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中国(宁夏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深切的关怀 巨大的支持

中共宁夏区委党史研究室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宁夏解放60周年。重温60年的历史,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的亲切关怀和各兄弟省区市的无私援助,深切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情的目光从来不曾离开过宁夏这片热土,在宁夏发展的关键时期,总是有针对性地给予巨大的关怀和有力地支持。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宁夏发生了三次深刻而又广泛的社会变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宁夏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宁夏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实行改革开放,为宁夏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昔日苦甲天下,今朝繁荣发展。宁夏大地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生机勃勃、正在崛起的新宁夏正展现在世人面前。宁夏60年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对宁夏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没有兄弟省区市的有力支援,没有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宁夏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就没有宁夏今天的繁荣发展。

一、中央领导深入宁夏,指导和推动工作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贯作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领导人140多人次先后深入宁夏视察工作,调查研究。他们深入农村、厂矿、机关、部队、学校和社区,踏遍了宁夏山川的沟沟坎坎,广泛接触各族干部和基层群众,检查指导工作,为宁夏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作指示、指方向、给支持,鼓励宁夏人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奋勇前进,建设美好家园。

毛泽东同志时刻牵挂着宁夏人民。1960年4月,他在北京亲切接见了出席第一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的宁夏代表。领袖笑容绽放、向民兵代表挥手致意的一幕定格成永恒,穿越历史,温暖了几代人。1961年9月,毛泽东同志应宁夏党委领导同志的请求,将他在1935年10月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后所作的脍炙人口、饮誉中外的著名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书赠宁夏人民,这是对宁夏人民的关怀和支持,是留给宁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过去了,宁夏人民一直以这首词引以为荣、引以为豪,“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已经融入宁夏人民的血脉,始终是宁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196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来宁夏视察,强调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宁夏的社会主义建设。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海固地区,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统战、宗教工作,回汉人民团结起来,把宁夏建设好。他还要求宁夏各级领导要搞好绿化,多种树木,搞好农业建设。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对宁夏全面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宁夏后,国家确定的一大批“三线”建设项目逐渐落户宁夏大地。

在中央的关怀下20世纪50年代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1991年6月和2000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两次来宁夏视察,就党的建设、经济工作以及民族工作等作了重要指示。1991年6月中旬视察宁夏时,江泽民同志写下了“塞上江南,再放异彩”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把宁夏的美誉传向世界。他强调,要认真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光荣历史,宣传党为民族、为人民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要教育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党目前所处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历史责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认真抓好农业这个基础和增强企业活力这两件经济工作中的大事,在任何情况下,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的决心不能动摇。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个目标。2000年6月中旬视察时,江泽民同志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写下了“科技创新,再攀高峰,为国争光”的寄语,不仅对发展钽铌铍等新材料工业寄予了厚望,更是对宁夏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和激励。他指出,我们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党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蓬勃生机。江泽民总书记还要求扎扎实实地把西部大开发这项世纪工程搞好。

2007年4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一行深入中卫、固原、吴忠、银川等地,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并听取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汇报。他充分肯定了宁夏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希望宁夏的同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以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著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奋力开创宁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三个着力”﹙着力推动科学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四个迈出更大步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四个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贫开发、民族和宗教工作﹚和“三个切实”﹙切实加强作风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搞好换届工作﹚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民族宗教工作,对宁夏民族宗教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为宁夏的民族团结进步确立了远大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促进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他要求宁夏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6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宁夏人民的关怀、支持,是留给宁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宁夏人民前进的不竭动力。

二、成立回族自治区,书写了宁夏历史新篇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一项基本政策。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党都坚持这一基本政策。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西征期间,党就帮助宁夏人民建立了一个县级自治政府——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同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在《纲要》精神指引下,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上半年,宁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26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根据人民群众的反映,考虑到回族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地位、发展和回族人民的意愿,将建立回族自治区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56年2月,中央郑重倡议在甘肃省东北部回族人口较为集中,且又有固原﹙原西海固﹚和吴忠﹙原河东﹚两个连接的回族自治州的地区,建立省一级的自治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决策。1957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批准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同时确定了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包括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及平凉专区的隆德县、泾源回族自治县,共辖两市17县,面积6.64万平方公里。1958年10月24-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告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派出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为团长的代表团专程前来祝贺。林伯渠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向自治区赠送了贺幛并发来了贺电。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各兄弟省区市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兰州军区等发贺电或派代表前来祝贺。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社论。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央关于祝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通知》(节选)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不仅是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结出的丰硕成果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回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自治区的成立,开创了宁夏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标志着宁夏各项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自治区成立前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中央国家机关及各兄弟省、市、自治区从基本建设投资、财政补贴到技术设备、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调配等方面对自治区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扶持和帮助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快了自治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步伐。他们当中既有优秀的回族干部,又有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等。据不完全统计,1957-1960年,从外省区通过有组织的调动、移民及自由流入来宁夏参加建设的人数接近23万人。许多兄弟省、市、自治区还为宁夏代培了大量人才,仅北京、天津、大连等地的100余家企业就为自治区代培了4800多名技术工人。国家仅1958年给自治区的财政补助就达10703万元,较1957年的167万元猛增63倍多。上海、南京等地的一批包括煤炭、电力、冶金、机械、轻纺、建材等骨干企业陆续迁入宁夏,初步形成了自治区的工业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纪念章

在中央有关方面的协调和支持下,中国京剧院四团划归宁夏,组建了宁夏京剧团。上海华艺、光艺和红花越剧团选派部分演员组建了宁夏越剧团。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舞团、空军政治部歌舞团、铁道兵文工团和杂技团、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话剧团、全国总工会工人文工团和话剧团、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中国杂技团、天津市杂技团等文艺团体支持下,分别组建了宁夏歌舞团、宁夏话剧团、银川市杂技团,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充实了力量,注入了活力,使自治区文艺事业初具规模。

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每逢自治区成立重要纪念日时﹙20大庆、30大庆、40大庆、50大庆﹚,都组成高规格的中央代表团,深入宁夏各地向回汉各族人民表达祝福和问候,鼓励宁夏人民奋勇前进。中央代表团还向自治区赠送了礼品,并向困难群众发放救济金。

三、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地区正确处理、维护国家统一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国家整体利益与兼顾民族区域利益的关系,用好、用足、用活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自主权和各项优惠政策提供了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后,自治区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补充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细则》《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等140多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决议、意见,不断使民族自治权利具体化。2005年5月《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发布实施后,自治区提出了35条具体办法,按法律程序通过后实施。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民族自治权利具体化,保障了宁夏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

几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自治区党委按照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招收少数民族干部,并采取举办民族干部培训班、外派进行学习、到中直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异地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了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按照中央精神,各级党政组织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并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内容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使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成为社会风尚。尊重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每逢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放假一天。每年的9月被确定为“民族团结月”,在全区范围集中开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及时解决在执行民族政策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表彰和推广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自1983年以来每5年举办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活动。截至2008年,举办表彰活动6次,共表彰先进集体742个、先进个人2149名。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表彰的先进集体134个,先进个人161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回民小学167所、回民中学47所、民族高校1所、少数民族预科学院1所,基本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民族教育与全区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借鉴国家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新疆班”的经验,自治区在银川市创办了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宁夏育才学校,面向宁夏南部山区以及移民吊庄地区招收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在高校和中专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了降低分数段录取,高校民族预科部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对回族聚居的南部山区采取定向招生、切块到县等特殊倾斜政策,扩大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比例。从1995年起,回族考生高考录取率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

党的宗教工作方面的基本方针在宁夏得到了认真的贯彻落实。自治区始终坚持在全区干部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召开宁夏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左”的政策的推行和地理、历史等多种原因,固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指派公安部、农林部两位副部长同宁夏200名各级领导干部组成调查组,于1971年11月下旬深入固原地区5个县的15个大队进行调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72年1月24日—2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宁夏党委、革委会、固原地委、行署及所辖5县党政负责人参加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批评了宁夏及固原地区违反党的民族政策、平叛扩大化以及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等方面的错误,研究部署了纠“左”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会议提出:要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要挑选懂得民族政策的同志,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积极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满腔热情地帮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这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要认真纠正平叛扩大化的错误,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由于逼供信造成的假案,要坚决纠正;凡被错判、错管、错戴、错划的群众,要一律平反,尽快地解放出来;对已经处理的策划和组织叛乱的分子,也要根据政策,按其罪恶大小、认罪态度区别对待;在纠正平叛扩大化的错误时,要教育干部和群众提高警惕,防止敌人的破坏;固原地区战略地位很重要,一定要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把各项经济工作做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落后面貌;要认真贯彻落实座谈会的精神,地委、县委要召开干部会议,学习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好典型,推动全局。会后,党中央转发了宁夏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纪要和公安部、农林部联合调查报告。

自治区党委、固原地委多次召开会议,固原地区各县党委分别召开常委会、党委扩大会等,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检查错误,部署了贯彻落实工作。区、地、县抽调1000多名干部深入133个大队,进行路线教育、查证案情、落实政策和组织建设工作。自治区、固原地区党政领导下基层蹲点,并在几个县的干部大会上作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责任。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和支持,自治区党委、固原地委努力纠“左”的错误,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对历次处理的叛乱案件中错杀、错管、错戴、错划的绝大多数群众进行了复查平反,普遍地纠正了不尊重回族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现象,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和加强了回族干部选拔及知识分子工作,采取措施发展固原地区生产、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受党中央、国务院派遣,由卫生部组建的北京医疗队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组建的总后二四三部队防治队先后于1972年2月上旬到固原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巡回医疗,共诊疗各种病人32.5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680多例,进行各种手术3500多例,为固原地区培训各种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1000多人。同时,自治区和宁夏军区同时派出的4个医疗队的巡回医疗,受到了回汉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1973年固原地区遭灾,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十分牵挂,将调入自治区的粮食指标加大到1.4亿公斤。为了使粮食运抵灾区,又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全力以赴,动用专业车队、军用车辆、社会车辆共2000多辆,将粮食送往灾区,保证了救灾急需。

宁夏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及一系列贯彻措施的落实,有力地抵制了极左思潮,纠正了“左”的错误,对宁夏特别是固原地区进一步安定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经济文化、改善群众生活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给予财政补贴,扶持宁夏发展

对少数民族和老少边穷的地区给予特殊照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政策。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宁夏财政收入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建设资金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影响和制约了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针对这种情况,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宁夏实行财政补助,至1957年共补助3420万元。自治区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长期给予资金扶持,1958-1978年,国家财政部及有关部门给予的定额、专项及其他补助达247774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宁夏的补助力度。从1980年至1988年,无论是在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还是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时,国家有关部门都对自治区给予照顾,每年递增10%的补助,共补助605889万元。从1988年开始,国家对宁夏实行“定额补助”的财政体制。1994年又实行“分税制”体制。2000年对“分税制”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了对自治区的补助力度,各类财政补助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国家给宁夏的财政补贴高达1300多亿元。

国家财政持续不断几十年的巨额补贴,解决了自治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职工工资发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家财政扶持下,宁夏财政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增幅加快,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实现了由“保吃饭型”向“促发展型”的战略转移。除财政补贴外,国家还在设备、物资等方面给予宁夏大力支持。

六、持续实施扶贫攻坚,改善贫困地区面貌

宁夏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为了加快这一地区脱贫致富步伐,1983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三西”(河西、定西、西海固)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三西”扶贫资金,将这一地区列入重点扶贫攻坚计划。从1983年开始,国家每年拨给宁夏3400万元,用于改善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创了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先河。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到1992年,西海固地区粮食产量达到4.5亿公斤,比1982年增长了2.1倍,农业总产值是1982年的4.56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1982年的2.88倍;人均占有粮食从88公斤增长到231公斤,贫困人口下降了60个百分点。持续扶贫10年后,国务院决定从1993年起“三西”地区农业开发建设再延续10年,并增加扶贫开发专项资金。

1994年,国家启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海固地区8县﹙区﹚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1994-2000年,国家累计向西海固地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7.65亿元,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于1999年提前一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以县为单元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126.7元增长到2000年的987.3元,人均有粮从1992年的231公斤增长到2000年的513公斤,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降至52.7万人。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1年6月,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新时期《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和《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实施意见》,提出了今后10年全区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实际出发,先后三次召开了固原地区工作会议,加大了扶贫开发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8年,宁夏山区8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2000年增加1590元,增长261%;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的52.7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8.8万人;低收入人口从2000年的75.9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4.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0年的24.5%下降到2008年的5%,降低了20个百分点。

2008年10月,国务院决定再次延长“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期限,即从2009年起延续至2015年,并将资金总额从每年两亿元增加到3亿元,宁夏享受的补助标准相应提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社会帮扶工作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中央部委、直属企业和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为宁夏南部山区贫困村、贫困户找出路、谋发展,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特别是重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特别是中央制定的对口帮扶政策,福建省怀着对贫困地区人民的深厚感情,给予了宁夏大力的帮助。截至2008年底,福建省共无偿援助宁夏发展基金2.22亿元,对口帮扶市、县﹙区﹚无偿投入帮扶资金1.71亿元,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帮扶机制,成为东西部地区对口帮扶的典型和示范。

在党中央关怀下开工建设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国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力度,先后建成了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在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支撑宁夏经济腾飞

重大决策和发展机遇对一个地方来说尤其重要。党中央、国务院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宁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实施“三线”建设战略,拉动宁夏工业发展

1964年5月,中央作出“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措施——在全国的大后方搞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称“三线”建设。在属于“三线”地区的宁夏安排建设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从1965年初起,由沿海和内地陆续向宁夏整体搬迁或合并创建了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1965年,建成了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吴忠配件厂、青山试验机厂、长城机床厂、银川起重机器厂、大河机床厂。1966年,建成银河仪表厂、吴忠仪表厂、青铜峡铝厂。1969年,建成长城机床铸造厂、西北轴承厂。9月,大河机床厂研制成功自动控制高精度立式钻床,填补了我国机器制造业的一项空白。11月,吴忠仪表厂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自动控制高压阀。1970年,建成兴庆机器厂以及西北煤矿机械一厂、二厂、三厂。1975年7月,长城机床厂研制的CSK20数控机床,为全国机床行业增加了新产品。1976年,建成清河机械厂。许多企业创造了当年破土动工、当年基本建成投产的工业建设新速度。

“三线”建设实质上是沿海工业生产能力向内地腹地的一次大推进,是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向落后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对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企业的建成投产,从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支援和促进了自治区地方工业的发展,不仅填补了自治区工业的空白,而且明显改善了自治区的生产力布局和工业布局,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自治区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宁夏经济大发展

20世纪末,在中华民族迈向一个新的千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是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本和切入点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关键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保证和条件是大力发展科技及教育、加快人才培养,重要途径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原则、阶段目标、政策取向等。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西部大开发确定为工作的主旋律,重新审视区情,研究制定了总体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并狠抓落实。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区上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务实苦干、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各项工作,使宁夏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8.51亿元,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856.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4%;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总收入)由1999年的33.6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78.6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99年的18.9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95.0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4%和19.7%。

在中央的关怀下,1995年5月通车的宝中铁路

(三)制定通过《意见》,勾画宁夏发展蓝图

2007-2008年,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研究室牵头,国家27个部委以及有关单位的140多位同志组成的17个调研组,深入宁夏各地调研,形成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这次调研,涉及部门之多,研究内容之深,延伸时段之长,指导性和针对性之强,在宁夏历史上前所未有。2008年8月2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宁夏发展勾画蓝图,指引航向,破解难题。《意见》的出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导宁夏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促进宁夏今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意见》在注重谋划宁夏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前全区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不仅提出了促进宁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了宁夏“两步走”的目标,强调了七个方面的工作重点,确定了“六大基地、六个示范区、一个目的地”的战略定位,而且提出了60多条具体政策性措施,明确了支持的100多个事关宁夏跨越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特别是2008年8月,国务院明确将宁东定位为国家级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1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自治区政府在宁东能源基地隆重举行宁东煤电化基地项目开工仪式,投资400亿的煤电化工程开工建设。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2月16日正式批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总体规划》,明确了宁东开发建设范围、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意见》出台后,国务院要求“中央各有关部门及时拿出支持宁夏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具体方案”。国家有关部委立即行动,或采取同自治区建立工作会商制度,或采取增加专项资金等形式给予支持。国家民政部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宁夏民政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宁夏民政事业发展的6个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重点项目(14类)和支持政策(12项)。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个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

国务院《意见》出台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发出通知,要求全区上下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战略定位等,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精神,牢牢把握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理念,积极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宁夏实际的发展路子,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化作实际行动。并迅速制定和印发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分工方案。我们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意见》一定会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任务一定能够实现。

(执笔:陆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