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知音”张忠民的低碳故事
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张忠民,是河北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绿色知音”的发起者。他说:“我有房子住,从来没想过再买一套;朋友们都买车了,有人问我有几辆车,我说6000来辆吧!石家庄的出租车都是我们家的,我们家还有七八十条公交线路,还有动车组……”说着他就笑了起来。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忠民就开始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如今,这位54岁的“热门教授”看起来不过40出头,身着运动装,背着双肩包。
张忠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平时的活动空间主要在家、办公室、教室的“三点一线”。低碳生活就体现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小习惯中。他说:“在家里,我淋浴时间短,洗脸、刷牙间断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坚持手洗衣服;离开办公室时,将电脑插销拔离电源;上课时,根据自然光的亮度,决定是否开灯,离开教室时关掉所有电源。”
由于职业的关系,张忠民会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环保、低碳的理念,也会通过媒体传播绿色理念,但这种影响是渐进的、隐性的、持续的、无法量化的。
一位河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写给张忠民的信中谈到,自己在家乡张家口经营“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而这正是“张老师10年前在科大的一次环保讲座”带来的启示。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张忠民外出讲课、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更是把环保、低碳带到了会场、旅店、火车、汽车和飞机上。在长途卧铺列车上,他为了节约车上的水,早晨洗脸洗几把就好了;参加会议论坛时,少乘电梯,自助餐取之有度。
他很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比如,自带购物袋;在外吃饭自带筷子,很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带水杯,很少用一次性纸杯;自带手绢,很少使用纸巾;不使用旅馆内的一次性洗漱用品。
张忠民认为,如果养成了这些习惯,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他说:“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提到,哥不差钱,差的是意义。我们对物质的东西不仅要取之有道,还要用之有度、用之有情,敬畏世界上的所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