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英:退休老党员的“低碳环保经”
在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道的高原街社区,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头发花白、脸上带着微笑的老人,人们都称呼她葛老师。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初来社区办事的人都以为她是社区干部。其实,她就是热心社区工作的退休干部、高原街社区“创建文明城区形象大使”——葛慧英。
老党员,新作为
葛慧英已经有30多年的党龄了,退休前,她是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培训中心的高级工程师,是电视设备制造和维修方面的专业人士,曾撰写过60多万字的专业论著。退休后,她在培训中心开办的学习班讲学授课,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2000年,葛慧英退休在家,但几十年工作的经历,让她难以适应闲下来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去社区办事,从此便和社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原街社区主任曹立新对笔者说:“社区组织的许多活动,她都积极参与。由于她对社区工作的热心加之她和蔼开朗的性格、渊博的知识,社区的同志们都特别喜欢她,他们都尊敬地称她为葛老师。”
葛慧英对笔者说:“退休回到家真的是不甘心,我觉得自己还不老,还能干好多事情呢。来到社区后,我发现自己能帮着做一些事情。更何况我还是一名老党员,社区应该是我们这些老党员发挥余热的地方。”她的爽朗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葛慧英还说:“这两年总会有刚刚毕业的学生到社区来工作,因为他们都离开学校不久,在处理一些社区事务上缺少经验和方法,经常被误解,所以在工作中就会有一些情绪和思想上的波动。平时书记和主任都很忙,这时候,我就会主动地和这些年轻人聊天,给他们讲解社区工作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社区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做。时间一长,他们便把我当成 ‘知心姐姐’了。”
在近两年的社区工作中,去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让葛慧英最难忘。她说:“因为辖区人口多,普查员人数比较少,加之酷暑,我们还必须一户一户地上门调查摸底,很多工作人员都会吃闭门羹。”面对吃闭门羹的情况,葛慧英就会首先亮出的自己的党员身份,加上自己是社区里的老住户,人缘不错,所以自己的入户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
葛慧英还告诉笔者,她参加社区活动,不求回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些事情做。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能让别人感到快乐。
倡导我的“低碳环保经”
在高原街社区,葛慧英可以说是“低碳环保第一人”。多年来,她通过自己的亲历亲为,念响了自己的“低碳环保经”。
葛慧英告诉笔者,她年轻时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无线电,后来之所以走上环保之路,完全是受到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工作的丈夫的影响。
退休以后,她经常帮爱人翻译整理资料,逐渐地对环保产生了兴趣,并热爱上了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她和爱人一起利用积累多年的环保资料和经验,为中国科协科普知识竞赛题库编写题目,其中节约能源知识问答1000题,环境保护知识问答1000题,受到中国科协的好评。
今年3月,葛慧英在高原街社区自费举办“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一周的时间她都不厌其烦地向社区居民和各小区外来务工人宣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国外大城市垃圾分类概况、生活垃圾如何分类等。
她说:“北京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推广垃圾分类,倡导低碳生活,号召居民把垃圾分类作为己任,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减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工作、学习、生活的好环境。”
此外,葛慧英还是个爱花之人,在她家的阳台上摆满了各种花卉和自己种植的能吃的蔬菜。今年春天,她利用废旧的塑料奶瓶繁殖了五十多盆各式各样的花卉,送给了楼内的居民和原单位的同事。她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效果,既节能又环保。虽然我们现在天天在说要节能、要低碳、要环保,可生活中大家的一些不好习惯还在继续,如果大家都身体力行地做低碳环保的践行者,那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美好的。”
葛慧英还说,这么多年来,她上街购物、买菜都自带布袋或竹篮,不用超市的塑料袋。为了唤起大家不用塑料袋的意识,她还自费做了200个无纺布购物袋,免费发给社区和学校使用。
近年来,她还围绕“低碳生活”这一主题,在社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活动,使大家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约能源方面从简单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更加深刻的理性行为。
此外,她还身体力行,总结出一套“省水洗碗法”在社区宣传、推广。用这个方法洗碗,一日三餐,至少能够节约18升水,一年能节约6~7吨水。为了节约电能,她家的电器尽量用小功率的,室内照明全部改用12瓦以下的节能灯。因为使用节能灯比白炽灯节约用电80%。如果每天节约2度电,一年就能够节约720度电。
2008年,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葛慧英,获得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家庭”奖杯。
2009年,在北京科技周的“主题活动优秀创意设计大赛”中,她的“省水洗碗法”设计方案荣获三等奖。
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葛慧英告诉笔者,退休后的社区生活有辛苦有快乐。从多年来的义务宣传环保低碳生活到大家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从一位退休在家的邻家大妈到社区“创建文明城区的形象大使”,再到大家公认的“社区之星”,虽然很辛苦,但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