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

希望就在眼光

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洪仁同志送来自己的书稿,要我写序。

谈到序,让我想起了一段写“序”的故事。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阳翰笙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了《地泉》三部曲。但这部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存在着左翼作家成长期的一些缺陷。阳翰笙在《地泉》再版时,特意邀请了瞿秋白、茅盾、郑伯奇等人为《地泉》再版写“序”。

茅盾先生答应作序,但在写序前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说:“你的《地泉》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成的,要我写序嘛,我就毫不留情地批评它!要么,你就请别人作序。”阳翰笙听了以后,只是笑了笑,仍然执意要茅盾写“序”。茅盾先生见阳翰笙如此盛情,只好执笔写了“序”。他写道:“《地泉》在描写人物时用了脸谱主义手法,在结构和故事情节上出现了公式化现象;在语言上用标语口号式的言词来表达感情。因此,从整个作品来讲,《地泉》是不很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

我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在洪仁让我写序时我对他讲了茅盾先生类似的话,也就是我要实事求是的评价他人的作品。不过,看了之后,洪仁的书稿可不像阳翰笙初期的作品那样。在我看来,他收入这本书的一百多篇,虽然篇幅有长有短,但随处可见的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思绪。这些思绪,很多不是一己哀怨,不是无病呻吟,不是自作多情,更不是故作深沉,而是源之于生命深处的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基于一位撰稿人应有的历史感与责任感而生发出的反思、慨叹、忧虑的大悲悯与大情怀。

从洪仁的书稿中还可以看出一点,就是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他的文章语言无论直接简洁,还是旖旎厚重,无论依靠修辞立其诚,还是文采斐然,都能叫人感受到一种得体的温暖和自由飞翔的美感,这的确非常难得。这种语言淡然有致,有着一切是非利害都是身外之物,不必上心的境界。当然,如果在语言方面再添些意趣,就能达到如宋代姜夔所说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矣。”

文学本身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文学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他人的灵魂深处的震撼,它就不能成为文学。有灵魂的文学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即:智慧、善良、美、真、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相关的信仰。洪仁的书稿无疑证明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这也是当我仔细通读完这本集子时想到的。其实,说到底,文学就是一种精神自由和思想创造的活动,是有思想和有创造能力者对真、善、美苦苦寻觅的产物,是人的品行、才智的超越追求,是灵魂对俗世的觉悟。

洪仁将他的这本散文集定名为《眼光》。他之所以定名眼光,是因为他有一篇叫《眼光》的文章发表于2008年的《雨花》,之后被“太阳鸟文学年选”《2008最佳杂文》收录,被《共产党员·上半月》2009年第一期刊登,又被《河南日报》“美文选萃”刊用。查字典,眼光,见识也,即对事物的看法。严格说来,眼光只是一种判断,一种在意识上、情感上,或是交杂于现实与理想间的选择,而文学则是意识、情感、见识的集合。希望、建树、奇迹都出在眼光。我相信,洪仁同志依靠他的眼光,在文学创作上,一定能走出一条路来。

是为序。

范学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