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其必须遵循生产性和教育性相结合,适应性和发展性相结合,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灵活性和稳定性相结合。

1.教育性和生产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及时关注企业实际生产的发展,软件的更新,以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开发与时俱进的课程与教材,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学生实训实践,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

2.适应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今天知识及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及技术很快就会陈旧、过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能为其人才适应新形势、换岗、转岗提供知识、技术及能力提供支持。

3.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技能过硬的一专多能人才,又要注意培养其综合素质,包括其职业道德。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结构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技能型和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性人才备受欢迎。岗位变迁和人才的流动性增强使得个人本身必须具备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在以专业为核心的同时兼学相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其一专多能的本领及综合素质。

4.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应从适应河南省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处理好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满足当前市场对中职人才的需要,又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方法视学生的差异而不同。

(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培养评价五个方面。因此,本课题组紧紧围绕这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育人理念、一个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教材体系、三种开放式培养途径、多元化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

1.树立一个育人新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正确的育人新理念,提高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应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上统一思想,在进一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上下工夫。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

2.科学定位一个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达到某种目标及规格而建立的。中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必须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服从于培养这个目标。

3.构建模块化课程、教材体系

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上看,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升学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为达到培养目标的需求,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需求,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应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核心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中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整体结构大体上可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基础平台课程模块、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课程。基础平台课程模块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包含了在从事这一职业类别中一定的专业岗位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培养专门化技能为主。一个大专业可设多个专门化方向,形成多个方向模块课程。二是职业学校教材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职业岗位需求组织编写模块化教材。要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满足不了中职生就业的要求,因此,应加大教学方法的研究,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积极推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基于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设计项目、示范项目、练习项目、实训项目的推动,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5.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途径

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主要采用的是封闭式的培养途径,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少职业学校打破传统的培养途径,实行校企合作。认真分析和总结目前职业教育培养途径,可从中提炼出以下几种培养途径。

(1)分散式订单培养。分散式订单培养即学校与众多企业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校按照协议进行人才培养,学生毕业以后经过遴选,定向到该企业工作。分散式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技术工人,在师资、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种培养途径不仅能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而且易于操作,多途径确保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拓展办学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2)开放的集团化培养。开放《集团化培养》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办学实力较为雄厚的职业学校为核心,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职教集团可以实现在师资、专业设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打破校际的教学封闭状态,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教研交流,提高各成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使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共同实现培养目标。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可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

(3)动态的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途径。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培养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实行“动态的工学结合”,使学生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学生学得起、学得好、好就业;学校解决了实习条件,企业获得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的实习方式,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如东部企业与中西部职业学校联合,学生一、二年级在中西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三年级到东部企业顶岗实习。中西部职业学校学生到东部企业顶岗实习,中西部职业学校和东部企业联合完成学生培养过程。通过顶岗实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独立性和创新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6.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与中等职业学校相适应的科学考核机制,应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是从重知识考试向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转变;二是从重分数向重就业能力的评价转变;三是从注重校内评价向校内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转变;四是要吸收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学校的考试考核工作。推行能力评价社会化,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化考核,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等级鉴定,取得多种证书,以利于学生就业。

(三)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求“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建立面向市场的教师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二是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培养一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的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三是要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2.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实习实训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上。要科学规范,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技术含量达到企业现场设备的一般水平的要求建设实习实训室。要在校内形成真实的仿真的职业环境。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要建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3.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一是要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二是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参与机制,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全面合作。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约束机制,确保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四是建立政策引领的保障机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