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业务支撑系统(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序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是继模拟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数字电视是包含高清晰度电视在内的数字视频广播系统,包括节目制作和管理,内容分发和服务,数据传送或传输,用户接收和显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是电视事业和产业的一场划时代革命。

数字电视基于现代先进信息压缩和传输理论,利用高速发展的VLSI技术,能够以高效、可靠的技术方案和较低的实现成本,通过卫星、无线和有线信道传送大量的几近演播室质量的数字电视节目,包括高清晰度的图像和高保真的环绕声或立体声音频,以及增值服务数据;数字电视技术还催生了多种新媒体传送形式,如基于IP协议的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使宽带活动视频业务融入互联网,实质性地推动着广播、电信和互联网业务的不断融合和相互促进。数字电视广播及其延伸应用已成为未来10年全世界信息产业和媒体服务业的巨大增长点,也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领域之一。

继美国ATSC(1995)、欧洲DVB(1996)和日本ISDB(1999)等系列标准之后,我国是世界上第四个制定完整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标准的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八五”科技攻关,到90年代中期的“九五”重大科技产业专项,再到本世纪初的“十五”国家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专项,我国的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已经经历了整整3个五年计划。2006年,期待已久的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等相关标准相继发布了,这意味着我国数字电视广播开始全面进入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商业化时代。

作为一个国家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本人有幸参加并历经了这3个五年计划、长达十余年的数字电视研发工作,对我国数字电视科技及产业化取得的每一步进展,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心里一直在想,在此数字电视技术全面推广的时刻,除了身体力行参与相关自主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外,还应该做点别的什么?

数字电视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运转过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甚至包括最终的用户,都需要一定的数字电视知识或对数字电视有一定的了解。“数字电视工程丛书”的想法早在1994年我国决定开发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时就已经萌生,当年HDTV总体组凭借数字电视的前辈——中国电视电声研究所乐陶总工和北京大学徐孟侠教授等翻译的美国数字电视大联盟的ATSC标准草案等文件,学习和掌握了数字电视的基本技术,自主研制成功了第一代HDTV 功能样机系统。之后,随着数字电视研发及产业化工作的深入,国家组织更多的研发力量开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数字电视接收机及中间件标准,AVS 标准,机卡分离条件接收标准等,使我国在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逐步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创新性成果和各种技术报告、学术论文。但是,这些成果太专业化了,不易为社会公众和技术人员所了解和理解。

此次电子工业出版社决定出版《数字电视工程丛书》,给了我实现多年心愿的一次良机。2005年5 月由出版社邀请来自全国从事数字电视技术研发的十几位专家代表,组成《数字电视工程丛书》编委会,并在上海讨论确定了丛书的架构和出版计划。

丛书内容尽可能覆盖从节目制作与播出,信源编码与传输,信道编码与调制,发射与组网,接收与显示,存储与播放,业务支撑与运营,数字电视测量等数字电视系统及应用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今后还将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陆续将新的内容充实到本丛书中来。在技术定位上,丛书既有基本理论介绍又有工程实践总结,并着重加强对国外最新技术进展以及自主研发技术和标准的特色阐述,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本丛书能够成为较系统介绍数字电视技术的参考系列,为广大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借鉴。

对于本丛书的编撰和出版,一些老专家、老领导、老教授寄以厚望,并给予支持和鼓励,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参与丛书编写工作的每位专家、学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科研生产或管理任务繁重的压力下,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丛书的编写工作中。他们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不辞辛劳、精益求精的态度,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美德。

同时我也要感谢出版社编辑同志的辛劳工作,没有他们积极组织联络各位专家,不厌其烦地敦促每一本书的作者完成计划,丛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

由于出版时间仓促,加之大部分编委都是身处一线的科研人员,他们工作繁重,很可能有疏漏和出错,甚至有的研究成果尚来不及呈现给读者,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原谅。真诚希望广大读者向出版社或编委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预祝《数字电视工程丛书》的出版取得圆满成功。

《数字电视工程丛书》编委会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