒服一点。

温水擦浴时,把房间温度保持在24℃或大人穿薄衣服感觉凉爽舒适的温度,擦浴的水温要低于孩子的体温,但也不能太低,最好在29.4℃~32.2℃之间,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宜。

如果温水擦浴让孩子反感或不适,甚至出现颤抖,则不要继续为孩子擦浴,物理降温等所有针对发热的家庭护理都要以让孩子觉得舒适为宜。

最后再告诫家长们一点,千万不要给孩子进行酒精擦浴。任何浓度的都不行!家中的老人可能会根据过往的经验用酒精擦浴为孩子降温,这时一定要注意与老人沟通,及时制止这种错误做法。因为酒精可能被孩子吸入或者经皮肤吸收,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如酒精过敏,甚至休克、昏迷,千万不要因为无知而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要点8

这样给孩子散热才有效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气温适宜

·少穿、少包、少盖

·保证充足水分

·可辅助温水擦浴

正确使用退热药,缓解不适再降温

当孩子出现发热,即使只是单纯的轻度发热,通常妈妈们也无法淡定了,有些妈妈会在孩子只是低热时就给孩子喂退热药,一心只想让自己的宝贝赶紧恢复正常。其实这么着急喂药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理智的。

何时给孩子服退热药,一看身体状态,二看体温高低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中建议,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采用退热药退热治疗。这也是国内医生普遍的建议。

关于何时该服用退热药,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孩子发热时若伴有明显不适则可以服用退热药物,不管这个温度是否高于38.5℃。因为退热药物主要就是用于缓解发热时孩子的不适症状,而不是主要用来控制体温达到正常范围。

6个月以下的孩子发热,使用药物降温时一定要咨询医生,注意药品规范和剂量安全,避免使用药物不当导致的脱水甚至休克。

6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能吃、能喝,活动、睡眠一切正常,没有任何不适,即使体温高于38.5℃,也不必马上服用退热药或进行温水擦浴等,可以继续观察,等待发热的好转,当孩子出现不舒服时再给予积极的退热处理也不迟。

要点9

这样服退热药更安全

·发热伴明显不适,低于38.5℃也可服药

·6个月以下使用退热药需咨询医生

·6个月以上若无明显不适,可先观察,出现不适再服药

另外,有时候孩子发热时已经伴随了不舒服,只不过有部分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还有些孩子虽然感觉头痛脑热,但因为天性爱玩,没能意识到自己生病了,还是很坚强地跑来跑去,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细心观察,这对发现孩子的病情尤为关键。

如果只有老人或者保姆在家带孩子,他们的观察力往往较差,给药反应速度较慢,此时参照国内的指南来操作也未尝不可,即孩子体温达到38.5℃以上时就服用退热药物。

通常,医生在门诊量大,来不及细细解说的时候,会统一建议38.5℃以上服用退热药物,这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只要恰当地使用安全剂量的正规退热药物,对孩子都是安全的。

正确使用退热药,安全退热

对儿童来说,安全的退热药主要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等品牌)、布洛芬(如美林等品牌)。3个月以上的患儿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的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注意,6个月以下以及脱水、肾功能不好、确诊水痘的患儿不能使用布洛芬退热。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明确的使用禁忌,除非孩子对对乙酰氨基酚过敏或孩子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

曾有一个4个月大的小婴儿发热,家长自行到药店购买布洛芬混悬滴剂服用,家长计量估算错误,相对孩子应用的量超了近一倍。孩子服药以后大汗淋漓、手脚冰凉,尽管家长马上将孩子抱来医院,但来的时候孩子脱水严重,已很虚弱。

儿童常用退热药

一般来说,孩子发热的时候建议家长最好根据孩子身体情况选用单一退热药物,不建议自行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也不建议交替使用同一成分不同规格的退热药物,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喂错药的情况,并引起潜在的药物不足或过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