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学习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准确把握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1)

第一节 深刻理解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

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认真总结了前10年西部大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和今后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绘制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在新形势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路径选择。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对于我们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有着重大的意义。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新一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讲得非常明确,“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清楚的把握,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才能保障西部大开发实现其目标和取得预期的成就和效果。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讲到指导思想时,第一句话就是“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正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和必须的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保障西部大开发实现其目标和取得预期的成就和效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问题、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西部大开发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了必须遵循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论。我们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对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作出科学回答,顺利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使西部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伟大的事业催人奋进,科学的理论深入人心。在未来新的征途上,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不动摇,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宁夏大跨越的强大动力,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西部大开发就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继续贯彻两个“进一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和“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

1.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把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境界。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大的发展和新的跨越,都是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先导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之际,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告诫全党“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宁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动员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同志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用好中央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王正伟主席也讲到,回顾过去10年,宁夏之所以有变化、有进步、有发展,首先得益于思想解放推动,今后10年发展仍然要靠思想解放引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率先,就没有发展上的率先。对于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内陆省区,解放思想远比占有资源更重要,比拥有资金更珍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事业的巨大发展。今天,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再一次赋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下,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总结历史经验,勇于开拓创新,在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践中,不断探求加快发展的新路。

2.坚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强化支持是党和政府一贯的指导思想和一以贯之的特殊政策。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表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建设、人才、帮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会议上指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把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李克强副总理在总结时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切实给予支持。要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性投资力度、信贷资金投入力度。要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等政策,在项目布局上给予倾斜支持。

(三)抓住一条“主线”——坚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

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培养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长期自我发展基础,是西部地区持续增长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是培养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奠定了自我发展的基础。但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工业基础等仍然薄弱,与东部差距巨大,历史性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变化,新形势、新技术带来新的挑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还不足。明确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推进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要充分利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政策。

2010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区时明确指出:“宁夏要从自身资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兼顾当前长远,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经济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对宁夏如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最明确的指示。由于历史的原因,宁夏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两高一资”的产业发展格局,高耗能产业在工业中占了很大比重,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资源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为此,王正伟主席认为,我们应紧扣“呼包银”经济带、“黄河金岸”,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着力构建现代产业聚集区和宜居宜业生活区,大力提升我区在“呼包银”“能源金三角”等经济区中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围绕构建生态文明先行区,精心实施好一批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水利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完成“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积极推进大柳树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切实保护好、开发好我们安身立命的山川大地。立足“西部偏东、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依托新欧亚大陆桥、雅布赖航线等资源,超前谋划一批交通物流项目,突出铁路、公路、机场、电力和管道运输建设,构建覆盖城乡、通江达海、出境到边的立体综合高效交通网,全面提升宁夏在全国交通物流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做足做活“陕甘宁”老区“振兴”的文章,用足用活六盘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政策,规划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全力实施一批开发攻坚重点工程,全力实施生态移民、教育移民、劳务移民,全面改善中南部地区发展环境,抓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主线。

(四)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

西部大开发“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因为这样,针对西部与全国的实际情况,西部大开发必须围绕着“改善民生”这一核心。

我们党和政府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而人民群众之所以选择党和政府的领导,就是因为我们党和政府无论是成立之初,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能够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的背景下,能够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以更加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不可否认,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这种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社会财富的分配还很不均衡,贫富差距仍然悬殊。这种悬殊不仅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于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区域之间,特别是西部一些贫穷地区,有的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改善民生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直白地告示我们: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又是社会进步的受益者。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将执政为民作为最高宗旨的共产党人来说,一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效解决发展中“经济长腿,社会短腿”的问题,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核心,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另一方面就是要把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和地区差别,努力协调经济社会关系、特别是各种利益关系,使发展成果不断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社会环境。

(五)强化两个“支撑”——坚持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

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科技和人才是两个重要的要素。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此已有了实践检验和清醒的认识,所以,已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在21世纪的这10年取得了显著效果。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也在广泛的讨论和实践要求中达成了共识,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到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以“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发轫于20世纪中叶的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大量国际检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情况,虽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一穷二白”,但整体实力又的确比不上东部地区,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和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情况表明,西部地区的科技情况有其突出的特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情况的突出特点:基础研究有一定实力,部分学科已达到国内甚至世界先进水平;军工和航空航天技术领先,军转民潜力巨大。

由此可见,西部科技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拥有相当数量的科技人力资源和一批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基础研究机构,但西部在科技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产业化能力较弱。其次是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再次是科技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薄弱。此外,西部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基层科技工作体系薄弱,整个西部地区内部的科技发展也不平衡。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西部,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立足西部实际,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着力点,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力争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在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前提下,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双赢,而实现这一切都有赖于科技进步与创新。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西部科技事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决定性因素。西部的人才队伍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与东部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统计资料显示,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每万人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目分别为东部地区的58.76%、45.12%、42.81%。院士数目仅为东部地区的1/5左右。面对这种现实,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要以培养、吸引开发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使科技进步和人才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支撑。

(六)切实做好六个方面的“更加”和“着力”——坚持六个“更加”和六个“着力”

“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指导思想,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对西部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充分判断、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区域布局不合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这些方面又是衡量和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与因素。西部地区通过大开发能否实现跨越发展,重要的是在大开发的过程中,能否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能否“更加”注重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这六个方面解决好了,西部地区就会与有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可能。

为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中,从根本上解决好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同时又提出了与六个“更加”相联系的六个方面的“着力”,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有了更明确、更具体的指导思想。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建设美好的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民生的改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都是西部比较薄弱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且是打基础、管长远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会使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甚至使西部有了比中东部发展速度更快的后发条件。所以,六个“更加”和“着力”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的、具体的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其具体内容在其它章节中有全面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言。

(七)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和根本目的。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形势下,在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的情况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既有利于西部的发展,也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国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创造更好环境、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我们说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同时,稳定是第一责任、也是硬任务。没有社会大局稳定,什么都谈不上。西部地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直接影响国家安全方向和发展战略纵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休戚与共,共同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抵御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战略,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更好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要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需要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既要保持东部地区强劲发展的势头,也要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同时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通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让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节 准确把握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统筹规划重点经济区、重点生态区和城镇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同时,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设国际陆路大通道,构筑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新格局。六是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立足自身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国家支持力度。上述基本原则表明了党中央的决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在西部大开发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认真领会、准确把握这些原则,把这些原则贯彻到西部大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我们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我们全面开创西部大发展的美好未来、实现宁夏大跨越必将会产生重大的作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

(一)坚持夯实基础,加快发展

1.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既是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立足我国实际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过60余年的奋斗,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跨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社会和经济两个历史性的跨越,即从原始社会未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发展阶段的跨越;从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经济、手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到逐步建立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国家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和过去积累起来的问题,也有不少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是依靠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民族地区的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离不开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离不开发展;提高各族人们的生活水平,更离不开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西部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成推动发展的具体项目,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开发、加快发展,夯实基础,实现大跨越。

2.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地位。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基础产业,也是西部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是许多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的一条普遍经验,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在西部新开工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超过120个,累计投资2万多亿元,公路通车里程由53万公里增加到14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由2529公里增加到1.9万公里,比世界排名第三的加拿大的高速公路还多,铁路、机场、水利、通信设施的面貌也都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不仅使西部资源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带动区域增长,扩大当地就业,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没有完成,西部地区路网密度和路况质量与东部相比差距很大,水利设施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再经过10年奋斗,加快构建起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3.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增强西部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途径。为此,中央《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基本思路:要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温家宝总理也在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历史文化厚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条件十分优越。经过10年的奋斗,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为支撑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国内外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又为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历史机遇。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推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西部地区的优势和潜能挖掘出来”。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自己本地条件和特点,有选择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