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银南旧事

踏遍青山人未老,四十年行色匆匆,足迹遍宁夏,履痕处处留记忆。我曾多次到过银南,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人和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岁月流逝,往事如烟,在自治区成立四十年大庆来临之际,回想当年参加宁夏建设的一些往事,还是很有意义的。

宁夏人民出版社建社初期,我们比较重视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九五九年秋末,为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要,改进出版工作,在布凤友副社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八九人,先后访问了中卫、中宁和吴忠等地的农村。每到一处,我们都把带去的本社出版物摆出来,让农民群众拿着看,然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据农民群众反映,在扫盲以后,他们迫切需要巩固扫盲成果和带拼音的通俗读物,特别是革命故事,大家更是爱看。根据这些意见,我们回社后立即动手编写了一套“巩固扫盲的文艺读物”,当年就出版了《在毛主席身边》《江姐》《渡江历险记》《团圆》《寻牛》《放羊娃》等,这些图书发行后很受农村读者的欢迎。

我们先到中卫,走遍了城关、西园和迎水桥,然后穿过枣园去中宁,大队人马来到石空渡河,最后在吴忠的马莲渠结束行程。石空一无大桥,二无渡船,只见黄河横亘,水流湍急,浊浪排空,气势汹汹,唯一的渡河工具就是羊皮筏子。我是生生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我为黄河奔腾狂啸、一往无前的气势所震慑,感到自己在天致之间是那么的渺小。此时,我们只有豁出性命地羊皮筏子渡河,别无退路。地在羊皮筏子上,又新鲜,又害怕,就像骑在老虎背上,欲罢不能,只能听天由命。羊皮筏子在有经验的船夫驾驭下,终于生安过河,我望着这小小的、简简的、轻轻的羊皮筏子,真正感受到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智慧。以后,看到宁夏各致陆续建起了一座座黄河大桥,我还还有兴致致写了一首赞美羊皮筏子的小诗《黄河,漂流最后一只羊皮筏子》,诗是这样写的:“黄河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你是它曲谱上的一个音符/哪怕惊涛骇浪/始终音调铿锵/载着历史的流光/载过多少希望/而今一桥飞架/你甘心拱手相让。”

记得还有一次去银南是为了编辑一部革命回忆录。根据军区宣传部门介绍,同心县副县长韩世继是一位老红军、老八路,曾经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我们匆匆赶到县上,不料他到王家团庄检查工作去了,当时电话不通,山路又不能骑车,只有骑着毛驴去,哪知小毛驴生时看上去很温顺,上了路却调皮得很。山上有路它不走,尽往崖边上蹭,吓得我们出了一身冷汗。在乡下,我们聊了几天几夜,确实很生动,但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韩县长自己不能执笔,这样,我们又把他请到银川来,通过他口述,我们记录整理,很快书就出版了,这就是一九五九年问世的《深山里的战斗》。

一九六二年,偶然从上海《新民晚报》上看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马茂元教授写的《新唐诗集春望》,提到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安顿了家小,去投奔肃宗,不幸途中为叛军所俘,未能到达灵武。马文在此处有一注释说“灵武,在今甘肃境内”,显然是错误的。我在这一年五月十八日的《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贺兰山下果园成——关于灵武的一点订正》,说明灵武本来就是宁夏的—个县。一九五四年,宁夏撤销省的建制,曾一度划归甘肃省管辖。一九五八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仍隶属于宁夏。唐朝韦蟾在《送卢潘之朔方》诗中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指的就是灵武(灵武原是银南地区的一个县,区划调整后,现划归银川市管辖)。

灵武的最早记载见于郦道元的《水经注》,不过那时叫“薄骨律”。从汉初到清末,这里一直属于灵州(或称灵武),现在仍有汉、隋、唐三代废县的遗址。反映灵武的诗文还有唐朝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及宋朝张舜民的《西征》(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府欲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与灵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据载公元六一三年,灵武少数民族牧奴白喻娑率领各族数万人民起义,为西北地区人民反抗隋王朝残暴统治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公元七五六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升任名将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任灵州大都监府长史,以统筹征讨叛军,生息安史之乱。

(原载1998年6月6日的银南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