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许“抬杠”
老大、老二和老三过年要喝酒,可是谁也不打算破费。老大和老二老三商量了一番,出了个主意,决定要打赌,谁输了就去谁家喝酒。这个赌怎么打呢?不管谁说什么话,都不许抬杠。谁要说抬杠一类的话就算输。
哥儿仨商量妥当,开始打赌。老大开了腔:“哎呀,我说兄弟们呀,我今天去村东井里打水,井不见了。一打听才知道搬到村西去了。”
老二急忙接着说:“怪不得昨晚上满天星星下大雨呢!敢情是有人背着井从我家房上过哩!”
老三是个忠厚人,一听这话就气炸了肺,急忙说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今天我打水,井还照样在村东呢。”
老大、老二急忙说:“兄弟,你输了,年三十儿晚上到你家去喝酒,请你做好准备。”老三没办法,只好答应。
老三回到家里对媳妇儿一说这码事,他媳妇儿很生气,喝壶酒不要紧,这不明明是欺负老实人吗?他媳妇儿想了个办法。
年三十儿晚上,老大、老二高高兴兴地到老三家里来喝酒。可一进门儿见三媳妇儿正放声大哭,屋内正当中支着灵床,上面摆着亡夫的牌位,急忙问道:“这是谁死啦?”
老三媳妇儿说:“你三兄弟一大早起来去喂鸭子,不小心被鸭子踩死了。”哥儿俩一听就火了:“这是不可能的事,这鸭子还能踩死人?”老三立即从灵床上站了起来:“你们两个也输了。”
“啊?”老大、老二情知中计,目瞪口呆,败兴而去。
“怪”先生
从前有个学识渊博的秀才,因为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与别人不一样,说话又习惯说“怪哉”两个字,人们就送他个雅号“怪先生”。怎么“怪”法?不妨举一个他惩罚财主的例子。
有个财主,想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教育成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的人,好装饰门庭,光宗耀祖。可他却不尊敬教书的先生,不仅不尊敬,还十分刻薄,只管饭吃,不给教书钱。因此没有人愿意去教他的孩子。而这位秀才却偏偏主动找上门去任教。人们不免要说他“怪”。
“怪”先生知道财主是个吝啬鬼,在生活待遇上没提出任何特殊要求,财主自然高兴。双方讲明条件,立下契约,由“怪”先生执笔写出,念给财主听。因为那时候写文字没有标点符号,按“怪”先生念的口气,用标点符号断开,是这样的: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财主听了,满心欢喜,两人当场签字画押。整整一年,每日粗茶淡饭,青菜豆腐。“怪”先生毫无怨言。到了年底,“怪”先生却找到财主严厉责怪他没有给鸡鸭鱼肉吃,并要他付一年的学费。财主坚持说,不给鸡鸭鱼肉,不付学费,是预先讲明,写在契约上的。双方争执不下,各拿了契约,到县衙门论理。
县官问明了情况,要“怪”先生当堂念一念契约上是怎么写的。按“怪”先生念的口气,用标点符号断开,应是: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念完,县官要过契约,看了一遍,知道“怪”先生念得没有差错。又问财主,财主却呆在那里,无话可说了,因为“怪”先生念时,他看着自己手中的契约,竟一字不差!县官立即罚财主付给“怪”先生全年学费,还要赔出鸡鸭鱼肉钱。
刻薄鬼受到了应得的惩罚。这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善意地学着“怪”先生的腔调儿,摇头晃脑地说:“怪哉,怪哉!”
巧治刺儿头
从前有个剃头匠,手艺挺不错。他每天挑着担子上街剃头,总是大声地吆喝:“剃一个头两毛,若手艺不好,拉一个口子少要五分,拉两个口子少要一毛,超过四个倒找……”
有个嘎小子想找剃头匠的茬儿,这天剃头匠刚支好摊子,嘎小子就来了:“剃头!”“哟嗬,您请!”剃头匠扶他坐好,操起家什便给他剃了起来。
剃着剃着,嘎小子一挺,头上拉了一个口子。“哟,对不起,回头少要你五分钱!”剃头匠连忙赔不是。
剃着剃着,那小子又一挺,头上又拉了一个口子。剃头匠一皱眉:“这回给一毛就行了。”
就这么着,嘎小子一挺一挺的,头还没剃一半,口子倒拉了十几个。剃头匠看出来了:这小子想找茬儿。他一生气,举起刀子“乒乒乓乓”像切菜似的剁了起来。“一百四十五,一百四十六……”嘎小子疼得龇牙咧嘴,心里却很高兴,“疼点儿没事,今天我让他赔掉底!”
剃头匠看着这小子那阴阳怪气儿的样子,心里一阵冷笑,砍得更起劲儿了。过了一阵,剃头匠手砍酸了,气也上来了,最后来了一个绝招:挥起刀子在嘎小子的脑壳上转着圈儿划了一个大口子,然后两手一较劲,把嘎小子的整个儿头皮给揭下来了。
“哎哟,你——”嘎小子疼得一声大叫。剃头匠冲他挥了挥刀子:“头剃好了,拉了一个口子,给一毛五!”
枣核儿
山东是出枣子的地方,出枣子的地方当然有个枣庄。枣庄有一户人家,两口子过着苦日子。过苦日子没关系,两口子愁的是没有儿子。两口子种了半辈子枣树,看见枣子就想有个儿子。“哪怕俺能有枣核儿那么大个儿的孩子也好啊!”突然有一天,女的生了一个小孩儿,正好像枣核儿那么点儿大,两口子开心极了,就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枣核儿”。
一年一年又一年,枣核儿一点儿也没长大,还是那一点点。爹说:“枣核儿,白让我喜欢你了,养活你这么小个儿的孩子能派什么用场?”娘说:“枣核儿呀!你一点儿也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枣核儿说:“爹娘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别看枣核儿长得小,扶犁、赶驴、打柴,样样活儿都能干。庄子里,家家户户都夸奖他。
有一年闹旱灾。庄里人交不起官粮,县老爷就命令衙役把牛、马等牲口都抢走了。
牵走了牛马,就没法儿种庄稼了,乡亲们都犯了愁。枣核儿对大伙说:“大伙儿不用愁,我有办法!”看的人不相信,枣核儿也不争辩,只是说:“不用愁。”
到了晚上,枣核儿钻进县衙门拴牛马的院子里,谁也没有看见他。等衙役都睡着了,他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牛马的耳朵里,“哦喝!哦喝!”地大声吆喝着赶牛马。衙役们从梦里跳了起来,就是没有发现牵牛马的人。闹了一阵,等衙役们睡下了,枣核儿再来折腾他们一遍。这样几次一来,衙役们闷头睡大觉,谁也不肯起来了。就这样,枣核儿把全部牲口赶回了庄。天一亮,县老爷就带着衙役到庄子里来捉人。枣核儿蹦出来说:“牲口是我牵的,你要怎么样!”“快给我绑起来!”衙役拿出铁锁去锁枣核儿。枣核儿一下子就从铁链缝里钻了出来,站在地上哈哈大笑。衙役们急得没办法,把枣核儿装在钱袋儿里,带到了县衙里。
县老爷惊木一拍:“给我重重地打!”七八个衙役一起动手,只见棍子碰棍子,乱舞一气,就是伤不着枣核儿半根毫毛。县老爷脸气得通红,也冲过来抓枣核儿。枣核儿一蹦就跳到了县老爷的脸上,抓住了县老爷的胡子,荡来荡去荡秋千。县老爷慌了,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儿却打断了县老爷的鼻梁。众衙役都慌了,七手八脚地去抬县老爷。枣核儿揪了一把县老爷的胡子,大摇大摆地回家去了。
咕咚
湖边有棵木瓜树,树旁住着小白兔。一天,一只熟透了的木瓜,被风一吹,从树上掉下来,“咕咚”一声,正好掉在湖里。小白兔听到那“咕咚”一声,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拔腿就跑。
一只狐狸看见小白兔慌慌张张逃跑,觉得很奇怪,忙问:“你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小白兔一边跑,一边喘着气:“‘咕咚’来了!”狐狸看到小白兔那副惊慌的样子,以为“咕咚”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吓了一跳,也跟着跑起来。
一只猴子看到小白兔和狐狸没命地跑,忙赶上问:“你们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狐狸说:“‘咕咚’来了!”猴子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心想:狐狸吓成这个样子,也跟着跑起来。
路上,他们又碰到狗熊、梅花鹿、老虎。老虎看他们没命地跑,忙问:“你们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
小白兔说:“‘咕咚’来了!”狐狸和猴子也跟着说:“‘咕咚’来了!”可是他们谁也说不清“咕咚”是什么,狗熊、梅花鹿、老虎也都跟着没命地跑了起来。
最后,他们碰到了一只长毛狮子。长毛狮子拦住他们说:“什么东西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这时候,他们已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不得了,‘咕咚’来了!”
长毛狮子又问道:“‘咕咚’是什么?在哪里呀?”他问老虎,老虎说不知道;问梅花鹿,梅花鹿说不知道;狗熊、猴子、狐狸也都说不知道。最后问小白兔,小白兔说:“那个‘咕咚’就在我住的那个湖边。”
长毛狮子说:“那好啊,你带我们去瞧瞧那个‘咕咚’吧。”
小白兔说:“不行!不行!那个‘咕咚’实在是太可怕了。”
长毛狮子拍了拍胸脯自信地说:“你们不用怕,有我呢,我会保护你们的!”
小白兔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带了大家一起来到湖边,大家东瞧瞧,西瞧瞧,咦,哪有什么“咕咚”呀!正在这时候又有一只木瓜熟透了,被风一吹,也掉到了湖里,响起了“咕咚”一声。这一来,大家总算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刘知县三难巧姑
有个刘知县,为人奸狡。一天,他独自骑着一匹枣红马到街市,一眼望见郑家杂货铺中坐着一位艳美的佳人。这女子是店主人的大女儿,名叫郑巧姑,巧姑不但貌似嫦娥,而且聪明过人。这天郑老板外出有事,叫女儿照看一下店面,偏偏遇着了这个滑头的知县。
刘知县不怀好意地与巧姑攀谈,见巧姑在绣花,就问:“你东绣几针,西绣几针,一年能绣几万几千几百几十针?”巧姑轻声道:“你上街遛几步,下街遛几步,一年能遛几万几千几百几十步?”刘知县一愣,急忙拉过缰绳,把一只脚踏在马镫上,回头问巧姑:“你晓得我是上马还是下马?”巧姑起身,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问:“你可知道我是进门还是出门?”
刘知县没想到这姑娘如此聪明,只好知趣地上马离去。
刘知县刚走出几丈远,心里觉得很怄气,堂堂七品县令,竟被一个女子戏弄了,岂有此理!于是,他掉转马头,又到杂货铺前下马,进门就说:“山上花,山下花,单挑你花中花,未采,该抢!”巧姑在柜台里一笑,说:“县太爷容禀,小女无知了。亲姓娘,异姓娘,都是那儿的娘,不孝,该杀!”刘知县气得青筋暴跳,见街上行人多,只好愤愤地走了。
第二天,郑老板回家,巧姑将头天的事一说,郑老板叫苦不迭,担心闯了大祸了。
果然不出所料,吃过午饭后,刘知县带着一帮衙役闯进店来,很得意地说:“本县令要买一样东西,叫作‘四时’,就是迟得时,早得时,正得时,不得时,可有吗?”郑老板听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刘知县翻着白眼儿,告诉刘老板,明天一早来买,有“四时”卖便罢,前事一笔勾销;无“四时”卖,要拿他满门问罪,说完扬长而去。郑老板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晚上,郑老板将刘知县要买“四时”的事对巧姑说了,问女儿如何是好,要不逃走算了。巧姑听说后,叫父亲不要担心,说有办法对付刘知县。
第二天早饭后,刘知县果然带了八个衙役来买“四时”。巧姑问刘知县:“老爷,有此货怎样?无此货又怎样?”刘知县忙答:“有此货前事一笔勾销,无此货你给我做妾。”巧姑故意装得很为难,面带愁容。刘知县自以为得意,拿过纸立字为据,将字据交给了巧姑。巧姑当着众人的面读后,也拿起笔和纸,写出四句话来。她说:“老爷,‘四时’货有了。姜子牙八十二岁遇文王迟得时;甘罗十八岁为丞相早得时;知县你有权有势正得时;陈世美遇包青天铡掉狗头不得时。”众人一听,个个喝彩。刘知县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猴子捞月亮
在一座山上,住着一群猴子。一天晚上,月亮又圆又亮。猴子们都下山来玩。他们蹦蹦跳跳,东瞧瞧,西看看,玩儿得很快乐。一只小猴子看见一口水井。他趴在井沿上朝井里一看,咦,井里有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小猴子吓得撒腿就跑,一边大声叫喊:“不好了!不好了!月亮掉在井里了!”
老猴子听见了,也连忙跑过来,朝井里一看,真的,井里有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老猴子就把大大小小的猴子都喊了来,对他们说:“不得了!不得了!月亮掉在井里了!我们赶快把月亮捞上来吧。”
小猴子说:“我们爬到大树上去一个接一个倒挂下来,一直挂到井里,就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
大家说这个主意不错,都爬上了大树。老猴子用两只脚紧紧钩住了树枝,倒挂下来。大猴子从老猴子身上爬下去,用两只脚钩住老猴子的手。就这样一个猴子接一个猴子,一直倒挂到井里。最最底下一个是小猴子,他在井里喊:“行了,行了,够着了。”小猴子把手伸到水里去捞月亮,井水被他一搅,月亮碎成一片一片,在水里飘荡。猴子们都吓得叫了起来:“哎哟,不好了,月亮被小猴子抓破了。”大家都埋怨起小猴子来。
这时候,老猴子忽然抬头一看,月亮还在空中挂着呢,就对大家说:“你们看,月亮还在天上呢。”听老猴子这么一说,大家看着天上的月亮,吱吱吱笑起来了。
朝三暮四
战国时,宋国有个养猴子的老人,人们都管他叫狙公。他家里养着许多猴子,由于长期与它们生活在一起,他对猴子的性情、习惯十分了解。狙公说的话,猴子们也都能听懂。
猴子们喜欢吃果子,由于猴子太多,每天都要消耗不少。猴子很贪食,吃了还要吃。狙公不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