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掌握微表情,读懂他人心(3)
首因效应一般是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无疑,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然而,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先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我们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认知的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有不同,不能用第一印象和固有的模式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
人心多深,你要会解读人心
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种来测量人心有多深的方法。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人们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别人,甚至,会产生误解。你可能因此,失去过很多机会,得罪过很多人,错交过很多朋友,办砸过很多事。所以,学会看透人心,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
人们常叹,人心难测。有的人,一笔业务持续了大半年,不到合同签订的最后时刻,都不敢肯定合作者的诚意;有的人,惴惴不安,惶恐半日,都猜不透老板叫他去谈话的意图;有的人,秘密竟被相识多年的好友,泄露了出去,成为大家的谈资;更有人,谈了三年恋爱,却不知对方早就是已婚人士。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着虚伪、欺骗、怀疑和不信任。一个人是善还是恶,似乎永远无法辨别,有的人,索性总结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类极端的防备招数。
人心真有这么莫测吗?听听阿凡提的故事,也许它能告诉我们答案。
有一次,阿凡提对朋友说:“你心里想什么,我准能猜出来。”
“那你猜猜,我现在在想什么?”朋友问。
“你在想,阿凡提肯定猜不出我现在在想什么。”阿凡提回答道。
初看这个小故事,我们认为,阿凡提只不过是玩了一个小把戏,其实,深入一想,这难道不就是人心的奥秘吗?只要抓住对方内心对答案的急切需求,谁都可以把阿凡提故事中的朋友绕进“圈套”中。人活在世,各有所需。有所需,自然有所求。因此,只要清楚知道一个人此时此刻的需求,就会有办法解读此人的心理。根据人不同的需求,人的心理会随着外在展现出来。一个人的外貌特征、穿着打扮、不经意间的肢体动作、话语中的言外之意都会透露出他内心的秘密,人心的深浅,往往就在你认识的深浅中。
在生活中,有些人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露声色,没有表情的面孔,几乎没有动作。这是让人最难猜透的,他把一切感情隐藏起来,叫人不可捉摸,它比外露的愤怒或厌恶,更深刻地传达出拒绝的信息。
不过,无表情绝不等于无感情。无表情的很多时候,都和说谎者的表情一样,都是想极力压抑情感。所以,面无表情时,我们可以看到,同说谎时表情类似的内心痕迹。随着内心的变化,脸部肌肉也在变化,必然会呈现出不自然的表情,比如,眨眼、皱鼻子、脸部抽动等。这些,恰恰表现出内心的不满和自卑感。
同样的无表情,有时,还表现出极端的不关心和漠视。也许,这背后正藏着一种刻意的回避,那可能是怀有好意,或爱情的表现,尤其是在女孩子中较为常见。由于羞于,对自己爱慕的对象,不想表现得过于露骨,也不想让旁边第三者知道,这就使她进入了左右为难的状态。所以,本能的露出看似毫不关心的表情,而非厌恶或戏谑,其实,这正好说明她心中在乎你,此时,你可以继续向她表达自己的心意。
心从身动,认识人心,既须照顾全面,又贵乎得其要领。否则,博而寡要,斯亦不足取。
下面,我们试着来解读一个人吧。
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师,身高155厘米,眼睛偏小,清瘦,皮肤很白,本科学历,已婚,有一个孩子,喜欢唱歌,正在学驾驶。当然,仅凭这些基本的资料,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但是,根据日常经验,可以大致判断出她的性格特征,她身为一位已婚女士,一般来说,比未婚人的人要更负责、更懂人情世故一些;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更为严谨、负责、包容有耐心等。
但仅仅这样,还不足以让我们全方位地认识她。我们还要抓住她最重要的特征,可能是某一项,也可能是几项,这其中,包括她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十分看重孩子,有一个老年痴呆的母亲等,在具体的处境下,再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再看有没有异常情况或例外因素,由此,看清她的庐山真面目,完全不成问题。
解读人心,许多时候,不能光要听对方的陈述,还要看这陈述的后面,支撑其存在的文化基础。有的人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喜欢表白自己,喜欢多说。而真正有深度的人,往往喜欢多听,更重视搞明白对方的思想意图是什么。
我们平时判断人,总是希望人的心理行为、情绪,在不同的场合,都是衡定一致的。我们以这样的希望,来看待,来理解希望他人。其实,人在不同场合、心境下,心理行为的反差可能也是很大的。在与人打交道时,需要把人的心理变数,以及情绪行为等,不衡定性考虑进去。这样,我们在看待他人,对待他人的失误过失,以及他人的表现不合乎我们的希望时,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他。
要解读人心,还有就是,要考虑到每个人所处的角色。每个人在公众场合,或私下的场合,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反差,有时是很大的。我们不能妄断,此人就是伪君子。比如说,有一定公众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说话,一定是只能说合乎社会大众要求的,或遵守一定价值观的话。有时候,想说或想做某些事,也是有那贼心没贼胆,想想罢了。
解读人心,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许多人,其实是听不进他人意见的。你说了也白说。即便对方与你商讨,如果,你听出他老是在反驳你,并且,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这种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方实际上已有自己的注意,同你谈谈,只不过是想从你那里得到一些肯定的信息,以证实他的结论,或者他想采取的方案是对的罢了。
最后还有,在我们解读人心的时候,如果,只从自己的理解,和价值体系出发,多半误读人心。真正要理解他人,我们要从他人认可的价值、信念的根基部分去理解,要从他人的生存角度去把握。如果能这样做,那么,我们就能尽可能减少误读人心人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就能真正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有效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