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会来事儿是玲珑处世的制胜秘法(1)
何谓“会来”?字典里没有解释,但在社会上却无人不知:会来就是会猜着别人的心思来,会揣着别人的意图来,会顺着别人的情趣来,会掂着别人的好恶来,会摸着别人的脾气来,让别人高兴,让别人喜欢,由此营造出对自己有利的社会环境和人际氛围,从而其乐融融地获取利益和实现个人的愿望或野心。“会来事儿”就是会从小事儿上博取别人的欢心,进而办成大事的技巧和手段,是社会上最通用也是最有效的取悦之术、获宠之策和得人心之法。
特别适合家世不好、年资不深的年轻人初闯社会之用。大多数年轻人初登社会大舞台,总得先从小事做起,不可能一上场便宏图大展,拔山盖世,倘若不通过小事把人际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么“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呢?所以说,会来事儿是年轻人行走社会必备的世俗本领。
一学会来事儿是盘活人际的润滑秘药
人是靠群体而生存的,所以,人离不开社会。然而,人在社会上混得好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个好人缘,而人缘的获得主要在于会来事儿。可以说,会来事儿的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而不会来事儿的人则常常四处碰壁,劳而无功。所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行得通,首先要做到会来事儿,会来事儿是一个人行走社会的必然要求。
1.七分人办不了八分事
人常说:“一分人一分事”,“七分人办不了八分事”,意思就是说人的本事有多大,办的事情也就有多大。而这个“本事”在很大意义上说也是个“会来事儿”的问题。会来事儿的意思不仅仅包括会说话、会办事,也包括会交往、会处理问题、会迎合人心理。会来事儿的人从不忽视小节,他们往往从小处着眼,由小见大,小问题处理恰到好处,方能担当处理大问题的重任。
据说明朝初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先后有两个少时的朋友来找他求事做。这两个朋友为套近乎,一见面当然要提起幼年的话头,以唤起“当今天子”的亲切回忆。第一个朋友说当年他们怎么给财主干活白干了,财主给送来饭,被他们用锄头把饭罐子弄打了,汤流了,饭洒了,无奈他们只把豆子怎么样拣吃了……没等说完便被朱元璋下旨砍头了。
后来,另一位来找他要官做,朱元璋只好传他进来。这位朋友很聪明,刚一见面就跪伏在地,口称万岁。朱元璋假意忘却,这朋友便振振有辞地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出征,手使弯钩枪,打破罐州城,吓跑了汤元帅,活捉了豆营兵,多亏菜将军,救驾属头功。”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又想起当年大家同甘共苦饥寒交迫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再加上这位朋友会说话,心里自然高兴,于是封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这就叫一分人一分事。其实所谓一分人一分事,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见识和素养问题。见识和素养高,就会说话,就会来事儿;相反,见识和素养低,就不会说话,当然也就说不上会来事儿。
要知道,不同的说话场合有不同的说话分寸。如果说得不好——深了、浅了、轻了、重了、庄了、谐了、喜了、忧了,都会影响交际效果。比如:结婚、过生日、乔迁、庆功、表彰、剪彩等场合,所要表达的只能是愉悦、欢快、祝贺、颂扬性的;奔丧、吊唁、追悼等场合,所要表达的只能是沉痛、悲哀、忧戚、肃穆性的;探病、问安、拜望等场合,所要表达的只能是宽慰、祝愿、企望、仰慕性的;群众集会,所要表达的只能是庄重、严肃性的;私人交谈,所要表达的只能是轻松、随和、自由性的。
会来事儿的人必须严格掌握好这些分寸。并且,只有掌握这些分寸,才能进退有据、应用自如。俗话说,紧睁眼,慢张口。会来事儿的人每说一句话,每办一件事都应该注意观察,看一看时间、地点、对象、有没有“犯碍”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达到说话办事的目的,才能称得起是一个会来事儿的人。
2.是非成败全凭一张嘴
看一个人会不会来事儿,行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会说话。
一般说来,会说话的人都比较会来事儿,也大多有个好人缘,而不会说话的人则正好相反。
大年初一早6点55分,某煤气站门外,人们等着7点钟开门换煤气。里面的师傅正要开门,一个换气的小伙子隔门与负责换气的师傅对话:
“刘师傅,有气儿吗?”
“大年初一的,你小子会说人话吗?回去问问你妈再来吧!”
小伙子的话冒犯了换气的师傅,索性不给换了,这对门外等着换气回去煮饺子的人们可不是个好消息。此时其中一人接过话茬说:
“刘师傅,他是问您有财气、福气、喜气没有呢,您快答‘有’才是啊!”
刘师傅一听,乐了:
“这年头能没喜气儿吗?”
于是,开门,换气,问题解决了。一句机敏应变的话,变不利为有利,皆大欢喜。
大年初一,小伙子问人家“有气儿吗?”这当然会招致对方的极大反感。幸好旁人采用了“旧话新解”的方法,把“气儿”重新解释了一番,强调小伙子说的是“财气、福气、喜气”之意。
换气的师傅听了这些吉利话,当然会感到舒服多了,再加上小伙子也不是故意冒犯,自然也就把气消了。
其实,这只是一种风俗习惯问题,它有着时间性与地方性,并非每到一地或每个时间都这样,就像近几年人们认为数字“8”吉利,“4”不吉利,喜鹊吉利,乌鸦不吉利一样。如果我们在交际中失言,不慎将不吉利的事物赋予对方,就必然引起人家的不快和反对。我们应当突破常规思维,对不吉利的事物作出新鲜解释,挖掘和突出其吉利、可爱、明亮的一面,这样对方即使不能转怒为喜,也不至于再生反感了。
会来事儿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和分散别人的注意力。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什么事,除了迅速承认错误之外,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比如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转移目标,把关于人的纠纷引到某种事物上边,把个人紧张的话题套成轻松的玩笑等等。
纪晓岚曾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处办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刻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一见皇帝来了,连忙上前接驾,只有高度近视的纪晓岚没有看出是乾隆皇帝走在后头,忽见其他人在前边接驾,才大吃一惊。心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犯了亵渎万岁之罪?大概皇帝还没看见自己,还是先躲一下为好。于是,仓皇地钻到桌子下藏了起来。
其实,他的举动乾隆皇帝早已看在眼里,他也猜透纪晓岚的心理,却佯装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纪晓岚在桌子底下缩作一团,大汗淋漓,却又不敢出声。两个时辰过去了,纪晓岚听不到乾隆说话的声音,以为他已经走了,就鼓着勇气低声问办事员:“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皇帝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立刻板起面孔,厉声问道:
“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朕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朕‘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朕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朕无情!”
纪晓岚吓得半昏,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穿上衣服,俯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并连称:“死罪!死罪!”接着,慢条斯理解释道:“万岁不要动怒,奴才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先说‘老’字,‘万寿无疆’称‘老’,我主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故此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点了点头。
纪晓岚接着说:“‘顶天立地’称为‘头’,我主是当今天下圣主,实乃天下万民之首,‘首’,‘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皇帝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纪晓岚见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长了声音说:“至于‘子’字嘛,意义更明显。我主乃紫徽星下转,是天之骄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纪晓岚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又说:“皇上,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不再追究他。
这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想会来事儿,首先要练就会说话的本领。常言道,一句话把人说笑了,一句话把人说跳了。一样的事,一样的环境与情景,也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为什么?关键就是一个——会不会说话。所以,俗话说,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看来此言不虚也。
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当一种社会风气形成的时候,如果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办好事情,就必须迎合这种风气。如果逆风而上,与社会风气和潮流背道而驰,就会失去朋友,失去支持和帮助。下面的两个大学生的故事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张君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张君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不到两个月,他就和当地干部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君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
“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后生,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君去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
张君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张君,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张君却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决不向刁难者卑躬屈膝,肮脏龌龊、见不得人的事我不干!”
张君无奈孤零零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君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太行山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君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君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君的肩膀,开导说:
“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君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渡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君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君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每一处矿产的开发,每一座乡镇企业的建立,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智慧”,与此同时,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做了许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又一次次地原谅了自己。
人们夸奖李君脑子特别灵活,他挺得意。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君悟通不少“人情世故”。他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自然地,李君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乡亲们的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李君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3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继尔被提拔为乡党委书记。又过了2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李君在大学里立下的志向开始实现了,也可以说,他成功了。
可是,李君却苦笑说:“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像我了。不错,我是做出了一点成绩,可是我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当人们夸我做出成绩的时候,我却在想,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有一个与世俗妥协的过程,甚至以牺牲人格、理想为代价?”
李君的提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和回答。
李君的提问,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醒悟和研究。当然,书面上和讨论会上,对李君这种做法肯定是否定的。而现实中有谁不承认两个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是自己造成的?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光凭理想是不行的。因为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他们不可能像圣人那样严守圣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泥于形式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为此,在明显的对比之下,我们是否也应该彻底权衡一下利弊,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战术或者战略方针呢?答案是肯定的——适者生存。
其实,所谓适者生存,说白了就是会来事儿。试想,一个不会来事儿的人又怎么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呢?有道是到啥时候说啥话,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所以,我们说会来事儿是行走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学会来事儿是为人处世的通行绿卡
人活着要有知识,这是第一要务,但知识又分两个层面,即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知识。可以说,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是睁眼瞎,而没有社会知识是鲁莽汉。如三国时的祢衡,纵然才高八斗亦不过一鲁夫尔,因其非但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相反,连自己吃饭的家什也保不住。所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行得通,闯得开,会来事儿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