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进士。官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永徽时,见恶于武则天,麟德时又被告发与废太子忠通谋,下狱死,籍其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时称“上官体”。又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颇有影响。原有集,已失传。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1]。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2]。
【注释】
[1]广川:宽阔的河流。这里指洛水。长洲:这是指洛堤。唐时洛阳是东都,沿洛河修堤成路直通皇城城门,路面上铺沙,以便车马通行。铺沙官道宽阔长远,犹如洛水边之沙洲,故曰长洲。[2]曙:曙光。
【鉴赏】
本诗的作者上官仪是初唐时期的重臣,同时也是宫廷作家。其诗作代表齐梁余风,绮丽婉媚,有“上官体”之称。
刘《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当时一起在皇城门外等候入朝的群臣认为此诗“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焉”。可知此诗是上官仪任宰相时所作,当时,他的仕途非常得意。
本诗描写了他在凌晨由家入朝时沿洛水大堤这条官道信马由缰的见闻和感受。高宗时,东都洛阳百官上早朝还未设“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当时的东都皇城傍依洛水而建,城门外便是天津桥。因宫禁原因天津桥入夜落锁断绝交通,到天明早朝时才开锁放行。所以早朝的百官都提前来到桥下的洛堤上隔水等候开禁放行,宰相也不能自作主张。
诗的前两句描摹了策马沿洛堤到皇城门外天津桥头等候的场景。作者以洛水起兴,谓洛水含情脉脉地静静流淌,我每天都策马沿着洛堤进宫早朝。首句暗化古诗《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以男女喻君臣,表明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流露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得意神气。次句一个“历”字,既有多次、重复之意,又表明自己习惯成自然,恬然自适的感情。
后二句则写了在天津桥头等候入朝时的即景抒怀。
这是一个秋天的凌晨,曙光已现,红霞满天,月挂西山,鹊鸟出林,金蝉鸣噪,加之河边野外的晨风吹拂,秋意更浓。第三句巧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朗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意,取其礼贤下士,收揽人心,艳阳欲出,鹊飞报喜之情,足见天下太平的景象,又流露出自己执政治世的不凡气魄。末句借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中“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之意,用以暗示即使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也有人发出烦躁的杂音,流露出作者对那些失意者所发的“不平之鸣”的同情。
总的来说,此诗确属作者在春风得意时的精心佳作,其特点是巧于构思,善于描景,工于化典,精于修辞,把自己重权在握的神气勾画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