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类创造了意象世界
人与动物的区别有许多,不好用简单的话语表达清楚。但一些公认的差别还是大致可以说明。
“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已经成了广泛共识。“艺术符号却是一种终极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从中我们得知,符号就是意象,这就是说人类通过创造意象的方式,扩大联系面,广泛交流思想,提高传播效益,是一般动物无法比拟的。久而久之,人类便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意象世界,以应对各种纷繁的难题。随着人类智慧的发达,意象的类型、内涵越来越丰富,往日的意象往往成了今日的迷宫,于是意象研究也就成了必须提到议事日程的重要问题。意象研究没有终了的时候,因为意象是一个吸纳、滚合、再生能力很强的范畴,随着时空的变化,多有新意纳入,而随着时空的变化,人们对旧有的意象又产生了认识上的升级。面对目前国人意象研究的现状以及全宋词中意象被大量使用的存在实际,尚需对以下问题加以论述。
第一节 意象的概念
目前对意象概念的认识远远没有统一,这个现象说明意象问题的复杂性,也表明人们认识问题的多极性。“多极性”是用脑思考的结果,不应该加以排斥。
A.学术背景。意象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呈现众说纷纭之势。敏泽先生说:“诗中的意象应该是借助具体外物,运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一种作者的情思,而非那物象本身。”胡雪冈先生说:“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袁行霈先生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蒋寅先生说:“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过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童庆炳先生在他的一些著作中(不是全部)没有直接给意象下概念,只认为“意象作为象征型的文学理想”,包括心理意象、内心意象,又叫心象、泛化意象、观念意象与至境意象,这个观点与顾祖钊先生的观点完全一致。胡经之先生说:“审美意象,乃是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还有许许多多学人给意象概念做过界定,这里不再赘列。
诸位学人所出概念均有某些合理之处,基本上代表了国人的大致倾向,在此不去一一评判。需要说明的是,概念要具有广泛的涵盖面,以偏概全是其大忌。能够界定出一个涵盖各种学科、各种艺术门类(表现型、再现型、综合型)共有的意象概念,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显然这个目标竖得高了一些。界定意象概念应该遵循不脱离“意”、“象”本字意义的原则,“玄”的色彩尽可能剔除。依据上述观点的主体精神,尝试为意象界定出符合本书研究命意的概念。
B.意象的概念。意象是渗透着人类精神信息之象。“精神信息”是内容,“象”是形式外壳。其中有三个要素,即“渗透”、“精神信息”、“象”。“渗透”指主观“精神信息”与客观对象的相互渗透、相互共生、彼此交感。“精神信息”指人类的知、情、意、志等的总称,或理性与情感的复合,是综合体,不偏向任何一隅,但被人类推崇的“精神信息”不应是“七情六欲”、“六识”的全部,一般指“善”的一面,被艺术化以后,就带上了真与美的魅力。“精神信息”除“现有”之外,还包括历史文化的积淀。所以“精神信息”的可“渗透”性是有条件的。“象”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可以是至大无形之象,可以是至小无内之象,可以是没有固定形态之象,可以是有具体形态之象,可以是视觉之象,可以是听觉之象,可以是触觉之象,可以是嗅觉之象,“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澄怀味象”、“味摩诘之诗,观摩诘之画”即是。易象、舞象、礼象、乐象、书象、画象、诗象、剧象均是。意中之象、表意之象皆在。兴象、境象也可揽入。抽象、具象、虚象、实象、空灵之象、莹透之象、蒙茸之象均为表现形式。观物是取象的重要方法,假象的目的在于见意,人心可以营构出不同类型之象。象外之象,是“象”的更高等级形态,等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随物赋形”,易于形成,易于变化,沿情韵改变不断流转,即刘勰所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文心雕龙·神思》)。“象”的可渗透功能使之可以寓意,可以含情,可以暗示象征意义,可以在关系中显示审美意义。“象”的伸展自如形态,可以是意境的构成成分,可以自成形态,还可生成整体意象,所以意象与意境是平起平坐的概念。
意象就是这样一个由心灵主体的生命情调与客体的自然景象融突和合的审美范畴,体现着中国艺术体道、体生、体物、体心的生命精神。体道、体生、体物、体心是进步的表现,意象具有的这种进步性是其在滚合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根本动力。成功的意象是历史记忆的再现,民族精神的载体,时代人心的反映。记住进步的意象,对守住底线有要重要意义,不至于动辄掉入罪恶的深渊。
C.意象举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意象,这些意象有些是抽象符号,有些是具象物的复制。不论哪一种形态,传达精神信息的功能没有改变,拥有“象”的特征不可能消失。
五星红旗意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国旗是一个意义十分深厚的意象。这个意象呈立体状态,只是绘在旗子的上面,给人留下了平面的错觉。五个五角星不是对具体物的复制,不同于雪山狮子旗上的狮子具象,与蒙古国国旗上的鹰也不一样,因而具有抽象意象的品质。四个小五星共同拱起一个大五星,形成了立体圆境,以此来假象见意,表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参政(不同于在野党),和谐共处于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实质。毫无疑问,大五星居中(立体图式中的大五星在中间的上空),是共产党居核心地位的象征。小五星代表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像众星捧月中的“星”。大五星象征大党,小五星象征小党。国旗意象不设一个、两个、三个星,也不设四个、六个星,只设五个,这与传统的五行文化密切相关。五行思想认为金木水火土构成宇宙世界,“五”于是被视为万能数码,这是取五颗星的基础。五行排列法将土排在中间,是以土为化生万物之母,地母之称即源于此。大五星居中,位置与土相同,所起作用亦相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几种重要的旗帜包括军旗(党旗不包括)、帽徽都是五星,这为新中国成立时设计国旗提供了重要意蕴。五星红旗在世界上空飘扬,其意味是人所共知的。
红十字意象。救死扶伤的高尚精神需要宣传,且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施,红十字的意象被创造出来。红十字意象不是起源于中国,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结晶。《圣经》记载,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降生到人间,却被自己的门徒犹大出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红十字因此成了蕴含人道主义精神的意象,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认可。红十字意象有其特殊“意义”,当人们打上有红十字意象的旗帜时,又赋予了同情的情感意味,所以红十字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红十字的内涵与外形都具有美的特质,所以可以当成审美意象观照,合上面所论,将红十字这个“审美意象”视为“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龙意象。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汇聚了十种图腾崇拜,象征着多个部落联盟共同经营了这个不可战胜的伟大民族,龙于是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永远不会褪色的影像,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龙崇拜。这十种图腾崇拜分别是:龙头为牛图腾,龙喙为猪图腾,龙身为蛇图腾,龙鳞为鱼图腾,龙颈为龟鼋图腾,龙鬣为马图腾,龙爪为鸟图腾,龙须为羊图腾,龙角为鹿图腾,龙形为够图腾。为了体现“容合”思想,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出“龙有九似”之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有学者研究认为,在上万年的龙崇拜过程中,可分为四个大的阶段:一是图腾崇拜阶段,二是雨水神崇拜阶段,三是神灵崇拜与帝王崇拜阶段,四是中国本土龙与印度佛教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因此,历代帝王以龙自居就不足为奇了,于是也就生出“龙旗为天子之旗”的独有情景。刘邦被说成是“蛟龙于其(刘媪——刘邦母亲,著者注)上”而生,不仅不以为耻,反倒以“龙的传人”为荣,久而久之,中华民族完全被冠以“龙的传人”了。中华民族不仅美化了龙的外形,还给龙增加了诸多意项,有寄托英雄意味者,有寄托血统论者,有时将龙视为首领的象征。《周易·乾卦》爻辞多出言龙,《象传》解释“龙”的象征意义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称道君子,也是赞美龙。飞龙在天,龙腾虎跃,刚健进取,自强不息,正是华夏儿女自古相传的优良品质。龙还有其他含义,即龙是通天的助手与坐骑,影响云雨河泽的神兽,也是寓意吉祥的瑞兽。显然龙意象成了一个具有开放特质的体系,对后人的影响真是绵延不绝。
鹰意象与马意象。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观鹰取象时,根据自身特征,一般都要赋予搏击长空、腾飞万里的意味。马作为意象,也寄托着吉祥意味,即马到成功、万马奔腾。但意象随着时空的变化往往会发生精神信息的转移。意大利都灵大学校门前矗立的两尊黑色大理石雕塑,一尊为飞鹰,一尊为奔马,寄托着与国人完全不同的意味。飞鹰是一只被饿死的鹰。起初这只飞鹰雄心勃勃,为自己制定了飞遍全世界的宏伟目标。为了这个理想,它苦练各种本领,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本领。当它踌躇满志地飞向蓝天,尽力拼搏五天后,因不会觅食,饿死在途中。奔马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起初这匹马在一个磨坊主家里干活,嫌主人给他的活太多,就乞求上帝给它换一个主人,上帝把它换到了马夫家。不久这匹马又嫌主人给它吃的饲料不好,再次乞求上帝给它更换主人。上帝把它换到皮匠家里。皮匠给马的活不多,吃的也好,可是没有几天,这马就被皮匠杀了,皮被剥下制成了皮制品。两个意象的寓意是,不要像饿死的鹰一样,空有远大志向却不切实际,要学会劳动和谋生的本领。也不要像被剥了皮的马,贪图享乐,害怕艰苦,这山望见那山高。只有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地干活,才是立足的根本。
玉石意象。中国人自古喜欢玉,认为玉是阴阳二气的纯精,是和谐的物化表示,所以早有君子爱玉之说,玉于是成了载有浓厚意味的意象。孔子将人类最美好的品德赋予玉石之上,那就是著名的玉有五德名言:“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进而还有玉有十一德之说,均与儒家提倡的伦理精神结合在一起,由此玉的意象意味得以进一步传播,其意义为世界所公认。新西兰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将一块重达1.8吨重的原始玉石陈列在展馆门口,不仅说明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了解,也体现出对主办国——中国文化的敬重。
玫瑰意象。玫瑰作为意象起源于西方。在希腊神话中,爱神为了救她的情人,急速奔跑,手上、脚上、腿上都被玫瑰的刺划破了,血滴在花上,白玫瑰变成了红玫瑰,因此红玫瑰成了爱情的象征,于是后人就在情人节这天,送给情人一枝红玫瑰以表达爱意,玫瑰由自然物变成了意象。但玫瑰作为自然物生长在田野时,只是简单的植物。当玫瑰进入商店被销售时,只是一般的商品。只有进入情侣手中,用来向对方赠送,表达爱意,或朋友之间、社会交往赠送时,才成为意象。这就是说,只有进入关系场中,意象的质性才被确认下来。玫瑰意象既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也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这已经为全世界所认同,成了普及极为广泛的意象。
诗词意象。“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是典型的意象诗。这首诗的创作缘起为,张籍是水部郎中,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余平时多向张籍行卷,已经得到好评,临到考试之前还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符合主考的要求,于是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写下了这首诗,含蓄地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收到朱庆余的投赠诗后,立即回复《酬朱庆余》诗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将朱庆余比作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巧妙地回答了朱庆余的“画眉深浅入时无?”暗示不要担心考试。张籍又作《节妇吟》“通篇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受此诗的影响,袁枚作《遣兴》诗,以“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寄寓诗未写好不予示人的意义。萨都剌《绣鞋》诗“借咏物而寓隐衷”。上述几首诗之意象,都极有影响。
词意象可看王清惠《满江红》:“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分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此词上片写芙蓉,实则是写词人自己,从太液池到繁华顿歇,与王清惠个人经历重合,对花容的描写与王清惠作为嫔妃的美貌相似,“春分雨露,玉楼金阙”写宫中芙蓉的成长环境与王清惠陪伴皇帝的生活环境相同,是典型的以花比人的意象词。下片多写词人自身遭遇,表达“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的不肯受玷污的高尚情怀。其中的“龙虎”、“风云”、“姮娥”具有象征的意象性,是构成词境的基本单位,属于“点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