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对答如流,幽默机智(3)
病人说:“咱们可以算得上是同行呢。”
护士觉得非常惊奇:“怎么你们医院里还有男护士?”
“不,咱们是同行不同种。”病人补充说。
“为什么?”护士更加迷惑了。
“我是钉鞋的。”病人说。
钉鞋与打针,在动作上有相似之处,病人先借此抛出一个虚假的事实,然后再揭示自己的真实身份,真与假相对照,幽默效果就相当突出。同时还巧妙地暗示了护士打针水平的低下,就像钉鞋一样,令人有惨不忍睹之感。不懂得暗示的人是不会有真正的幽默感的,用间接暗示的方式诱使对方顿悟,是幽默的一个基本要诀,在许多幽默的场合都屡试不爽。如果掌握了这一策略,我们就会把自己的幽默情趣展现得更游刃有余。
说话如战斗
声东击西,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目标向东,而事先向西,欲要前进,先要后退,明说张三,实指李四,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等。把这一策略运用到幽默中,常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让听众在180度的急转弯中,捧腹大笑不止。
清朝褚人获的《坚瓠集》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黄堂太守庆祝自己六十大寿,他的一个朋友特意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为他祝寿。一进门,朋友就高声朗诵道:“黄堂太守不是人!”
满座宾客听了,都大惊失色。有一个宾客认为他是来故意捣乱的,就站起来,大声质问道:“不是人,是什么?”
“却是天上老寿星!”他响亮地回答道。
宾客们顿时哄堂大笑,之后便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个典型的声东击西的幽默故事,朋友明骂“黄堂太守不是人”,让听众故意有一个歪曲的理解,然后却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表明自己是在赞扬黄堂太守的高寿。
欲褒先贬的极大反差,产生了极强烈的幽默效果,让人在哄堂大笑的同时,对这种幽默技巧里所包含的智慧产生由衷敬佩。
1.先顺应原意,再巧妙折回
在平时的交谈中,如果对对方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直接驳斥又会伤及对方的自尊,那么就可以先顺应对方的原意和观点,等对方误认为自己赞同他的观点、完全放松警惕时,再利用对方的问话,巧妙地折回自己的观点,以便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
有一个公司职员向经理提出了自己的请求:“经理,我要求调到另一家公司去工作。”
经理忙问:“你对这里的工作不满意吗?”
“不,经理,我不抱怨这个。”
经理又问:“你在这里工作,不幸福吗?”
“不,经理,我不抱怨这个。”
经理再问:“你对你的工资待遇,感到不满意吗?”
“不,经理,我不抱怨这个。”
经理更奇怪了:“那你为什么要走呢?”
职员答道:“因为在那家公司,我可以抱怨你上面提到的3个问题。”
经理听了,不禁笑了起来,很快他就给这个职员调换了工作,增加了工资。
职员对自己的工作本来是十分不满意的,但当经理问他时,他却故意顺应经理的意思,一再声明“我不抱怨这个”。当经理确信不是以上原因时,职员却利用经理的问话,巧妙地折回自己的观点,道出自己要求调动的真正原因。自己不露声色,却让经理接受了自己的观点,多么神奇啊,这就是声东击西的幽默所带来的力量。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让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故事吧:
在一个人头攒动的舞会上,有一个女士走到约翰的面前问道:“先生,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漂亮的眼睛,像18岁;看您美丽的衣服,像12岁;看您修长的头发,有15岁吧!”约翰说道。
女士高兴得跳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
“请把我刚才说的3个数字加起来!”约翰笑了笑,说道。
这位女士当然是希望约翰夸她年轻的,约翰就先顺应她的意思,把她描述得很年轻。等女士信以为真、狂喜不已时,他再借着女士的问话,突然巧妙地折回自己的观点,出其不意,让听众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2.自引荒谬,巧妙反击
在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话中存在一定的荒谬之处,可以先自引荒谬,以便让对方产生歧义,然后在对方的反问中,再巧妙地反击到对方身上,使对方的荒谬之处暴露得更突出。这一来一回,意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了不错的幽默效果。
从前有一个农民,无缘无故地被一个财主诬陷。开堂审判时,县官明显向着财主,农民对此十分不满,就对县官说:“大人,你不能判我有罪啊!”
“你明明有罪,为什么不能判你有罪?”县官大声问道。
“回老爷,因为我是一个瞎子啊!”农民说道。
县官一听,不禁大笑起来:“看你两眼锐利,清澈如水,这不是明明睁眼说瞎话吗?真是荒谬之极!”
农民接过县官的话说:“老爷,如果我的眼睛不瞎,那么就是老爷的眼睛瞎了。”
“为什么?”县官厉声喝道。
“明摆着的事实和道理,老爷却视而不见,难道说你的眼睛没瞎吗?”
在这个故事里,农民就是采用了自引荒谬、巧妙反击的幽默方法,从而让县官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荒谬之处。
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财主,骑着一头高头大马到野外游玩,在回来的路上迷失了方向,他左右看了看,见前方有一个农民在田里干活,便骑马走到农民跟前,大声问道:“老头子,你知道往二府庄的道路怎么走吗?”
农民见财主不仅不下马,而且还十分无礼,就想逗一逗这个财主,于是说道:“对不起,老爷,我没有时间和你说话,因为我们家的马刚刚‘哞哞’地叫着,生下了一头小牛,我得赶快回家去看看。”
财主一听,哈哈大笑,说道:“笑话,真是笑话,马怎么会下牛,而且还‘哞哞’地叫着,难道你家的马不会下小马吗?”
“老爷,我也不明白,这个畜生为什么不下马,而且还‘哞哞’的叫?”农民说道。
你看,自引荒谬、巧妙反击的幽默,真是痛快淋漓,妙趣横生,农民最后的那句话巧妙地笑骂了财主的无礼,而且使财主没有觉察,等财主反应过来时,又抓不住农民的把柄,只有哑巴吃黄连,把气往肚子里咽了。
3.有意以正导反,出奇制胜
以正导反,就是用正面的前提,故意导出反面的解释。这在斗智的谈话和社交场合中最为常见,利用对方心理预期的“东”和幽默者最后解释的“西”之间的巨大差异,产生幽默的情趣。
一位画家正在风景优美的乡村写生,这时一个农夫走了过来,对画家说:“尊敬的先生,你能送我一幅你的画吗?你的画将永世长存。”
画家听了非常高兴:“可以,只是我不明白,你要我的画是为了收藏吗?”
“不是,先生,我有一个儿子,非常想成为画家,我决定把你的画拿给他看,我想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想成为画家了。”
农夫索要画家的画,给画家一个农夫欣赏他的画的正面引导,画家心理的预期便向“东”了。然而农夫最后解释的原因却背道而驰,与画家心理预期的“东”恰恰相反,真正达到了声东击西的效果,幽默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李厂长平日里作威作福,吃喝贪污是家常便饭,工厂的工人苦不堪言。
有一天,上级部门到厂里考察干部,召开了群众大会,让大家对厂长畅所欲言。开始没有一个职工发言,考察人员鼓励大家说:“李厂长到了咱们厂后,有什么功绩也可以谈谈嘛。”
有一个老工人站了起来,说道:“我说两句,李厂长到了我们厂以后,功劳卓著,十分辛苦,这一点,大家都有目共睹。”说完便坐下了。
李厂长心花怒放,急忙叫起那位老工人,满面笑容地说道:“怎样辛苦,你可以具体地和大家谈谈吗?”
“李厂长平时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个耙子,看到钱都往自己的怀里搂,你能说不辛苦吗?”老工人又站起来说道。
大家一听,便哄堂大笑起来,李厂长顿时傻了眼,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急忙灰溜溜地逃出了会场。
老工人正是巧妙地使用了以正导反的手法,达到了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全厂工人在哄堂大笑之后,又有哪个不在他的幽默技巧面前所深深叹服呢?
以正导反,利用正面的前提,导向反面的解释,理由一定要十分充分,十分奇特,越别出心裁,其结果越出人意料,幽默的效果也就越强烈。
说话不要咄咄逼人
咄咄逼人地攻击别人,怒发冲冠地辱骂别人,都是幽默的大忌,一旦这样做了,幽默就会离我们远去。
幽默是制造笑声的,有幽默出现,就会有笑声出现。当然,幽默绝不排斥批评与揭露,幽默的与人为善原则恰恰就体现在批评与揭露之中。只不过幽默的批评与揭露是含蓄的,带着更多的情趣在内,因此它与直截了当的批评和一针见血的揭露是有相当明显的区别的。
马来西亚的罗西市风景十分优美,游客很多,在公路的入口处,矗立着这样的标语:
“欢迎各位游客和司机朋友光临本市,车速不超过40公里,你可以饱览本市的优美景色;车速超过70公里,法庭欢迎你前来做客;车速超过90公里,本市设施完备的急救医院随时恭候你的光临;车速超过120公里,上帝会接见你的,阿门!”
这则标语的意思是十分明显的,就是“禁止超速行驶”,但它并没有生硬地把这样的意思写出来,就像我们在马路边常见的那些标语一样。它有意列举了超速行驶所造成的几种后果,语言风趣幽默,使批评的意味淡化了,攻击的力度钝化了。与此同时,它却增加了情趣,就像一个好朋友在与我们娓娓谈心一样,说得那么动听,让人轻松地接受。
钝化了攻击的锋芒,就营造了和谐的气氛,缓和了紧张的关系,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这是需要有高度的涵养、博大的胸襟和机敏的思维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剑拔弩张的气氛消匿于无形,而转化成幽默的笑声。
1.把直接的冒犯改为间接
对对方有了不满,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说出来,痛快是痛快了,但却很可能伤害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不能接受,严重的还会造成对方和自己的对立。
下面这段对话是在家庭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攻击的锋芒就很强烈:
丈夫:“你整天喋喋不休,好像世界上的事没有你不知道的。”
妻子:“真的吗?”
丈夫:“是的,只有一件事你自己不知道,而我恰恰知道。”
妻子:“什么事?”
丈夫:“你对自己一无所知。”
可想而知,妻子听了这番话心里该是多么的愤怒和伤心了,也许夫妻之间就会因此爆发一场“大战”。
再来和下面这段对话做个比较,看看感受会有什么不同:
丈夫:“亲爱的,你知道为什么你不生长胡子吗?”
妻子:“那是因为我是女人啊。”
丈夫:“不对。”
妻子:“那是什么原因?”
丈夫:“那是因为你整天喋喋不休的唠叨、下颚锻炼过度的缘故。”
在这里,丈夫同样是在批评妻子的多嘴多舌,但攻击的力度就没有上例那么强烈,原因是把自己的直接冒犯改成了间接,从而钝化了攻击的锋芒,使妻子听得更顺耳一些,幽默的情趣也得以有效地增强了。
小李第一次把女朋友带到家里,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把自己的几张素描画拿出来让她欣赏。
“不错,这些素描和我妹妹画的水平不相上下。”女友说。
“你妹妹是美术专业的吧?”小李十分自信地问。
“不,她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女友说道。
批评男友画得不好,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故意和一个小学生作比较,间接地指出男友的绘画水平就是小学生的水平,攻击的意味就得以弱化,而调笑的意味却增强了。
本意是要批评和揭露,却故意绕个弯,迂回地说出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欲擒故纵的幽默策略在可能造成对抗的严峻形势面前的机智表现。我们只有学会这种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当前的局面,使生活始终向着快乐的方向转化。
2.夸张到荒诞的程度
钝化锋芒的另一个有效办法是夸张,不管对方的言行有多么荒谬,也用不着针锋相对地和他争辩,只要把他的言行进行无限度地夸张,使其中的荒谬色彩更加浓厚,连他本人都无法认可了,那么他的言行就不攻自破了,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对抗的局面也不会出现。
妻子:“家里有一架照相机,为什么又买回来一架新的?”
丈夫:“这架照相机有高速快门。”
妻子:“那又怎样?”
丈夫:“这样我就能够拍到你闭嘴的照片了。”
妻子是爱唠叨的,直接指出来显然不会改变现状,丈夫就有意进行了夸张,希望用高速快门的照相机来拍出妻子闭嘴的照片,夸张到了荒诞的程度,批评的意思是有的,但调笑的意味却更显著。妻子会立刻接受丈夫的批评,又不会影响夫妻关系的美满。
再来看一段幽默的对话:
妈妈:“小明,你在干什么?”
小明:“妈妈,我在画画。”
妈妈:“你画什么啊?”
小明:“魔鬼的脸啊!”
妈妈:“你见过魔鬼的脸吗?”
小明:“妈妈,我见过。”
妈妈:“什么时候?”
小明:“爸爸和妈妈吵架的时候。”
父母吵架的模样一定很难看,经过孩子的夸张,竟变得和魔鬼一样了。在孩子画的鬼脸面前,父母怎不为自己的行为羞得无地自容呢?这远比直接的批评、揭露更有感染力,更易让人接受。
妻子指责丈夫说:“什么事你都自己做主,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妻子?”
丈夫说:“我的眼睛那么小,怎么放得下你这个大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