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和:奉天和以占天时(5)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临近,整个洛杉矶已呈现出浓郁的喜庆气氛。由各公司赞助整修和重建的各种体育设施已焕然一新,洛杉矶市也装点得十分美丽。“功夫不负有心人”,尤伯罗斯用自己的“杰作”等待奥运会的开幕。
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主任贝利乌夫人视察了这些设施之后,拉住尤伯罗斯的手,非常满意地说:“洛杉矶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是最好的,无懈可击的。”
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960名运动员使这届运动会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整个奥运会期间,由于各方面的筹备工作到位,观众十分踊跃,场面热烈,门票销路大畅。田径比赛时,9万人的体育场天天爆满,以前在美国属于冷门的足球比赛,而在此次奥运会上,观众总人数竟然超过了田径,就连曲棍球比赛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多杰尔体育场的棒球表演赛,观众几乎挤满了过道。
同时,几乎全世界在第一时间里都收看了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令人眼花缭乱的闭幕式现场直播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奥运会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尤伯罗斯宣称,本届奥运会第一次实现了盈利,大约有1500万美元左右。一个月后组委会统计的详细数字表明本届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
洛杉矶奥运会以其财政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为后来的奥运会树立了榜样,这一结果证明尤伯罗斯确实算得上一个经营天才,当然这个天才也只有在奥运会这样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场合才能显露出本色。他成功地把一届政府都不敢染指的大事办成,而且也攫取了丰厚的回报。
机会主动上门,的确有幸运的成分。但更需要具备不同凡响的眼光,与众不同的心计和驭时乘势的果敢,掌握时势,用智用勇,机会才会造就成功。
雀翔低空,鹏飞九天。雀一脸茫然,鹏则微然一笑,左右瞧望一眼自己的两翼:一翼写着大勇,一翼写着大智。在这个世界上,凡获得机会垂青的人都是智勇双全的战士。
借“天机”创造商机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经营者如果能够善于借用各种自然的机缘,也能创造出商机,在貌似平常的现实生活中开掘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星宿更叠,阴晴变幻,本是自然之象。可是许多时候却被人们视为“天”机,兵家借此创造战机,商家借此创造商机。这不仅再一次印证“天时无处不在”的道理。
英国有家保险公司,曾开辟了一项新业务:在五至九月的多雨时节,进行下雨保险。这是该保险公司专为从伦敦到加那利群岛和地中海沿岸旅游者开办的险种。游客只需支付10英镑的保险金,在此后的一个星期内,如果有两天的下雨时间超过4个小时,投保的游客就可得到200英镑的赔偿。而这家保险公司已从气象部门得到数据,五至九月的下雨时间大大低于每周8小时。结果这家公司靠“下雨保险”大大赚了一笔。英国人的“下雨保险”就是充分利用了“天”时。
无独有偶,1983年,广州南方大厦也靠老天猛赚了一把。一天,管业务的黄伟泉翻看一本杂志,上面的一篇关于广东省气象变化情况的报道,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篇文章,用可靠的数据,预测广州地区来年春天雨季长,雨量多。他看到这里,合上杂志,静静地想,忽然一个念头闪现在脑际——明年春天雨伞将是畅销货。
黄伟泉把杂志递给经理,接着讲了自己的想法。恰好,深圳一家公司,积压了二十万把雨伞,想作为处理物资推销,价格便宜。
如果把这批货买进来,雨季一到,雨伞畅销,这笔生意绝对有利可取。
得到经理的批准后,黄伟泉立即派人去深圳,买下了这家公司的二十万把雨伞。
天气预测果真应验,一开春,天气就变化异常,小雨一场接一场,连连绵绵,难得见到一个晴天。在冷雨霏霏的日子里,广州大街小巷的来往行人,都要买一把雨伞,有雨防雨,无雨备用。特别是外地旅客很多,雨伞更成了必备的畅销货。本来别的家认为是滞销品,但他们却利用“天时”把它变成了畅销品。
以上的例证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
哈雷彗星经过76年的周游,于1986年三四月间回归,消息传出,许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天文观察时机。那么在精明的商人眼里,这会不会是一次难得的商机呢?
可是正当人们在1985年满怀希望做有关“哈雷”产品热的种种预测时,巴西的两位年轻人——广告专家马罗和前南美网球冠军卢伊斯,早在1984年就意识到“哈雷”回归的价值,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引发了一个创意:先以“哈雷”进行商标注册,然后再开发“哈雷”产品或出卖“哈雷”商标许可权。
当人们想起这个创意时,他们早已捷足先登。1986年初,各种哈雷背心、哈雷图像笔记本、哈雷变形玩具等400多种新产品,伴随哈雷彗星回归日期的临近而全力向市场发售,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998年的夏天,中国南方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
这时,中央电视台为表达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举办了一台大型的赈灾晚会,并向全国现场直播。台上所有演员都穿着印有“CCTV”和“风雨同舟”字样的文化衫,以表明晚会的主题。这时,有些精明的个体户乘机大批购进白色的文化衫,然后印上“CCTV”和“风雨同舟”字样,抓紧时间投入市场,结果被抢购一空。一件白色的文化衫批发价只有2-3元,印上文字只增加5分钱成本,而精明的商人则巧借“天机”,及时抓住商机,狠赚了一把。借助“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机会创造商机,“天机”的力量可见非同一般,为智者所用也在情理之中。
诸葛孔明借东风,也许只是出于小说家的杜撰。但是,古今中外的兵家、商家巧借自然天象所创造的奇迹却并非神话,它一再提示我们:在我们的生存世界,匮乏的不是天时,而是对天时的把握。
把握时势,动静自如
“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应该有孤军深入的胆略,不能迟疑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真正的善于乘势者,必须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勇往直前,无所疑惧。
做事离不开把握时势。时势是什么?就是格局,就是态势,也可以把它们称做一种特定的机会。它是变动的。审时度势,是兵家必须恪守的一项原则;而且,是否善于审时度势,是衡量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如果敌国还没混乱,而要攻取它,则必劳而无功;敌国局势已经混乱而不乘机攻取,便是坐失良机。
古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审时而动,乘势攻伐。所以,敌国未乱之时,应该安抚民心,养精蓄锐,以待其弊;敌国已乱之时,应该果断举兵攻伐,切勿延误时机。古人云:“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三国时代,姜维屡次征讨魏国,劳民伤财,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其关键就在于他不能把握时势。周文王政宽养民,富国强民,于是能以少取多;越王勾践抚恤民众,最后也是以弱胜强,其关键在于他们能正确地把握时势。
唐太宗时,颉利发兵进攻突利,突利派使者来唐求救。唐太宗便向众大臣征求意见:“我与突利是兄弟相称,关系不错,现在他眼前有急,我不能不救。但是我们和颉利之间却有盟约在先,互不侵犯。这该如何是好呢?”众大臣窃窃私语。兵部尚书杜如晦说:
“皇上,戎狄无情,终当负约,我们不能拿盟约来约束自己。如果当今我们不乘其乱而攻取,今后我们就会后悔莫及。而乘乱取胜,乃是古之道也。”接着,张公瑾也认为可以攻取,并且具体陈述攻伐的理由。第一,颉利纵欲肆凶,横行霸道,专横独断,谋害善良,昵近小人,是一位昏君。由此,君臣关系不顺。第二,颉利属下的同罗、仆骨、回纥、廷陀等部自立君长,不服颉利,意欲反叛,内部混乱。第三,颉利被别人怀疑,他现在出兵征讨,必兵败无疑。第四,北方正值霜旱,天气寒冷,而粮草却又匮乏,不能久战。第五,颉利疏远突厥,反而亲近诸胡,而胡人本性反复,变化无常,大军临近时,其内部必然发生叛乱。第六,汉人在北方很多,他们结屯而聚,占据山隘,都有归附之心,王师出击之日,必然望风响应,可以里应外合,打败颉利。种种情况足以说明,颉利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正是乘乱攻取的好时机。
李世民觉得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便决定派兵进攻颉利,援救突利。出兵不久,唐兵攻破定襄,大败颉利,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在讨伐敌人时,往往率兵乘胜追击,不断巩固并扩大战果。李世民与薛仁杲大战,薛仁杲招架不住,便率残兵奔逃。李世民则指挥将士马不停蹄,乘胜追击,一路高歌。窦轨觉得这样穷追敌寇,士兵疲劳,要求休息一段时间。他对李世民说:“我们这样一路追杀,很辛苦疲劳。万一中敌引诱之计,怎么办?况且,我们已经取得胜利。应该就此打住,停止追杀,打扫战场。”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你讲的不无道理。但是,你可知道,我已经考虑很久。对我们来说,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全面的胜利,就在眼前。对敌人来说,大势已去。剩下的也只是残兵败将,没有多强的战斗力。所以,战斗的主动权和决胜权仍在我们手里,我们应该乘破竹之势,一鼓作气,将敌人一网打尽。要是停下来放走敌人,便是坐失良机,后果对我们是不利的。”于是,继续前进,追杀逃兵,直至捣毁敌人的老巢。
李世民的这一决策就是把握时势。这个时势应该是对敌不利而对自己有利的态势。在这个时候争取行动就会增强制胜的把握,而在这个时候不乘机攻取,就很难再等到这么好的机会了。我们要成就一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趁好时机努力,把握不住时势,是不太容易成功的。
宜静则静,静若处子;宜动则动,动若脱兔。静与动,皆取之于“宜”,而“宜”的灵魂,在于把握时势。时势不等人,不以个人好恶为准,时时变化,时时隐匿。我们则要随其静而静,随其动而动,不管它隐匿在什么地方,都能准确捕捉,及时把握,应付自如。
机遇与挑战是“双胞胎”
一个人要想成功,总得有个立世的本领;一个企业要发展,总得有个像样的产品,如果仅靠雕虫小技,小打小闹,那就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机遇不会是绣球,在你低头走路的时候,会冷不防砸到你头上。机遇只关照那些倚马以待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早就睁着焦灼的眼睛,张开警觉的耳风,一俟机遇来临,便会翻身上马,冲锋陷阵,不管前面有地雷阵还是深水潭,都绝不会停下他们进攻的脚步。
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起步的小农机厂产品五花八门,犁头、轴承、铁耙、万向节,什么能赚钱,就生产什么,修什么,船小掉头快,瞅准了行情就干。但这样做,鲁冠球常常被弄得精疲力竭,身心疲惫。鲁冠球认为:一个企业要发展,总得有个像样的产品,老是这样敲打,打不出天下。于是他就在报刊杂志上注意搜索有用的市场信息。终于,有一条消息触动了他的神经:国家在安排198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时,汽车的货运指标要达到5.4亿吨。有些专家还建议要缓解中国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再挖掘公路运输的潜力。这样,汽车肯定要增加许多,修理汽车需要万向节,而全民厂都不愿生产这种精确度要求高、利润薄的汽车零件。
人无我有,乘虚而入,何不专业生产万向节呢!鲁冠球深邃的目光里透出了他的自信。但生产什么型号的万向节呢?尽管有的大型全民厂不生产万向节,但他通过调查,了解到全国生产万向节的大小厂有56家。于是,鲁冠球到北京中汽公司,申请生产万向节的计划指标。中汽的领导摇摇头说,乡镇企业下达计划难呀!经鲁冠球再三恳求,中汽的领导才慢吞吞地告诉他一个消息,生产进口汽车的万向节,这种进口车型号多、批量小,质量要求高、工艺精、利润少,许多厂不愿要这个计划。国家每年要花一大笔外汇去国外买。只要鲁冠球能生产,他们就把计划下给鲁冠球。鲁冠球一口应承,只要给他6个月时间,他一定把国家需要的各类进口型汽车万向节全部拿出来。对方却又摇摇头否决,不相信一个乡镇企业能生产各种进口车型万向节。鲁冠球又斩钉截铁地保证:“搞乡镇企业,就得避开‘热门’、找‘缺门’,为国家拾遗补缺,不论哪个国家的哪种型号的汽车,只要在国家公路上跑的,他就能把它的万向节生产出来。”中汽的同志看他有如此决心,也就这样定下来了。鲁冠球回厂以后,就把已有70万元产值的其他产品全部调整下马,立即办起了萧山万向节厂,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市场缺口较大的进口汽车万向节,搞批量生产,并以此带动了大批量的国产车万向节的生产和销售,一举抢占了市场。后来发展为杭州万向节总厂,鲁冠球任厂长。1990年创建万向集团公司。
在2000年9月举行的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鲁冠球当选为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直接由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家出任全国性行业协会的会长,这在国内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