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适应宏观调控 整固基础稳步前进
新一轮宏观调控对于我国经济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宁夏如何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推动和促进地方、企业转换增长方式与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步伐呢?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和学习中央政策精神,提出如下粗浅认识,供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一、本轮经济增长特征辨析
“低成本快速扩张”是本轮经济自主增长的主要特征。一方面由于结构变动剧烈,市场需求扩张迅猛;另一方面则由于土地、资金成本低廉,加上必要的经济规则不健全,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使用成本也很低。这就必然导致部分行业迅猛扩张,城市开发活动异常活跃和某些资源产业投资的高增长。本轮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土地和资金等关键要素的供给,辅以对部分行业投资的直接管理,约束经济自主增长的速度,减缓低成本迅猛扩张的力度。这些措施在控制经济低成本快速扩张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
从5月份开始,投资增速回落到基本正常的水平,并控制工业生产稳中趋降。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调控力度,由投资拉动的本轮经济扩张有可能在明年中期基本结束,经济发展将进入稳定增长期。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6.8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增幅回落较为明显,上半年增长2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幅回落19.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5%和37.1%,回落18.2个和15.1个百分点。除海南外,各地投资增幅均有所回落,9个地区回落20个百分点以上,内蒙古回落幅度达91.2个百分点。投资额较大的山东、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增幅在24.6%~33.7%之间,分别回落31.6、41.6、8.5、13.6和9.6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数量同比下降。上半年,全国新开工项目6.8万个,同比增加2931个。其中,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2.8万个,减少600个;中、西部新开工项目分别为1.7万个和2.2万个,增加293个和2797个。6月份当月全国新开工项目同比减少2358个。其中,东、中部分别减少2451个和679个,西部增加294个。
部分过热行业生产增速减缓。钢材、电解铝、水泥等原材料生产大省的产量增势减缓。上半年,全国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3.2%,增速比一季度减缓6.3个百分点;其中,产量位居前列的河北、江苏、辽宁钢材产量占全国的37.3%,增速分别减缓10.9、8.8和6.5个百分点。全国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长23.3%,增速同比减缓3.6个百分点;其中,河南、甘肃电解铝产量占全国的33.9%,增速分别减缓20.6和15.1个百分点。全国水泥产量4.25亿吨,增长17.9%,增速比一季度减缓5.9个百分点;其中,山东、浙江、江苏水泥产量占全国的30.9%,增速分别减缓11.3、9.9和14.9个百分点。
二、本轮宏观调控传导机制的重大改变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由此导致了各方利益协调机制的变化。2003年下半年以来,为避免经济过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温和的宏观调控措施,但经济运行的响应力度和政策预期存在着偏差。2004年第一季度,扣除价格因素之后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已经突破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记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央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点刹”措施,这才见到了成效,使2004年第二季度的固定资产增速开始有所回落。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甚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地方政府无论是在利益上、责任上,还是在权力上、约束条件上,都只能是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者。这从改革以来前三次宏观调控的传导方式机制可以得到说明。但当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力量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相对独立的利益目标和责任约束,在相当大程度上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为其首要目标,因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成为中央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在投资和消费之间保持均衡,这是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从一个具体的地区而言,投资正是促进一个地区后者居上的重要原因。从我国GDP总量最大的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四个省的发展经验看,人均GDP从800美元到1000美元的跨越,都经历了前期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发展准备期。广东省1995年人均GDP达到1017美元,1992~1994年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64.8%。一个地区如果想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赶超其他先进地区,最好的选择就是吸引外地资金(来自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迅速提高当地的生产能力。“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三年,宁夏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9%、10.0%、26.1%、18.0%和25.6%,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4%、7.9%、8.1%、9.0%和10.8%,这两组数据显示出:全区国民经济两位数的增长时期,都是在固定资产投资25%以上的增长速度支撑下取得的,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支撑了“九五”和“十五”前三年我区GDP两位数增长。因此,中央认为经济过热,是根据全国经济运行的总形势作出的判断。而各地方政府认为自己不热,是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要求作出的判断。对宁夏这样的经济不发达省区来说,尚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发展准备期,并不存在“过热”的问题,而是要继续加快发展。
在调控的传导机制上也发生了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是行政传导,由行政权力和责任机制约束。而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调控机制,是直接通过市场传导的,换句话说,企业的损失就是地方可支配财力的损失。所以,当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采取紧缩措施,采取的手段是行政的,支付的代价就是行政成本,并通过财政收支或在政府间转移支付来体现奖惩诫勉。但地方政府要求当地经济紧缩,要求企业退出已经开发的项目,或放弃地方政府已经允诺的配套条件,所要支付的却是市场代价,是经济利益的净损失。所以,行政传导与利益传导发生冲突时,宏观调控就要打折扣。
三、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议
到底一个地区是否存在经济过热需要确立一个判断的标准,仅仅有行业标准是不够的。原则说来,所谓经济过热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表现。盲目投资建设是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起因。这一轮宏观调控抑制过热的识别标准是依据行业监测确定的,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随《通知》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明确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领域,落后和淘汰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医药、印刷行业。被列入目录的分为禁止和限制类两种,禁止类是指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投资的项目。列入限制类目录的项目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新上项目对产业结构没有改善;工艺技术落后,已有先进、成熟的可替代工艺技术;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及法律、法规规定的限制投资的项目。
《通知》要求,对属于禁止类的建设项目,要按规定坚决停止建设,已建成的要坚决淘汰、依法关闭;各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各种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已实施的项目授信要采取妥善措施予以收回。对于限制类建设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立即停止审批,拟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由各级投资主管部门牵头进行清理整顿,分类处理;在清理整顿期间,各金融机构要停止给予新的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
很显然,这次宏观调控判断热与不热的尺度标准是依据行业增长设定的,从行业判断出的“过热”结论依据的是行业检测,可是行业结构不能脱离地区结构。九类控制发展的行业到底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我们通过大量资料研究认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已经初步完成了结构升级,他们已经不再倚重资源、能源、高耗能产业,而西部则远远没有完成结构转换,西部还不得不依靠这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业来支撑地方经济成长。不然,西部又能发展什么?什么才是西部的产业依托?指望西部在一个早晨都瞄准高技术构成的加工制造业,恐怕是不现实的。如果这些国家限制类的产业行业还多少需要发展,只能把市场空间让给产业层次低的落后地区。
所以,以产业或行业结构为依据的调控政策,绝对需要区域化。适合在西部发展的产业要坚决禁止其他地区发展。不要把本该在西部发展的产业由于其他地区争相发展,导致过热而压缩掉。对此,我们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应向中央反映这个问题。
四、宏观调控效应在宁夏的积极体现
实践证明,地方政府行政性主导的投资项目往往是非理性投资行为。所以,市场调节和货币政策对抑制此类投资效果不理想,运用控制贷款规模、控制新开工项目、控制土地征用、控制优惠价格、清理拟在建项目、严肃处理投资过程中的违规责任人等行政手段就成为必然。其意图是通过控制信贷、管住土地、卡住项目来达到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不伤及消费需求。上述调控目标在宁夏应该说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体现。首先,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坚决执行“三个暂停”,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共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228件,涉及土地面积397.76公顷,其中耕地17.1公顷,拆除建筑物1370平方米;收缴罚款43.64万元。
其次,坚决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行业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严肃清理。宁夏这些行业投资增势虽然较高较猛,但投资规模都比较小,是建立在一个投资总量规模极小的基础上的高速度,其完成投资额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极低,分别为0.7%、4.6%、1.4%和1.5%,并且铁合金行业投资增速呈现下降走势。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铁合金行业的在建项目共17个,大多为技术改造项目和引进新技术和较先进生产工艺、改善环境的投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从项目建设单位的经济类型看,国有独资公司1家、股份公司2家(其中1家是国有控股公司,1家是私营控股公司)、私营有限公司9家、其他有限公司5家。政府投资只是一个引子,数量很小。即便如此,政府也决定重新审视高耗能工业在宁夏的地位和前途问题,我室也已经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从固定资产投资收缩的要求来看,截至10月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98.64亿元,同比增长17.5%,投资增幅出现自4月份回落以来首次微弱回升。但这种微弱的上升是地方项目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中央项目的结果,同时也是非国有投资地位进一步加强的结果。宏观调控抑制了国家投资的挤出效应,促使我区非国有投资快速增长。7~10月非国有投资增幅分别为27.1%、32.8%、26.2%、26%,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截至10月底,全区非国有投资1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24.79亿元,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为55.8%,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投资逐月下降的缺口。
五、宏观调控政策延续下的宁夏经济发展
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启动,意图很明确: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平稳向前发展;重点很突出: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解决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原则很坚定:适时适度,有力有效,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实现“软着陆”;要求很清楚: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显而易见,发展还是硬道理。
我们面对着一个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培育和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依靠地方、企业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我区经济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在最近举行的西部论坛南宁会议上曾培炎副总理重申,我国将坚持不懈地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不会动摇,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会减慢。”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2005年,我区经济将在一个继续控制信贷投放的偏紧环境下运行,对西部过热行业的治理整顿也将继续。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子彬11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西部地区也存在。近年来西部一些地方也存在片面、简单地追求发展地方资源型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小火电、小炼焦、小水泥、小电石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出现了开发区热、圈地热。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精神,加紧治理这方面的工作,对西部地区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宁夏当前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迎接2005年呢?我们建议如下。
1.统一思想、自觉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要把各方面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上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要珍惜机遇、量力而行。
2.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延续的时机,认真解决总量、结构、速度、效益之间近年积累的矛盾,原则是注重将短线拉长,而不是将长线压短。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去检讨经济增长方式,建立长效机制,从政策和法律层面解决本源问题,以整固经济发展的基础。
3.努力扩张瓶颈产业。煤、电、油、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要紧紧抓住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和宁夏被国家列为亿吨煤炭基地的有利时机,全力以赴抓好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对已开工建设的羊场湾煤矿、枣泉煤矿、梅花井煤矿、清水营煤矿、马莲台电厂、银川天然气输气管道复线、宁东供水工程等项目,要保证投资强度,加快工程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早日发挥效益。要积极做好灵武电厂、任家庄煤矿、宁煤集团25万吨甲醇和宝塔石化60万吨甲醇等已奠基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主体工程及早开工建设。要全力以赴推进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尽快实施;要继续加大宁东煤田资源勘查力度,集中储备一批优质项目,以保证今后项目建设的梯次跟进。要抓紧做好银川河东机场改扩建、银川环城高速西北段、中宁至盐池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惠农渠与汉延渠合并、跃进渠延伸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工准备。各市、县也要抓好一批事关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增加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后劲。
4.实施就业优先。我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和资金相对短缺,这个区情也决定了我们必须选取“就业优先”的战略。一是清除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一切障碍,加快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二是确立“就业优先”的工业化政策基本取向。在大力支持用人少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对多数普通行业和一般产业领域都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原则,尽可能多地满足社会对就业的需求。各地、市、县、乡、镇应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和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起政府促进就业增长的目标责任体系。三是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鼓励创造就业机会。四是重视传统资源型企业以及矿业地区的再就业问题,为实现经济转型,解决关闭企业职工和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创造条件,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确保社会稳定。五是继续大力扩大农村劳务输出。总之,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5.“有保有压”关键在于“保”要有力。压缩投资增长过快的措施能立见成效,而投资增加缓慢的行业要加大投资却非常困难。一些市场前景好的行业的投资严重滞后。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投资却增长缓慢。如电子信息产业;国内市场巨大的软件需求,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在我区近年一些新扩建的项目中有的技术含量较高,投资成本较低,有的情况正好相反,应区别对待。所以在压的过程中,提出有压有保,这是十分正确的。但目的要明确:压的应是劣,保的应是优。不要从所有制来分,国有大企业保了,而民营企业压了,经济效益差的保了,经济效益好的压了。我们认为,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实际,又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就要坚决支持。
6.继续严守土地“闸门”。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决定》和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责任。在中央出台新的土地管理制度之前,我们更要坚决贯彻国务院《紧急通知》精神,继续执行“三个暂停”的禁令,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成果。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责任,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控制。高度重视农民利益的保护,给被征地农民依法、合理补偿,切实维护失地农民权益。防止和纠正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吸引工业项目的错误做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7.大力动员和扩大社会投资能力。结合贯彻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投融资体制,进行风险管理创新,规范和健全银行机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监管主体、监管方式和方法;促进现有金融机构的产权和治理结构创新、业务创新;提高银行业务拓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积极开展利率市场化试点、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更充分更全面地动员民间资金潜力,逐步实现对国有投资的替代。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着眼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关键要抓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降低能源消耗、防止环境污染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设计、编稿:张海晏
执笔:周鸣和 张其度
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