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营造好氛围,求人办事不再难(3)
⑤获得对方的同情。如果对方觉得你的窘境是源自你的无知、无能,那么他对你就不是同情,而是无情了。要是连对方的同情同感都得不到,又怎能得到他的帮助呢?研究显示,如果人们认为困境不是由当事人自己造成的,那么他们帮助该当事人的可能性会增大。这里,顺便说一下。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热衷于帮助生病或受伤的动物(如一只狗),却对同样处境的人表现得很冷漠,比如街头的流浪汉,大城市里的很多人都会漠然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对比呢?我们那么同情动物,因为我们知道那不是它的原因,它不该受那样的惩罚。流浪汉就不同了,看到他们潦倒的样子,人们或许在心里嘀咕:“这家伙要么吸毒、要么酗酒;咳,他怎么把自己搞到这步田地?”人们认为流浪汉是自作自受,是活该!不啐上一口已经很不错了,还有谁会同情他们,会帮他们呢?记住,只有当个体的困境并非“咎由自取”时,我们才会同情他,才会热切地想帮他一把。所以,如果想获得对方的协助,那么你得让他知道:你目前的处境是外在的原因造成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个人是环境的牺牲品。当然,事实得确实如此才行。
⑥我们更倾向于帮助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事实上,我们总是更想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谁会讨我们的喜欢呢?常常是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他们“就像我们”,或者在某些方面和我们相像。
⑦借助榜样的力量。知道别人“做了一件好事”之后,我们也会受潜意识的驱使而做同样的事。不言而喻,正面的社会榜样确实能促进利他行为。不过,你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希望别人做某事,可你却没办法让他亲眼目睹其他人正在做那件事。这倒没什么,因为就算没让他实际看到别人帮你的场面,你照样可以运用该条法则。你可以用隐喻或故事,这是威力强大的说服工具!
⑧别威胁到他的自我。研究发现,只有在朋友的成就未对我们自身造成威胁时,我们才更愿意帮助他们。所以,与熟悉的朋友相比,我们可能更愿意帮助一个陌生人。如果你想让对方帮你,那么你得确定你没给他造成威胁,或者别给他造成“某种意义上说你正同他竞争”的感觉。还有,任何程度的羡慕或嫉妒之情,都会抑制合作氛围的形成。所以,试着消除存在于你们之间的任何竞争的因素。别让他感到:“噢,我在帮你获得你想要的”;你要激发他产生这样的感觉:“我和你,我们俩,正共同对抗别的什么事情!”
⑨坚持到最后。大多数人说“不”,是因为他们抗拒改变。不要被人拒绝一两次就放弃了,你要一直请求下去,要求满“六次”才能罢手。研究指出,“六”是个魔术数字。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在被请求六次之后,往往都会欣然应允的。当然,只请了几次,离“六次”还早着呢!也会有人立即就说“好”的。不过,谁知道对方的心什么时候被软化呢?一次两次,还是五次六次?所以你得不停地请求,一直坚持到最后,直到他点头!
向他人借东西的技巧
向同事或朋友借东西,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事。但是,由于借东西时所用的语言不同,其结果必然大不相同:有的人可能空手而返,有的人却可满意而归。借东西时,应当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
①不要用“肯不肯”发问。如果这样问,可能会使被借一方感到不快。因为,“肯不肯”包含两重意思:肯与不肯。而后面一层意思明显地表明了你对别人的不信任,容易使人产生误会。即使你借到了东西,主人未必心甘情愿。
②求借语言因人而异。向好朋友借东西不妨随便一些,知心朋友更应直截了当,以免让对方感到你“虚伪”;若是一般朋友,关系平常,不妨先试探一下,然后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比如借钱,老朋友之间可以这样说:“这两天手头紧,借点钱用用!”若是一般朋友,你不妨这样说:“唉,这几天花钱真多,买这样又买那样,到月底还有十多天,这日子过得真紧!”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动提出帮助你,那你再说借款数字;或对方也大谈钱如何如何不够用之类的话,你就不宜开口提要求了。因为,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不想借或真的借不出。
③告诉归还时间。这样,对方才会乐意借物予你。因为不愿借物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想法:怕对方借而不能速还;怕对方借而有损。所以,向人借东西除了精心爱护他人物品外,还要尽可能早一些归还。而借物时便告知对方归还时间,这样就会缓解借物时对方的心理负担。因此,即使对方说:“唉,你说到哪里去了!”你仍然别忘了说上一句:“三天后(或一小时后)一定还你!”然后,一定要守信,以为下次办事奠定基础。
④借物不成也要注意礼节。许多人向人借东西时,一般能够使用商量发问语,诸如“你的数码相机,借用一下可以吗?”之类,但如果对方婉拒后,有些人往往“噢”的一声拔腿就走。这一举动常令对方感到不快,因为他会误以为你借物不成顿生怨气。所以,即使借物不成,也应道一声“没关系”,对方会因你的谅解而生快慰。
让朋友顺利地还回欠你的债
在生活中,债务纠纷是引起朋友之间隔阂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有人欠你的钱,已过了约定的时间,仍没有还的迹象,一定要及时催要。选择收账时机至关重要,时间拖得越久,越难收回。
很多人员常担心拉下脸来要账会得罪朋友。其实不然,只要技巧运用得当,讨债也能够成为和朋友之间加强联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的几点建议会对打算讨债的你有所帮助。
先让气氛缓和下来
如果你觉得单刀直入会弄得双方剑拔弩张,那么你最好先跟对方联络联络感情,缓和气氛。如果你觉得扯一些题外话能让气氛比较自然,不至于那么一板一眼的话,跟他聊两句也无妨。你可以这样开始:“你看了星期六的球赛吗?”
跟他挑明了,说你心里很不舒服:“我真的不想为了这笔钱打电话给你,也真的希望不用跟你商量还钱的事情。如果你想过一会儿再说那也成,告诉我什么时候再打电话来。”
上面这两种绕了点弯的说辞,可以显露你很关心对方,把他当作一个人,而不是那个欠了你一堆钱又不守信用的人。
如果你说不出“还钱”这个字,那你也可以宛转一点,比如说:“户头该清一清了吧?”“我想请你检查一下我们最近的金钱来往。”或是:“请你看一下结余的情形好吗?”
要提出明确和强硬的要求
在讨债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提出明确和强硬的要求,千万不可模棱两可,给退守留下退路。
①不要主动让步。不要说:“你可不可以先还我一部分?”
——欠你债的人心里想的一部分,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他欠了你1000元,但他所谓的一部分说不定只有20元。
也不要说:“我希望你至少能付我们一半的钱。”
——你同对方说只要还一半,对方却愿意全部还给你。这样的人能有几个?
②别理会对方的托辞。
“喂,兄弟,我也有账单需要付!”
——谁管你呢?这笔钱在道德跟法律上都是属于你的,他本来就该还给你,用不着摇尾乞怜。
③避免说出“题外话”。不宜问:“你这个星期能寄给我多少钱?”
——你应该跟对方商量的是债款该怎么付,而不是付多少钱。
④不要轻易让对方逃掉。
对方也许会想再拖一阵子,换个时间地点再谈,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轻松放过,你应该说:“我明白现在不是谈这件事的时候,你看我什么时候再打电话来比较方便?”
把几个关键问题说清楚
对方答应你“还钱”是不够的。如果钱没有还清,就要跟对方研究分期付款的方式,敲定最后期限。
“请你跟我说清楚这次要还我们多少钱,什么时候入账?余款要怎么付?”
“你要怎么付呢?是现金、信用卡还是支票?”
“你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余款还完?”
“你还差多少钱?”
如果你没跟对方把上面几个关键问题说清楚的话,你至少每个星期都要再催一次款才行。
向上司提要求时要讲究原则和分寸
在与上司的工作交往中,难免会有工作上乃至个人生活上的某种问题、困难,需要向上司提出来,请求上司帮助解决。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
只要不是无理的、非分的要求,向上司提出来都是可以的,不会影响自己与上司的关系,上司也有责任帮助下属解决。但是,在提出要求时,应讲求原则,注意策略,掌握分寸,以求取得最佳效应。
向上司提出要求,既可以在正式场合,又可以在非正式场合;既可以协商式,又可以打招呼式;既可以坦诚表达,又可以含蓄请求。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均应在方法与艺术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先做到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正确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这是向上司提出要求并可能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
我们知道,提出要求,作为下属向上司的一种信息交流,实际上是下属向上司表达期望和寻求满足。而这种期望是否合理并获得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能否对自己进行正确认知和评价。一个人若能够正确认知和评价自己,对上司的要求就会适合于上司的情况,提出的条件就容易为上司所接受。相反,若对自己认知和估价过高,就会强调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超越了上司的接受能力,使要求隐入危机和僵局。过低评价自己,应该大胆交涉的问题没交涉,应该提出的要求没提出,应该争取到的合理合法利益没争取到,这也不好。可见,过高或过低认知和评价自己,都不利于维护和发展良好的上司与下属关系。
正确认知和把握上司,努力做到对上司心中有数,这是提出合理要求并得到满足的又一基本条件。对于上司对你所谈内容的可能接受程度,对于上司的管理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以至上司过去和现在的简单经历,都应有个大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从而取得理想效果。
正确认知和把握上司与正确认知和把握自己的途径基本相同:一是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和认识上司;二是要依靠他人来帮助和加强自己对于上司的认识;三是要从变化和发展中去认识和把握上司。
要兼顾双方需要
成功的谈判大师,都会追求“双赢”。一场成功的谈判,每一方都是胜者。向上司提出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谈判。因此,作为下属,就必须在维护自己的需要的同时,充分兼顾到上司的需要和处境,这样才能使自己向上司提出的要求富有成效,取得公正合理的结果。上司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维持和发展上司权威的需要。下属向上司所提要求,一旦危及上司的这两种需要,必然要引起上司的极大反感和反对。
有的人与上司交涉问题,只知维护自己的需要,从不顾及上司的需要,这往往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扫除这一障碍,在与上司商讨各类问题时,维护自己的需要,但不以损害上司的需要为前提。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上司,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气氛,相互建立起信任,使得上司对自己以诚相待,认真地、通情达理地考虑你的要求。
要把握所提要求的性质
向上司提出要求、商讨问题,从性质上划分,又有积极或消极之分。所谓积极性质,是指从建设性目的出发,把向上司提出要求看作是一项合作的事业,是为了在合作的基础上搞好工作。所谓消极性质,是指从破坏性目的出发,对上司出口不逊,牢骚满腹,甚至加以要挟,企图以此来达到要求的目标。
一般说来,采取积极性质的谈话,易使上司接受,从而达到所提要求的目的;采取破坏性质的行为,不易被上司所接受,往往使提要求者自食苦果。因此,向上司提要求,一定要坚持积极性质的,防止和克服消极性质的。
要把握所提要求的度量界限
我们知道,提出要求,作为一种具有双向发展可能性的行为过程,既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这里关键是决定于一定的量度界限。一旦越过临界点,就会走向反面。有的人以为对上司提的要求越高越好,条件越严越好,已经接近临界点却仍然不能警觉,这样往往使双方的交谈急剧产生恶性反应。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见好就收”,不可一味加码。
把握住所提要求的度量界限,取决于许多条件。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上司满足你所提要求的承担能力。若上司承担能力强,这个界限就相对宽些,反之,则会窄些。
②上司对你所提问题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若上司的认识比较明确又比较重视,这个界限就相对宽些,反之,则会窄些。
③上司对你的了解程度和关系密切程度。若上司对你了解深刻,关系密切,这个界限就相对宽些,反之则会窄些。
此外,时机选择、上司性格和情绪等等,也是影响度量界限宽窄的条件。
加薪行动既要积极也要技巧
为自己争取加薪是许多员工需要面临和考虑的问题。成功地让老板给你加薪,是需要费一番心思的。在采取争取加薪的具体行动时,可参考如下建议:
评估自己加薪的可能性
通常,公司年底都会进行一年的业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在新年年初进行职位、薪酬等各方面的调整,因此岁末年初可以说是员工要求加薪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