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体育现象的文化描述(1)
在人类色彩斑烂的文化世界里,有一种奇异的文化,就是体育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矛盾:运动与静止、抗衡与友谊、竞争与协作、严肃与幽默,高雅与粗俗、爱与恨、善与恶,乃至生与死。它给人间社会带来欢乐、健康与笑声,也带来激情、热望与振奋。当然,有时也给人们带来痛苦、烦恼和灾祸。体育文化如同一股洪流,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裹挟进去,让他们尽情地宣泄、享受、排遣,并从中得到教育和发展。同时它又把社会调遣和鼓动起来,给社会涂上一层光焰夺目的色彩,使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也更充满人情味,充满使命感。
这就是体育文化,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文化类型。
一、绚丽灿烂的体育文化
(一)人体文化的多姿多彩
人类的文化总是依靠一定的物质媒介而存在的。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写在纸页上,有的纹在陶器上,有的画在布帛上。有的是静止不动的,如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有的是不断运动的,如卓别林的喜剧表演,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而有一种文化,则是以人的身体为媒介而存在的,人们称它为人体文化。在人体文化中也分静止和运动两部分,前者如人的发式、服饰、耳坠、项链、胸徽、手镯、领带等,还有一种就是已逐渐被人类消灭的“文化”——纹身。而后者则是一个博大的世界,包容其中的有杂技、舞蹈、演奏,还包括各种宗教活动中的祭祀,乃至巫术。在人体文化中还有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的部分,就是体育文化。从时间的广延性来讲,它贯穿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而且有越来越膨胀的发展趋势;从空间的广泛性来讲,从互不沟通的民族部落到蕞尔小球上的世界各国,都产生发展着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而这些千差万别的体育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又是何其相似,都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
体育运动是一种以人的完善为最终目的的人体文化。体育运动是以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口体质为本质功能的。人的各个大肌肉群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指挥协调下做各种生物力学的运动,使得人体和人的肢体产生各种物理运动,与此同时,内脏器官也产生相应的生物运动,从而使得人体得到健全完善的发育发达。不唯如此,在这些生理生化运动的同时,进行着人的心理运动: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同时个体的性格、意志、兴趣、爱好也随之发生变化,为塑造良好的个性创造了条件。更进一步则是,人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加深社会化过程,并和周围的人们发生更多的人际关系,使人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
如果我们做一下归纳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在生物学的层次上,它对人类的进化、个体的遗传变异、人体的生长发育、身体的生理生化等过程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到了生物—心理的层次上,它就不仅关心人的物质构成,还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而到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层次上,它就不仅是注重单个的人,而是注重社会的全体成员。于是有人将体育文化的功能归纳为“身—心—群”字。
体育文化是一种以动作技能、运动技术为文化符号的人体文化。和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相比,虽然体育文化也是由人体完成某种动作来表现的,但体育这种人体文化和艺术相比毕竟有着本质区别。所有的艺术动作都是某种理性的东西的感性反映。比如芭蕾舞剧“天鹅湖”里演员的每一个旋转、每一下点打都是体现着某一情节,蕴含着某一感情,表达着某种思想。话剧《茶馆》中,最后一幕三位主人公在台上转圈走着,抛撒着纸钱。他们的动作不是简单意义地走路和掷物,而表达着一种悲愤的情绪。体育文化中的人体动作,并不包含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思想上的含义。相对来说,体育文化的动作要粗犷些,夸张些。体育动作是由人类走、跑、跳、投、攀登、支撑、悬垂、爬越、搬运等基本活动技能组成。经过程式化的组合,升化为各种体育运动技术。千百年来运动技术在不断演化,但基本上变化不大。如跳高虽然走过了从跨越式到背越式的过程,其中有剪式、滚式和俯卧式等。但从运动技术的基本环节来看,它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始终是由助跑、踏跳、过杆、落地等环节组成。
体育文化有着一种趋向竞赛活动的“本能”。任何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民间活动,还是国际活动,无论是青少年的活动,还是中老年的活动,都有一种相互比试、较量、角逐的趋势,最终形成竞赛。这一点是任何艺术活动所不具备的。这种“本能”,可能是人类所具有的那种竞争、挑战的天性所决定的。今天,我们看到许多老年人本来完全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开展的活动,如长跑、老年迪斯科、健身操、甚至太极拳,都要开展比赛。甚至百般劝阻也无效,其实这恰恰是体育文化的特点,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
竞技体育是人体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竞技体育使人体文化向一种表演性、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已经从绝大多数体育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少数精英天才的专利。他们把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演提供给社会,走上了类似杂技的道路。然而竞技体育毕竟比杂技有着更深远的文化背景和更宽阔的群众基础。因此它最终成了一种受到人类共同宠爱的世界文化,而杂技则略逊一筹。
体育文化的这种竞技化的趋势,引来了种种议论,有人主张体育要继续强化竞技,因为竞技带来了体育的繁荣。有人则认为竞技体育应该回归到大众手中来,要让亿万观众从电视机前解放出来,他们认为竞技的繁荣是体育凋敝的先兆。这场争论还将持续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人们深信,最终人类总会用一个最好的办法使体育文化这枝奇花异葩更加大放光彩。
(二)先于教育且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
在当今的社会里,有很多人看不起体育,认为体、音、美是小三门。体育在德智体三育中可有可无。于是,在文化研究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令人奇怪的文化现象:文化中的低体育与体育中的乏文化并存。
其实,体育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化,几乎可以说它与人类共存亡。当人类需要凭借劳动而生存,而又需要将劳动的技术传授给下一代,训练他们的技能和体力以应付恶劣环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体育。甚至可以说,那时的体育就是全部的教育。人类用语言、文字、书本、教具在学校课堂里进行教育的年头屈指可数,而人们进行身体教育的时代却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的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生活,唯一能支持他们生存的就是劳动,集体的劳动。这就向他们的体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时他们以野兽为主要食物(在原始公社的遗址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剑齿虎、猎豹、浣熊、野牛、鱼、贝类动物的遗骨、遗壳),因此,他们要具有长途跋涉的能力;为了追捕善于跑跳的羚羊、野鹿,他们要有快速奔跑、跳跃的能力;而当他们遇到凶猛巨大的野兽时,就要有灵巧的躲避、有力的刺杀、准确的投掷,以及攀登、爬越的能力;当他们到江河湖海去捕鱼捉蟹时,又学会了游泳、划船这些本领。总之,随着劳动的需要,人类的祖先已经发展了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游泳等各种基本的活动能力。
于是,最初形成的教育是传授劳动技术,也就是体力劳动的技术训练,主要内容就是体育。从有关的文字记载、考古的发现以及民族学的研究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体育先于教育的许多事例:
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鄂温克人,在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他们有一种传统习惯:男子长到十几岁时,即开始跟随父母学习狩猎技术,父亲有义务给猎手准备一些猎枪,负责教育。而这种教育是通过游戏和体育来完成的。
北美印地安人也有同样的记载:“儿童大约从五岁起,直到懂事时就开始学习,男童学习对靶射箭,女童学习军事,在漫长的冬夜里,成人给儿童讲解各种动物的名称和狩猎的方法,讲解怎样造独木船、造雪撬等。”
体育主要产生于劳动。但劳动不是体育的唯一源泉。古代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部落纷争的格斗、娱乐休闲的游戏、健身祛病的医疗活动派生了体育活动的雏形。这些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加以叙述。
体育自一产生就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人类的各个社会时期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终于在数千年的时间内形成了这样一个色彩斑烂的大千世界。
(三)在历史长河中结晶而出的体育文化
体育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长河中,它在不断的变化、充实、附丽,体育文化和人类的其它文化一样是逐渐淀积而成的。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它不断新陈代谢,不断丰富、人们也在改变着对它的价值功能的认识,不断吸收新的手段方法。
我们不妨先按人们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的演变来看看体育的变化过程。
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生产阶段,人的四肢和手工工具直接结合,工具只是手臂的延长。这时的“体育”只是作为传授劳动技术的手段,是一种身体方面的教育。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人们发明了各种工作机,如手摇纺车、石磨等,这些机器是人体体质的放大,于是这时的体育开始注重人的体质、健康、保健等问题,西方的“体操”,东方的“导引”、“养生”、“瑜珈”,就这样产生出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工作机配上了动力,这些动力机使人的体力放大。人们在重视能源开放的同时,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电能、核能等,也开始重视人体机能潜力的发掘,于是应运而生的就是“竞技体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对动力机进行控制的自动控制机。这类机器,是人的神经系统机能的放大,人的身体和精神开始高度结合,这时的体育开始针对人的精神紧张和肌肉饥饿,由于人体肌肉能量消耗越来越少,体育运动成了消耗体能的方式。在这一时期,体育就出现了“有氧锻炼”、“身体娱乐”这些概念。
下一代的工业革命将是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这是人脑的智力放大形式。到那时,体育将会围绕人的完善,为自己提出更深刻的任务,体育也就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我们再从人体疾病和死因发展的过程来看一看体育的变化。最早的人类寿命很短,北京猿人平均只有14岁左右,到青铜时代也只有18岁。到两千年前的古罗马才增长到22岁。在此之前,人们的主要疾病和死因来自外伤和消化系统传染病。这时的体育大多是为了预防来自凶猛动物、自然灾害和特殊作业造成的外伤而从事医疗保健体育。中世纪以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增长到33岁以上,这时人们高发的疾病就转变为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很多人死于肺结核和流行性感冒,这时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手段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大量户外的竞技、娱乐活动。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3岁以上,呼吸系统疾病让位给脑血管、心血管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文明病”,终于形成了一个大众体育的热潮,各国的体育节建立起来,亿万居民参加进来。可以看到,医学上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体育引来巨大的变化。
我们再从社会余暇时间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体育的动向。在第一产业时代的农业社会,工作时间和余暇时间融为一体,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固定的余暇时间,体育的形态就和生产劳动密不可分。到了第二产业时代的工业社会,工作时间和余暇时间部分脱离,体育运动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形态。而到了第三产业时代的信息社会,人们的余暇时间完全从工作时间剥离出来,体育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生活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从军事文化史中看到体育变迁的过程。从远古的肉搏角力,发展到掷石弓箭,以后的刀枪剑戟等冷兵器,出现了武艺、驾马、射箭和十八般兵器的演练。火器出现,军事体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今天,训练飞行员、航天所采用的方法和旧时训练将士的体育活动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从社会制度的更迭我们更可以看出体育发展的一条逻辑线索,从人类野蛮洪荒时代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体育萌芽阶段,经历了奴隶社会的体育的感知阶段,进入封建社会的体育感性阶段,踏入资本主义社会体育的理性阶段,以至当今世界体育的科学化时代,人类的体育文化走过了一个漫长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路程。
正是由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我们面前的体育文化不再单纯地归于哪一个时代,或单纯地属于哪一个民族。它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而且是一个在不断增殖裂变的灿烂夺目的结晶体。
(四)体育文化中的宗教影子
人类的文化中,有几种极为特殊的现象。堪与达尔文齐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当代生物社会学创始人威尔逊认为,攻击性、宗教性和利他主义是人类最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另外一个极富盛名的奥地利学者、动物行为学的主要奠基人洛伦兹则把与战争、竞技体育有极为密切关系的人类攻击狂视作人类与生俱来的永恒特征,并认为在当今文明社会中,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必须通过竞技体育的方式才能得以发泄出去,从而使社会增加稳定性、安全性,减少骚乱和冲突。由此可见,竞技体育在文明社会中确实有着重要地位。我们联想到体育运动中所出现的各种狂热、崇拜现象,不免就威尔逊的上述观点做一点讨论。
这里我们先说体育与宗教这两种现象。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受到许多方面力量的作用,其中宗教成分不可忽略。至今,体育运动中还回闪着宗教的影子。
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竞技体育总是和国家民族的礼仪庆典活动同时出现。除了要升国旗、奏国歌外,还要点圣火、发誓言、鸣礼炮、敲洪钟、放鸽群、撒鲜花、授勋章。在户外竞技时,有的还要行分列式检阅,飞机低空编队飞行。有时国家元首、宗教人士、社会名流还要亲临讲话,主持授奖。大型运动会还要组织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做团体操、音乐舞蹈表演。各种礼仪活动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其它社会文化活动。这一点,与古代竞技体育曾和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相近有渊源关系,甚至有些直接是从宗教活动转化过来的。
比如,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的一举一动尚感觉不出自己的力量,感到的只是可怖的自然异己力量的威胁,这种情况下,每当外出捕猎、征战、采集之前,都要进行一番宗教仪式,期望神灵的保佑,少付代价,多有收获,免遭困难,取得胜利。这种宗教仪式可以说是人类用一种虚幻的方式与上帝对话,其实质当然“是指望获得某种成功而企图使神灵对自己发生好感的献媚”。现在,大型运动会之前举行巨大的开幕仪式,就是直接从这里演化而来,它一开始的意思就是期望能与法力无边的上帝发生对话,用自己的各种美妙虔诚的活动仪式,博得神灵的愉悦,从而保证比赛时获得成功与胜利。比如,古代奥运会都在希腊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上举行,因为那里有希腊信奉的12个巨神在维持着天地间秩序,人们只有同这些神灵建立和善的关系才能得以顺利生存。这就足以表明,人们参加奥运会都希望在众神的视野中进行,并在他们的支持下获得好成绩。也正是为了能得到神灵们的支持,古奥运时期便产生了以歌舞、音乐、诗歌等方式的开幕仪式。大概希腊人认为用这些美妙的活动就可以打动神灵之心吧。因此,古代竞技体育宗教氛围极其浓重。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帝的力量便不是那样无边无际了,人的力量则开始逐步增长,人开始在大自然面前感到自身的价值。这时,体育中的宗教味道便也开始淡化以至逐步消失。特别是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已经不是宗教仪式了,内容也与过去有了质的差别,但是古代开幕式的形式至今天还是继承下来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便是这种承袭下来的形式,只不过我们很难再品尝到十足的宗教内容,看到的倒是完美的艺术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对此细细品味,庄严肃穆的体育仪式不正是以往宗教影子的闪现?奥运会冠军登上领奖台领取桂冠,不正是在接收上帝神灵首肯?
现代体育中依然回闪的宗教影子,例如,宗教中有典型的崇拜、狂热,而体育中,也有这种情况,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毫无疑问,它们之间必定有某种内在联系。
(五)折射出艺术光辉的体育文化
艺术与体育相比,前者温文尔雅,后者蛮拙孔武。但如果我们把艺术和体育加以认真分辨,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文化联系。艺术蕴涵体育,体育深藏艺术。只要我们将二者置于文化的视野,我们顿时会看到在体育中折射出艺术的光辉。当我们回顾东、西方体育的历史进程,就可以看出体育的艺术光芒烙刻着不同的民族痕迹。这种痕迹可以从雕塑、建筑、舞蹈、绘画等多方面反映出来。
在古代奥运会得以高度发展的时代,即公元前五到四世纪,希腊艺术达到了高峰,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古典艺术的盛期”。在这个盛期中,古代希腊体育给了希腊艺术上登峰造极的成就,就是人类对人体美的发现。米隆的雕塑杰作、著名的“掷铁饼者”,直到今天还被称作是“体育运动的最好的标志”。这一作品选取的是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用力抛出前的一刹那,就是所谓“引而不发”的状态,使处于矛盾的高潮中的运动员更显得具有吸引力,雕塑家米隆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审美效果,那张开的双臂的姿势就象拉满的弓月,从而使人产生“发射”的联想。希腊所以能出现这种空前的人体雕塑,与这些艺术巨匠对运动员的细心观察、测量分不开,也与当时人们把数学和解剖学知识应用到对人体的解释分不开。如米隆与同时代的雕塑家寻找到了男性“力之美”的最佳数量比例关系。当时人们一定把艺术与运动着的躯体联系在一起。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希腊艺术除建筑外,尤重雕塑,雕塑则系模仿人体,取象‘自然’,‘雕塑的对象’‘人体’是宇宙间具体而微,近而静的对象。进一步研究透视术与解剖学自是当然之事。”希腊人的“思想亦游泳于清明的逻辑与几何学中。神秘奇诡的幻感渐失,神秘也失去深沉神秘性,只是一种在文明愉快境域里的人主。人体的美,是他们的渴念。在人体美中发现宇宙的秩序、和谐、比例、平衡,即发现‘神’,因为这些即是宇宙结构的原理,神的象征”。
的确,我们目睹在希腊时期创造的人体雕塑,仿佛我们的双手也在抚摸着当时活跃在竞技场上的运动健儿那发达的肌肉。这种感觉确使我们能从体育中发现艺术的光辉,从艺术中又能联想到体育中的人,人体以及人生的意义。正是受到希腊纪念运动员获胜者这一习惯的影响。在西方,自古代共和国时期就有在公共场所为领导人、英雄建立纪念像的传统。在希腊的艺术中,到处可以见到运动员的身影。
在西方的建筑艺术中,也可以间接地找到体育的精神,或者讲,在建筑中也能发现民族的文化特征。我国艺术史学家迟柯认为“希腊的建筑庄重平稳,在和谐的比例中显出一种自然的生命之美。”比如,后人把希腊建筑离不开的主要组成部分——廊柱,按样式分为三种风格,即“多里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其中“多里克式”以浑厚、单纯、刚健为特征,倾向于“男性美”。其柱身中间微凸,象征为了承受压力而鼓足了力量,周围垂直的凹沟,立刻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运动员的肌肉垒块以及崇尚体育的全体人民笔直的身躯,柱头是一个大出一圈的园顶,象征着对压力的承受,这样一根坚硬的石柱,仿佛有了人的生命。我们知道,西方体育主要以远度、高度、力度为特征,特别是像跳高这样的项目的确象征着人们在与地心引力进行斗争,也表达出人心向往着更高境界的宇宙世界。然而,这种景象在西方的建筑中必能找到“一脉而承”的文化根源。比如,西方独特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成千上万的柱子直插云宵,人仰望之,不免连同我们的心灵和肉体一并飞入了神秘莫测的天国之中,这种强烈的超脱人世的宗教建筑,一方面象征着人们的天堂意识,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信仰这种宗教的人们的那种蓬勃向上的情绪,就像一个运动员面对比自身高出许多的横杆所产生的那种超越情绪一样。这难道不正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吗?
奇怪的是,无论是西方的雕塑,还是西方的建筑,也无论是西方的体育,它们共同的文化特征在这个地球上的其他文化圈中很难找到同样的基质。而在东方,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则自成一种格局。我们仅以中国艺术和体育的关系来加以考察,则可看出,中国的艺术与体育一样,承袭着共通的、固有的文化内容,交辉相映,若比孪生。
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抽象的笔墨表达人物的心情与意境。与此类似,中国的体育(如各种养生术以及武术,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太极拳之类)也不重视每一个具体动作是否真正符合人体运动规律,是否符合人体解剖学和力学原理,而强调的仍是形神、内外、动静、阴阳的统一和意境的表现,要求全身运动浑然一体。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体育内容与中国舞蹈密不可分。舞蹈和体育虽都属于“人体文化”范畴,中国的舞蹈大大有别于西方那种以芭蕾为代表的“开、绷、立、直”的开放式,而呈现的是一种“拧、倾、曲、圆”的内紧式,中国的传统体育恰恰一脉相承。中国体育中的武术首先是服务于搏击、健身等实用目的,同时也有鲜明的精神表现的性质。研究舞蹈的人还认为中国武术是“基于实用而通于表现的文化形式”。
中国戏曲中充分“唱念做打”,其中“做”和“打”与武术极为类似,只是将动作的实用性转变成了纯粹的表演性。中国舞蹈中的小五花、大五花与武术中舞刀的动作相通;舞蹈中的弓步、盖蹁腿、金鸡独立与武术的动作同出一辙。就动作要求而言,陈式太极拳所谓“缠丝劲”、“划圈圈”和舞蹈中追求的“拧”、“园”完全异曲同工;在动作理念上,“动作从相反方向做起”的原则,古舞蹈与太极拳不谋而合。
我们从中确实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艺术中有体育,体育中有艺术这句话的含意。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人类不断追求“美”的艺术发展道路上,体育作为文化因素对它的作用是多么强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