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特殊意义

(一)在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方面的特殊意义

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西部民族地区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对推进西部地区现代农牧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西部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这是其优势所在,要使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必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进入WTO后,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务必要生产出质高价优符合市场需求的资源产品;二是改善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务必要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全面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装备设施,采用现代信息化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三是西部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地质结构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开发资源的同时必须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广和应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及时向各类农业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传递和交流市场信息,指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及时传递现代农业技术信息,引入推广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鼓励利用现代技术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知识的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实施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工程,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综合分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信息供决策者参考,使其作出的决策利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可见农村信息化能为西部民族地区农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信息资源有效地渗透和应用于传统农业,由资源开发型经济向精深加工型经济迈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二)在加速发展民族经济方面的特殊意义

根据结构主义的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经济的迅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即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可以说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合理的产业结构能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和科学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以其极强的渗透性、极高的倍增效应,体现出最活跃的现代生产力特征,极大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程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着西部民族地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积极调整,优化和升级整个产业结构,努力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经济,加速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表现在对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了社会区域间知识、技术、能量和信息的有序流动,加速引进推广了大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坚持发挥科学技术在基本农田建设中的用途,结合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大大地改善了西部农村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在粮食完全自给和产量稳定的基础上,推动西部民族地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重点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林业、牧业和渔业之间的主要比例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种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依靠科技培育和生产出品质好、产量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

其次,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通常造就出一些稀缺的特色资源,但是由于西部民族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市场不开拓,产品的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商品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短,从而阻碍和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邮电通信、信息市场、配套服务等相应的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起来,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农村信息化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和经营信息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传播,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加快了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拉动西部民族地区积极培育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农业加工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加快实施产业化经营,把产、加、销,贸、工、农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方式,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拓宽市场、扩大出口,扶持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大特色产业生产经营规模,使特色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加速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带动现代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商贸业、金融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农村信息化另一个特殊贡献是其将信息和知识充分渗透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使信息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从而促进民族经济的增长。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其强调知识和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递增收益。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农村信息化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农村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各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的增长的“内生作用”更为突出,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快信息和知识的流通,提高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利用率,改进生产力水平,增强人员素质,促进物质与能源合理高效地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朱启贵,李建阳.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三)在普及现代科技方面的特殊意义

农村信息化就是在农村实施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张少明,李习文,梁春阳.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索.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信息技术作为农村信息化的支撑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并带动其他现代科技和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农村信息化就是要对农村、农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改造。首先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国家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充分重视和普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力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尽早实现农村“家家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能上网”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前提之一。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普及信息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在农产品选育、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养殖等农业和农副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农业产销信息网络和开发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促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包括覆盖本地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以最快、最准的方式或者以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提供给农民,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从而加快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普及和应用。

另外农村信息化可以加快现代科技在农村教育的普及应用,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西部民族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的综合素质整体不高,无论有了多少涉农的信息系统或门户网站,要每一个农民自己有效地去搜索、发现和利用这些信息和知识,在目前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借助于农村信息服务站和远程网络教育,农村信息服务员能够把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握知识的能力传授于农民,使他们能够公平自由地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信息资源,这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而且加快了现代科技和农业知识技能在农民群体中的传播和普及,对于开启民智,缩小数字鸿沟,加快农业现代化都意义深远周宏仁.信息化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四)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方面的特殊意义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其中的农村信息化教育,能改变我国农牧区农牧民中存在着的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技能偏差、道德法制观念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外界信息,开阔了农牧民视野,也塑造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培育文化型农牧民,利于发扬和宣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2.提高了农牧民的科技素质,培育技能型农牧民,促进农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牧民收入。充分利用各种农村信息化教育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懂科技的新型劳动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广大农牧民逐步开始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3.加强了道德教育,培育文明型农牧民。利用农村信息化的先进科技,在农牧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和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文明和谐、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4.能够加强法制宣传,培育法律型农牧民。以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增强农牧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通过组织广大农牧民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剖析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他们知法懂法、遵法守法、依法办事,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不良现象作斗争,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5.可以加强创业培训,培育创业型农牧民。以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依托,联合农牧技术部门,定期组织培训班,深入农牧区对农牧民群众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调动他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新型农牧民 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牧民 推进新农村建设.http://forum.home. news.cn/detail.jsp? id=6927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