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前言

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世界各国都从各自实际出发提出本国的数据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一个由数据驱动、支撑的“扁平”新世界已经到来。

当下全球有识之士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这个充满无限机遇与挑战的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给出不同的描绘。

畅销书《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美国作家里夫金,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给人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提出人类已进入以能源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舍恩伯格,则认为伴随海量数据的出现,数据将成为人类的重要资产,堪比工业时代的石油,人类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和《人人时代》的作者克来·舍基,从自组织与协同入手,提出“自组织时代”、“分享时代”等。

事实上,伴随新一代科技产业革命的脚步声,人类已跨入一个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以数据信息为主要资源,以“互动、体验、分享”为智慧密码(DNA)的数据文明新时代。

如果说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打开了近代科学的大门,使人类告别“地心说”确立“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和人类宇宙观上的重大变革;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消除了人类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次疑虑,为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那么,1989年万维网(互联网)的命名,2000年以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则为我们当下智慧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产业支撑,也给数据文明时代带来巨大的正能量和无尽的想象空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类商业活动的信息不对称将消失,传统商业管理模式将被颠覆,商业营销的中间环节将不复存在,一个去中心化、去渠道化、自组织、扁平化、分布式管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万物互联、互动体验、分享共赢的时代已经来临,一个人人、物物、时时、处处无缝连接的“连接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万事从本质上都是互相联系的,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作为互联网延伸的物联网,其本质特征是“连接一切”,二者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数据信息资源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使原本椭圆的地球变“扁平”了,原本干燥的“未来”变湿润了(人类自身富有同理心和人情味),使任何人或物体,无论何时、身处何处,一切沟通的障碍化为乌有。只有“连接”这个词汇最能全面反映数据文明时代的本质特征和未来走向。这就是我把本书命名为“连接”的原因。

人类在宇宙时空中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四大基本要素:物质、能量(能源)、信息和数据。互动(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连接互动”是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也是一切商业行为赖以进行的前提。“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增强用户黏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商业本质。“体验协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个特点;“分享”是数据文明时代一切商业活动得以进行的保障,也是一切文明传承的基础。数据,是一切连接的终极对象,无论是人人连接还是物物连接,最终都是连接数据,或通过数据达到其目的,数据或许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正本源。互联网的诞生,已将人类带到了一个“人人相依”、万物相连、人人、物物“互动、体验、分享”的智能商业经济新时代。“互动、体验、分享”是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和本质。

这是一个连接时代,也是一个互联网改变世界的时代,或曰“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和一切传统产业、行业渗透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本书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出发,站在数据文明发展的前沿高度,在简要回顾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体验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等做了深度解析,对人类未来商业文明走向做出判断和预测,特别是对“互联网+”和“一带一路”做了剖析,每一章节都是紧紧围绕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如何融合渗透来展开的。

全书共七章,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新时代·新特征(第1章)作为全书的总论,主要介绍了我们身处的这个“连接时代”的几大特征,昭示一个互动、体验、分享的智慧商业文明时代已经到来;第二部分为全连接·广互动(第2、3章),重点讲述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特点和互联网的本质特征;第三部分为深体验·泛协同(第4、5章),全面剖析自组织、自媒体时代商业活动的特征和体验经济的创新发展;第四部分为重分享·求共赢(第6、7章),侧重介绍了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本质。

本书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没有这些好朋友的关心、关爱和支持,本书不可能如期出版。首先要感谢的是国内知名微云营销专家于久贺老师,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远千里与我沟通,给予指导,使我增强了写作信心。同时要感谢我的同事、好朋友于晓黎、沈明玉、付秀丽,是她们花费宝贵时间帮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其次,要感谢我的好朋友杨四维、杨靖伟、申延、程毅敏、赵艳娟、张雷、石瑾娜、刘艳伟、王利和房氏宗亲,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增添了写作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再次,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杨福川、孙海亮两位老师,他们对本书的认真审阅和对本书的框架及具体章节提出的很多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最后,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和远在香港读书的女儿。“互动、体验、分享”六个字原本是我18年来的育女心得,最早出现在我为女儿的书《见微知萌》写的序言中,没有她们母女的支持、鼓励和默默付出,就不会有本书的问世。

房嘉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