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一)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在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北上到达陕甘地区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国民党统治者的不抵抗主义,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致使平津上空战云密布,整个华北危在旦夕。1935年6月,通过了《何梅协定》(国民党北平军事长官何应钦和华北日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的协定),迫使国民党中央军撤离平津和河北。10月,日本侵华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通电驻守华北地区的第二十九路军军长宋哲元,提出华北五省“自治”的要求。11月,在北平近郊的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12月,在北平成立了由宋哲元任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开始实行华北“特殊化”。与此同时,日军向华北大举调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北平的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遭到了国民党军警的镇压。第二天,北平各校学生举行全市总罢课,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许多大城市先后爆发学生运动。各地工人在全国总工会的号召下,纷纷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各地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纷纷成立各界救国会,发通电,出版各种救亡刊物,要求国民党政府保卫领土主权,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月10日,中共中央通过共青团组织号召广大青年“把反日救国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了南下扩大宣传团,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深入城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把各种要求抗日的力量汇合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二)瓦窑堡会议
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2月17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等问题。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2月27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决议和报告分析了日本侵略者打进中国之后社会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议指出,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是应当包括上层的。中共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瓦窑堡会议证明中共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中共采取切实措施促成了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底,中共中央派刘少奇到华北重建遭受严重破坏的党组织,打开了新的工作局面。1936年,中共中央和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先后派人到上海,与那里的党组织恢复联系,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与爱国人士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人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此同时,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第十七路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1936年上半年,红军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已停止敌对行动。
(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蒋介石和国民党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的方针,在华北事变后,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表面上已提出“抗日守土”,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也表示赞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据此,中共中央通过多种渠道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公开放弃反蒋口号,倡导国共两党重新合作。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逼蒋抗日”。
但是,蒋介石仍然准备对陕北根据地发动新的“会剿”。1936年10月,蒋介石抵达西安,逼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随即又到洛阳作“剿共”的军事部署,将其嫡系部队约30个师调至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以备随时开赴陕甘地区。同时,召集军政要员到西安,扬言至多一个月即可消灭陕甘的红军,“荡平”中共的根据地。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返回西安,令张、杨立即率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由“中央军”在后接应督战,否则,将张、杨所部调离陕西,由中央军在陕甘“剿共”。张、杨反复劝蒋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但遭到蒋介石的严厉斥责。在此情况下,张、杨决定发动兵谏。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一部包围临潼华清池,扣押了蒋介石。第十七路军控制西安,囚禁了陪同蒋介石来西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张、杨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张学良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共的意见。12月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为代表,同张、杨谈判,确定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二、红军西征解放盐池
(一)红军西征
1936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延川县太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东征,部署了西征战役。会议根据红军东征后的全国政治局势、敌我态势及陕甘苏区面临的情况,决定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组织西方野战军,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陕甘宁边界地区进攻,进行西征战役。其主要任务是:打击坚持“反共”的西北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部,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红军力量;打通红一方面军与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联系,早日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团结东北军、西北军及一切抗日武装,促进全国抗战新局面的早日形成。
5月18日,党中央发布了西征命令,命令以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率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第二十八军、第八十一师及骑兵团共1.7万人,分左、中、右三路向陕甘宁边界地区进军。5月19日至23日前各路红军分别从延长和延川地区出发,向预定作战地域推进。
从5月19日到7月底,西征战役共进行了11次重大的战斗,其中5次在宁夏境内。西方野战军的总部曾设在今宁夏同心县预旺堡和羊路乡吊堡子,所以说宁夏是红军西征的主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宁夏东南部的大片土地被红军占领,陕甘苏区由此扩大为陕甘宁边区。
红军西征,沉重地打击了马鸿宾、马鸿逵的势力,先后俘获敌官兵两千多人,缴获各种枪支2000余支、战马500多匹,解放了陕西省的定边县、靖边县,甘肃省的环县、合水县、庆阳县、镇原县、固原县、海原县、西吉县,宁夏省的盐池县、同心县等东西1000余里,南北300余里的广大地区。红军西征不仅胜利地完成了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同时还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活动。一是认真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做好宗教上层人士的工作。西征红军与当地回族群众建立了鱼水相依的关系,为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把统战工作与军事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做好对东北军、西北军的争取、团结工作,取得了共同抗日救国的共识,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三是帮助回族人民组织革命武装、建立红色政权。成立回族联合会、回族救国会、回族后援会等群众组织,特别是在宁夏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当时被《红色中华》报誉为“回族解放的先声”。四是热情地接待了斯诺、马海德等国际友人,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活动和解放区人民的生活作了客观真实的报道,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国际的影响。《红色中华》报指出:西征的胜利“给我们完成西北抗日大联合的任务以极顺利的条件,是继东征胜利之后又震动了全中国的胜利”。
(二)盐池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
红军西征中,先后解放了宁夏东南部的一大片土地,在那里建立了盐池、豫旺、固北、静宁县苏维埃政府。1936年10月20日,又成立了中共陕甘宁省豫海县委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但是由于军阀马鸿逵、马鸿宾的猖狂反扑,大部分地区又失陷。
1936年6月19日夜,红七十八师在师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指挥下,发起进攻盐池县城的战斗,经两个小时的激战,未能攻克。6月20日白天,红军对盐池县城围而不攻,抓紧时间进行休整。指挥员派人察看地形,了解敌情,研究攻城方案。20日夜,红七十八师第二三二团、第二三三团、第二三四团,分别从北、东、南三面发起猛攻。红军战士架起云梯,争先恐后登上城墙,21日凌晨3时,攻克了盐池县城,歼灭守敌2个连及民团200余人,击毙敌营长孙兆祥,缴获枪支200余支、战马200余匹、电台1部。从此,盐池县一直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陕甘宁省委在西征红军出发前就决定建立盐池县委,任命惠庆祺为县委书记,王敬民为组织部部长,王作元为宣传部部长,曹光英为保卫部部长,白鸿德为军事部部长,贺玉山为少共书记,后又增设统战部。盐池县解放后,为了管理城市,恢复发展商业,6月26日建立了盐池城市革命委员会,王锡林任主席。7月,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袁兆瑞、马全、张常山先后任主席,下设土地、财政、经济、粮食、武装等部。全县共划分5个区25个乡318个行政村。
中共盐池县委和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赤化陕甘宁”的政治口号,建立区、乡、村基层革命政权,发展党员、团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到1937年春,共建立了5个党的委员会、26个党的基层支部,共有党员90名。组织革命武装,1936年10月,盐池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游击队,牛占彪、吴亚雄先后任队长。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豪绅的金银财物、粮食、牲畜、房屋分配给农民,后改为减租减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他们努力发展生产,积极支援前线,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筹办合作社,发展商贸。1936年8月,在毛泽民指导下,盐池创办了第一个城区消费合作社,之后在各区、乡都成立了合作社,以便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改善人民生活。设立列宁小学。县上恢复了完全小学,区乡筹办了初级小学,动员家长让儿童上学读书,到年底全县就读学生260多名。11月,创办了人民剧社,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排演文艺节目,宣传教育群众,活跃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