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类食物饮食宜忌
第一节 五谷杂粮类饮食宜忌
小米,学名粟米,是粟谷加工后的产品,为我国古老的粮食品种之一,也是北方地区的主要食粮。
一、小米
【成分】每100克小米含有蛋白质9.3~9.7克,脂肪3.5~4.6克,碳水化合物72.8~76.1克。在国内12个禾谷类粮食品种中,小米的蛋白质含量是较高的。小米蛋白质中除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较低外,色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含量比其他粮食都高。特别是色氨酸含量每100克高达202毫克。小米还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据科学分析,每100克小米含维生素B1 0.57毫克、维生素B2 0.12毫克、尼克酸1.6毫克、胡萝卜素0.19毫克、维生素E 5.59~22.36毫克,与大米相比,维生素B1 高1.5倍,维生素B2 高1倍,纤维素高4~7倍。含钙29毫克、磷240毫克、铁4.7毫克以及镁、铜、锌、铬、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由于小米营养丰富,无论煮饭或熬粥,都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小米每100克含淀粉72~76克,而淀粉的消化吸收率高达99.4%;蛋白质为83.4%;脂肪为90.8%,是各类粮食中最高的。小米熬粥浮在上面的一层米油,营养特别丰富。清代《随息居饮食谱》中谓“米油可代参汤”。
【性味】小米性味甘、咸、微寒。
【功效】具有滋养肾气、健脾胃、清虚热等医疗功效。
【作用】常食可强身健体,更适合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消化不良,呕吐泄泻,倦怠乏力或肾虚,小便不利的病人食用。《本草纲目》认为,喝小米汤“可增强小肠功能,有养心安神之效”。
现代医学认为,小米富含色氨酸,且还含极易被消化的淀粉,进食小米食品后能使人很快产生温饱感,可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分泌,进一步提高进入脑内色氨酸的数量。所以,小米是一种无任何药物副作用的安眠食品。
【适宜】适宜脾胃虚弱、胃热、反胃作呕、感冒、产后口渴、内空、消渴(糖尿病)、小儿消化不良、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者食用,适宜失眠或体弱低热者食用。宜煮粥食用。
明·李时珍称:“粟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粟米煮饭,《食医心镜》中说:“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本草纲目》:“粟米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粳二米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忌食】根据前人经验,粟米忌与杏仁同食。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饮食须知》:“胃冷者不宜多食。”
【应用】小米适量,加工磨面,做丸如悟子大,煮熟后每服6~10克可治疗胃热、反胃;小米蒸饭常食可治糖尿病;多食小米汤可使乳汁通畅;小米油可恢复病后体弱。
二、大米
大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稻(粳稻)的种子又称为粳米。为我国最古老的栽培作物,南北方都有栽培。
【成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稻米含78%的碳水化合物、6.7%的蛋白质,尚含磷、钙、烟酸、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若与糯米相比,磷的含量较多,而含钙较少。是我国南方人民的最主要的食粮,但北方用于食养也不少。但注意不要长服食精白米,因为精白米失去了米糠中大量的维生素B。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作用】常用于食养外,还有医疗保健作用。中医认为,稻米味甘,性平。能补脾胃,生气血,养脏腑,壮身体,促进生长发育。最适合病中和病后调养食用,又可治脾虚泄泻、下痢、消瘦诸症。若与有关药物配成药粥,其效甚佳。
【宜食】适宜一切体虚之人及常人食用;适宜高热之人,或久病初愈,或妇女产后以及老年人、婴幼儿消化力减弱者,煮成稀粥调养食用。
《本草经疏》:“粳米,为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也。”《滇南本草》:“粳米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证,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效。病人产妇,粥养最宜。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则味更佳也。”
【忌食】粳米虽无所忌,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患有干燥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属阴虚火旺者,以及痈肿疔疮热毒炽盛者,忌食爆米花,因爆米花易伤阴助火。
唐·盂诜:“粳米不可同马肉食,发痼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清·王孟英:“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
【应用】稻米250克,山药30克,白糖2匙,胡椒少许。将稻米用冷水泡一夜后,捞出沥干,放慢火上炒熟,研成末,或直接将稻米粉炒熟也可,加入山药末50克,和匀,每次取30~40克,加砂糖2匙,胡椒末少许,用开水调食治久泻、食欲不佳。将稻米、小麦面等量同炒,研成细末,每次9克,每日3次,用米汤调服治自汗不止。米汤、粥油,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大能补虚,老幼皆宜,病后产后体弱之人尤为适合。《本草纲目拾遗》云:“米油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力能实窍,最肥人。”《随息居饮食谱》曰:“补液填精,有裨羸老。”另外,《紫桂单方》中有对男子精少不育的专门论述:“治精清不孕:煮米粥潞锅中面上米沫浮面者,取起加炼过食盐少许,空心服下,其精自浓。”
三、糯米
糯米,又名江米,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种子。呈乳白色,不透明,黏性很大。多用于制作糕点、粽子、甜食、八宝粥、年糕等。各地均有栽培。
【成分】糯米营养丰富,每100克含蛋白质7.3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77.5克,钙26毫克,磷113毫克,铁1.4毫克,锌1.54毫克,核黄素0.04毫克,硫胺素0.11毫克,尼克酸2.3毫克。
【性味】味甘,性温。
【功效】糯米具有补中益气、温脾暖胃等功效。
【作用】常食有营养滋补、养胃气的作用,用于强身健体。
【宜食】适宜体虚自汗、盗汗、多汗、血虚头晕眼花,脾虚腹泻之人食用;适宜肺结核、神经衰弱,病后产后之人食用。宜煮稀薄粥服食,不仅营养滋补,且极易消化吸收,养胃气。
唐·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本草纲目》:“脾肺虚寒者宜之。”《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粳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本经逢原》:“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竹稀糜,庶不黏滞,且利小便。”《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忌食】凡发热,咳嗽痰黄,黄疽,腹胀之人忌食凡湿热痰火偏盛之人忌食;糯米黏腻,若作糕饼,更难消化,故婴幼儿及老年人于病后消化力弱者忌食糯米糕饼;糖尿病患者亦应适当忌食。
《本草纲目》:“糯米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本经逢原》:“糯米,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本草求真》:“凡老人小儿病后均忌。”《得配本草》:“多食昏五脏,缓筋骨,发风气,生湿热,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者食之最能发病成疾,病人及小儿最宜忌之。”《饮食须知》:“多食发热,壅经络之气,令身软筋缓,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同酒食之,令醉难醒。”
【应用】将糯米酒、鸡肉、红枣各适量,加几片生姜共蒸,熟食对产后、病后体虚心慌者有补益作用。
四、谷芽
谷芽俗名稻芽,为稻谷初生之细芽,或以稻谷之成熟颖果,经发芽后低温干燥所得。
【成分】谷芽营养丰富,据现代科学测定,谷芽含有淀粉、淀粉分解酶、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成分。
【性味】性温,味甘,无毒。
【功效】健脾开胃,和中消食。
【作用】在中药方剂中,中医常用“谷芽”。在我国,历代医学家对谷芽较有研究。《本草纲目》说谷芽“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本草便读》说:“谷芽味甘性温,其功虽主消导,而消导之中,却能启脾开胃,进食和中,非若麦芽之专于克消。”可见谷芽的主要用途为健脾,开胃,下气,消食。临诊常用于治疗衰弱患者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谷芽的消食和胃之功,其作用较大麦芽、山楂等为缓和,故能促进消化而不伤胃气。因谷芽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还可用于治疗脚气病。
【宜食】适宜宿食不化、消化不良、伤食胀满、不思纳谷之人;宜煎水当茶饮,或用谷芽蒸馏取露,为谷芽露,用以代茶。
《本草纲目》:“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中国·医学大辞典》:“消食,健脾,开胃,和中,生津液,益元气。治病后脾土不健者:谷芽蒸露,用以代茶。”
【忌食】谷芽健脾气,增食欲,诸无所忌。《本经逢原》:“谷芽,启脾进食,宽中消谷,而能补中,不似麦芽之克削也。”
【作用】: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山楂20克,一起研细粉,温开水送服,每次2克,每日3次。或掺面粉做食饼,2~3日服完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炒谷芽、炒麦芽各6克,水煎服对小儿不思饮食,腹胀有治疗作用。
五、玉米
玉米,学名玉蜀黍,别名包米、包粟、包谷、棒子、金黍、玉茭等。古时,人们又称它为御麦、六谷、西番麦等。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和秘鲁,16世纪初传入我国。
【成分】据现代科学测定,每100克玉米中含蛋白质8.5克,脂肪4.3克,碳水化合物72.2克,钙22毫克,磷210毫克,铁1.6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等。玉米胚中脂肪量约占52%,在粮食作物中,其含量仅次于大豆。玉米由三类基本物质组成,除脂肪外,麸质占40%,玉米特有的胶蛋白占30%。专家们指出,玉米缺少某些重要的氨基酸,例如色氨酸、赖氨酸等,而豆类、大米、白面中含量较高,可以弥补玉米的这种不足。因此,科学的吃法是,玉米与豆类、大米、面粉等混合吃,以提高其营养价值。
【性味】性平,味甘淡。
【功效】益肺宁心,健脾开胃,防癌,降胆固醇,健脑。
【作用】玉米在世界上被称为“黄金食品”,这是因为玉米在五谷杂粮中的营养价值也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玉米还有独特的保健作用。它除了具有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结石和脑功能衰退等作用外,特别是在抗癌上作用更为突出,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黄玉米可以补充人体维生素A的不足,对视力十分有益。黄玉米中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烟酸和铁质等营养成分,高于大米4倍。玉米所含的脂肪为精米、精面的4~5倍,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50%为亚油酸,还含有谷固醇、卵磷脂等,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并具有可延缓细胞衰老和脑功能退化等作用。玉米的保健作用在国内外均受到赞赏,特别是其抗癌、抗衰老之功效。
玉米多以须入药,玉米须在中国民间百草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医认为,其性味甘平,微温,具有利尿、止血、利胆、降压等作用,主治肾炎水肿、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炎、急性肝炎等病症。临床上用玉米须治疗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疗效明显,而且稳定。玉米须也是有效的利胆剂,它有减少胆红质含量,缓冲胆汁的沉渣,降低其浓度、比重等作用,亦可用于治疗膀胱的尿路结石。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科研工作者经过动物试验证实,玉米经生石灰处理后磨成粉,制成饼或其他食品,可代替乳制品来补充人的钙质。另据日本杂志报道,玉米含有一种具有醒酒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名叫“玉米缩氨酸”,它可延缓人体对酒精的吸收。近年来,美国的科学家还发现进食玉米能刺激脑细胞,增强人的脑力、记忆力。但值得指出的是,成熟的玉米所含的淀粉较多,蛋白质较少,营养价值不如六七成熟的嫩玉米,因此,有专家把嫩玉米称为“玉米黄金”、“玉米胎盘”。另外,吃嫩玉米棒时,可把玉米粒的胚尖全部吃进,因为胚尖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俗称“不老素”,不饱和脂肪酸又称“美容酸”,这两种物质有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产生。
【宜食】适宜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肥胖症,脂肪肝者食用;适宜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之人食用;适宜慢性肾炎水肿者食用;适宜癌症患者及中老年人食用;适宜习惯性便秘之人食用;适宜记忆力减退之人食用;适宜维生素A缺乏症者食用。
《医林纂要》:“益肺宁心。”《本草推陈》:“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忌食】诸病无忌。玉米受潮霉坏变质产生黄曲霉素,有致癌作用,应当禁忌食用。患有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者属阴虚火旺之人,忌食爆玉米花,食之易助火伤阴。
【应用】玉米须30克,芦根40克,马蹄金20克,茵陈15克,水煎浓汤服,每日1剂,对胆石症有疗效;肚子有饿感时,适量吃爆玉米花。1日数次可以减肥;干燥玉米须50克,水6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早晚分服药汁,15天为1疗程,可以治疗慢性肾炎;玉米须、香蕉皮各30克,西瓜翠衣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有疗效;玉米须、玉米心各60克,水煎去渣代茶饮之治疗泌尿道感染;玉米须30克,香蕉皮50克,西瓜皮52克,加水1000毫升,水煎后冷饮,每日3次,每次2食匙治疗高血压。
六、黑玉米
民谚曰:“逢黑必补”。如今国际上又流行黑玉米。近年来,人们发现,黑色动植物产品,其营养价值均比其他色泽的产品高得多,以至食品专家和营养专家预测断言:“21世纪将是黑色食品的世纪。”当今世界,无论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长寿之国”的日本,都在致力于黑色食品的研究和开发。
【成分】据检测,黑玉米蛋白质含量比黄玉米高1.2倍,脂肪含量高1.3倍,铜、锰、锌含量高2~8倍,钙、钾含量是黄玉米的3倍,营养性抗癌剂“硒”含量比黄玉米高8.5倍,而17种氨基酸中竟有13种高于黄玉米。尤其是其珍贵的黑色素,可有效地改善肾、肝、心、脾、胃“五脏”功能,使之良性循环;有效地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脂质堆积,平衡人体肥瘦,使人保持最佳体形;有效地防止可见光和紫外线的辐射,防止不良色素的沉积,护肤美容,使人青春常在,容光焕发;可有效地抑制亚硝酸致癌物的形成,在人体生命科学和人类“饮食防癌”中独树一帜。
【性味】性平,味甘淡。
【功效】具有止血、利尿、降脂、平肝、降压等多种药用功效。
【作用】黑玉米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集果、蔬、粮、药、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科技文献出版社新近推向市场的《黑玉米种植及其美食制作》一书介绍,黑玉米谷氨酸含量比黄玉米高1.5倍,维生素C含量大大高于其他作物,被称为“水果玉米”;其鲜穗上席,鲜粒炒菜打汤,宾馆饭店相当叫座,又被誉为“蔬菜玉米”;其子粒可加工成黑玉米粥、黑玉米片、黑玉米面条、面包、黑玉米啤酒、饮料等20多种精美食品,又被称为“多功能玉米”。其鲜穗、保健粉营养丰富,可为病人疗疾,故又被称为“药用玉米”。黑玉米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其副产品综合利用也蕴藏着不尽的财富和商机。如黑玉米须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元素,具有止血、利尿、降脂、平肝、降压等多种药用功能,被药物专家誉为止血降脂的“名贵药”;黑玉米心,可酿制质地上乘的优质酒,产品市场极好,被誉为酿制琼浆玉液的好原料。
【宜食】适宜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慢性肾炎水肿者食用;适宜肥胖症,脂肪肝者食用;适宜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之人食用;适宜癌症患者及中老年人食用;适宜维生素A缺乏症者食用。慢性肾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适宜食用黑玉米。
【忌食】诸病无忌。玉米受潮霉坏变质产生黄曲霉素,有致癌作用,应当禁忌食用。患有干燥综合征、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者属阴虚火旺之人,忌食爆玉米花,食之易助火伤阴。
【应用】黑玉米、白糖各适量。将黑玉米碾成细粉,加水煮成羹,加白糖。每日2次,每次30~60克对黄疸、水肿、小便不利等有治疗作用;黑玉米适量,将黑玉米磨碎,做成面饼,烙熟或蒸熟。每日1次,每次60~90克,连食2~3个月对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脾胃虚弱等有一定的疗效;黑玉米须、冰糖各60克,将黑玉米须、冰糖水煎顿服治咯血;黑玉米须、橘皮各适量,将黑玉米须、橘皮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咳嗽。
七、黑米
我国种植黑米有悠久的历史,且品种繁多。在我国七大珍米中,黑米就占有4种,即陕西黑米、云南紫米、江苏常熟血糯米、东兰墨米。
【成分】经检测表明,黑米含有约80%的淀粉、8%蛋白质和12%的水分。产于陕西渭水河畔的黑米的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粳米的高6.8%,还含有15种氨基酸及锰、锌、钙等和多种维生素。产于云南墨江一带的紫米的赖氨酸含量比一般粳米的高40%。产于常熟的血糯米,含有生物比咯素和13.6%粗蛋白。产于广西东兰县一带的墨米,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等。
【性味】黑米味甘,性温。
【功效】黑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胃,止泻痢、多尿、自汗,发痘疹功效。
【作用】黑米是理想的滋补佳品。陕西黑米有滋阴补肾、健胃暖肝、养血明目、开胃和中、活血健脾的功效。云南紫米米质细腻,紫色素易溶于水,熬成的粥晶莹透亮,是理想的滋补佳品。常熟血糯米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营养价值极高。东兰墨米又称墨糯米,粒紫墨饱满,有人专用此来酿酒,酿出的酒有行气、健胃、补血、提神、强身等功效。
【适宜】心悸、盗汗、神经衰弱、脾胃虚寒、慢性胃火、老年人小便者频数皆适宜食用。宜煮稀薄粥服食,不仅营养滋补,且极易消化吸收,养胃气。
【忌食】凡湿热痰火偏盛者忌食。
【作用】黑米、蜂蜜、糖玫瑰、核桃仁、芝麻各适量,将黑米磨成细粉煮粥,待熟时加蜂蜜、糖玫瑰、核桃仁,每日早晨服对心悸、盗汗、神经衰弱者有治疗作用;将黑米、淮山药炒熟,研末,每日早晨取半碗,加白糖、胡椒粉少许,开水调服对脾胃虚寒者有益;黑米100克。将黑米用水浸泡,用麻纸5~6层包好,烧成炭,研细末。每日早、晚分2次,饭前用生姜水冲服,可治慢性胃火;黑米粉适量。将黑米粉摊饼烙熟,临睡前适量服食可治老年人小便频数。
八、米皮糠
米皮糠,又名谷白皮、皮糠等,是禾本科植物稻的种皮,一种较为粗糙的食品。
【成分】米皮糠营养价值较高,其主要成分为:谷维醇、多种甘油酯、多糖及糖甙等。
【性味】米皮糠味甘辛、性平、无毒。
【功效】通肠,开胃,下气,消积。
【作用】米皮糠主治噎嗝、脚气等病症。早在清代《验方新编》中就有一治疗“蛟龙症”之方,该方为“糯米糠时时服之”,服上数千克,试用于腹腔肿瘤,确有效果;又如《梅氏验方新编》载有一“细糠丸”,对于治疗食道癌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从稻梗、壳或糠麸中提出的一种抗癌物质,对于移植小鼠的艾氏腹水癌及肉瘤一样有效。国外有人从杵头糠中提取了一种抗肿瘤物质(23.6克/千克),并认为该物质可能就是多糖类化合物,能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临床实验证明,用杵头糠、人参、炒石莲肉各3克,水煎服,每日3次,用于治疗食道癌,收效良好。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服用一定量的米糠(3~16克/日),能增加人体肠内的废物排泄速度,起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当今,台湾省医学界也倡导每日摄入一汤匙的米糠,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宜食】适宜膈气、脚肿、痿霆、行迟、食道肿瘤,以及妊娠妇女脚气浮肿者食用。《本经逢原》:“春杵头糠,能治噎嗝,消磨胃之陈积也。然惟暴噎为宜。”
【忌食】米皮糠含多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B,性味平和,诸无所忌。
【应用】米皮糠250克,水煎去渣,加红糖服食,每日2次。若加黄豆100克同煮治脚气病效果更佳;糯米皮糠、小麦芽等量,磨粉做成团子,蒸熟食之,每日3~5个,可治疗妇女妊娠浮肿、脾虚腹泻;米皮糠5千克,加水10千克,泡浸24小时,再用布袋过滤去渣澄清,将清水锅熬成膏,摊布上贴患处可治骨髓炎。米皮糠可用于噎嗝症的治疗,包括食道癌、贲门癌、胃癌等,著名古方“启膈散”中的第一味要药就是杵头糠。
九、高粱
1972年在河南郑州大河村原始社会遗址发现的用陶罐盛装的大量炭化高粱籽粒,据测定当是距今5000年前后收藏的谷物。1957年在江苏新沂县三里墩西汉遗址又发现了炭化的高粱秸秆和叶片,这表明我国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经种植高粱,在距今2000年前高粱已经遍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
【成分】每100克高粱,含有蛋白质8.4克,脂肪2.7克,碳水化合物75.6克,钙7毫克,磷188毫克,铁4.1毫克,维生素B1 10.26毫克,维生素B2 0.09毫克,尼克酸1.5毫克。
【性味】性温,味甘涩、温,无毒。
【功效】具有补气,健脾,养胃,止泻功效。
【作用】高粱也可入药,其药用价值较高。可用来治疗食积、消化不良、湿热、下痢、小便不利等病症。
【宜食】适宜便不利等病症。小儿消化不良时服食;适宜于脾胃气虚、大便溏薄之人食用。
【忌食】患有糖尿病者忌食,便秘者不宜多食。
唐代著名食医孟诜认为:“小儿多食,令久不能行;合葵菜(又名冬苋菜)成痼疾。”
【应用】高粱30克,白矾6克。将高粱炒熟,与白矾混合,共研细粉,每次开水送服9克,每日3次用来治疗腹泻;红高粱根60克,篇蓄30克,灯心草6克,水煎服用于治疗小便不通,水肿气喘;高粱根120克,清水洗净,水煎服可治四肢无力;高粱米第二遍糠,入锅中炒至褐黄色具有香味为止,除掉上面多余的壳,即可服用,可治小儿消化不良。
十、稷米
稷米又称黍子,是一种高矮和生长期与谷子相近的一年生禾生植物的子粒。20世纪50年代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成分】每100克稷子(带皮)约含水分8.4克,蛋白质9.5克,脂肪0.6克,膳食纤维16.3克,碳水化合物58.9克,维生素B1 0.45克,维生素B2 0.18克,维生素E 3.5毫克,钾148毫克、钠9.6毫克、钙99毫克、镁146毫克,铁5毫克。
【性味】性温,味甘涩。
【功效】具有补气,健脾、养胃之功效。
【作用】可用来治疗食积、消化不良、湿热、下痢、小便不利等病症。前人认为,不黏的稷米除有补虚益气功效外;又有凉血解暑作用。
【适宜】适合一切人食用;适宜便不利等病症;小儿消化不良时服食;适宜于脾胃气虚、大便溏薄之人食用。
唐代药王孙思邈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稷米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忌食】而稷米则不可与瓠子及中药附子同食。
《日华子本草》:“多食发冷气。不可与川附子同食。”
【应用】稷米可煮熟、做糕、做米饭和酿酒,食之治四肢无力、脾胃气虚、大便溏薄等。
十一、小麦
小麦为禾本科杆物小麦的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成分】据现代科学研究分析,每100克小麦粉含蛋白质9~12克、碳水化合物73克、钙43毫克、磷330毫克、铁5.9毫克、另外还含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和淀粉及矿物质等成分。
【性味】性凉,味甘。入心、脾、肾经。
【功效】养心神,益肾、止渴、敛虚汗。
【作用】中医认为,小麦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可治疗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磨面后,麦皮能和缓神经,除热、去烦,润脏腑,安神经,治虚汗、盗汗。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介绍,每日吞服麦麸15克,可以有效地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小麦芽中提取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可使淋巴瘤细胞直接凝集,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可直接凝集,提示有直接杀伤癌细胞的作用。
【适宜】适宜心血不足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多呵欠、喜悲伤欲哭者食用。患有脚气病、末梢神经炎者宜食小麦;体虚自汗多汗者宜食;也适于妇人回乳时食用。
【忌食】患有糖尿病者,适当忌食。
【应用】小麦与大枣、甘草同食对妇人脏燥者有益;小麦宜与大枣、黄芪对自汗盗汗者有治疗作用。
十二、大麦
大麦在我国栽培的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栽培大麦最早的国家之一,青藏高原是大麦的发祥地。现在,我国长江以北各省亦有生产。
【成分】大麦营养成分较为丰富。据科学分析,大麦含有蛋白质、油脂类及糖类等成分,其胚芽中,维生素B1 的含量较小麦更多。100克大麦中含10克蛋白质,2.2克脂肪,78.2克碳水化合物,12毫克钙,173毫克磷,4毫克铁,0.1毫克核黄素,4.4毫克尼克酸。近年来用大麦加工的大麦素干粉的热值与麦片相当。其中可消化的蛋白质占总蛋白量的91%,脂肪含量为3%,叶绿素为1.5%,矿物质有钠、钾、钙、镁、铁、铜、磷、锰、硒、锗等,维生素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泛酸及胆碱、胡萝卜素等。此外,活性酶类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由于它生长在山野里,加上抗病虫能力强,故无农药及工业污染之害,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性味】大麦味甘咸,性微寒。
【功效】具有解热消渴,益气调中,凉血化积,壮力养血之功效。
【作用】大麦含纤维较多,对于纤维缺乏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痔疮、结肠癌患者,常食大麦,对身体有调养作用。
《本草拾遗》说大麦能“调止中泄,令人肥健”;《调燮类编》中认为“大麦性平凉,助胃气,为面胜小麦,而无燥热。今人喜小麦,而讳言大麦,岂知卫生哉”。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所做的试验表明,吃大麦能使人体内胆固醇含量降低12%左右。大麦中能降低胆固醇的β—葡聚糖含量比燕麦更高,亦更为均匀。研究人员用21位胆固醇含量高的人做试验,一部分人连续4周吃大麦食品,另一部分人吃同样数量的燕麦食品,结果是吃大麦食品的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6%,与心脏病密切有关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了7%。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有用大麦治病的丰富经验。有胃炎及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在病变活动期,多吃些大麦面食,对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将大麦面(干)蒸熟,做面汤,日服2次,可消除食饱肚胀;将大麦炒黑,研末,用香油调敷患处,治烫火灼伤,每日涂伤处数次;用大麦苗煮汁洗面、手、脚,可预防和治疗面、手、脚皲裂,是护肤佳品。
【宜食】适宜胃气虚弱、消化不良者食用;凡肝病、食欲不振、伤食后胃满腹胀者及妇女回乳时乳房胀痛者宜食大麦芽。
《调燮类编》:大麦性平凉,助胃气;为面胜小麦,而无燥热。《本草经疏》:“大麦;功用与小麦相似,而其性更平凉滑腻,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岁全食之,而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本草纲目》:“大麦芽消化一切米面果食积。”《滇南本草》:“大麦芽;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忌食】妇女在怀孕期间和哺乳期内忌食大麦芽,因大麦芽可回乳或减少乳汁分泌。
《食性本草》:“大麦芽久食消肾,不可多食。”《本草正》:“麦芽,女子有胎妊者不宜多服。亦善催生落胎。”《本草经疏》:“麦芽,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麦芽。”
【应用】大麦芽炒黄研细,炒苍术研成粉末,两者等份,加砂糖水调服,每日3~9克,每日2~3次可治疗小儿疳积、慢性肠胃病、腹胀、下痢、不思饮食;大麦芽60~120克,山慈姑3克,共研为细末,用茶调敷患处对米食积滞、妇女断乳时或乳汁郁积的乳房胀痛有治疗作用;大麦芽、茵陈各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对肝炎治疗有益;炒大麦芽120克,水煎,红糖为引,分2~3次服可回乳(断奶)。
十三、荞麦
荞麦,又名玉麦、三角麦、乌麦,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我国各地均有种植,但以华北、东北地区为多。
【成分】据现代科学分析,荞麦含有蛋白质11.9%,远高于大米、玉米;脂肪2.4%,超过小麦、大米和薯类;纤维素10.35%;淀粉70%~85%;糖类63.8%;特别是蛋白质含量与豆科植物的近似,其子粒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尼克酸、叶酸、芸香酸及微量元素铜。经检测,又发现荞麦中铬、矾等元素明显高于非荞麦食物。另外,其中赖氨酸和精氨酸等含量都比大米、白面高,这是人体(尤其是儿童)两种不可缺少的必需氨基酸。荞麦中的脂肪含量为2%~3%,含有9种脂肪酸,其中主要对人体有益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很高,这两种脂肪酸在人体内起着降低血脂的作用,也是一种重要激素——前列腺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众不同的是,荞麦含有“芦丁”,该成分可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
【性味】性凉,味甘。
【功效】具有健胃,消积,止汗、下气利肠、清热解毒的功效。
【作用】据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荞麦为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的粮食作物,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项最新调查表明:主食荞麦地区的人群,其血糖水平和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不食用荞麦地区的人群;与此相关的动物试验结果也印证了上述结论。这一研究成果提示,荞麦作为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的粮食作物,应该更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本草纲目》说:“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候,气盛有湿热者宜之。”此外,荞麦面还可外用,用来治疗“丹毒”、“疮肿”等;荞麦叶捣烂外敷,也可用于外伤及紫癜、眼底出血的止血;荞麦秧、叶含有较多量的芦丁,可做食品或煮水常服,以预防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荞麦面粉对于高血脂病有较好的降低血胆固醇的疗效,并对脂肪肝有明显促进恢复作用。
【宜食】适宜饮食不香、食欲不振、肠胃积滞、慢性泄泻之人食用;适宜出黄汗之人和夏季痧症者食用。
唐·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本草纲目》:“气盛有湿热者宜之。”《本草求真》:“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疡,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随息居饮食谱》:“莜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忌食】凡体虚气弱之人,不宜多食。根据前人经验,荞麦忌与野鸡肉一同食用。癌症病人慎食。
《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本草纲目》:“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医林纂要》:“荞麦,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据近代研究,荞麦含有多量蛋白质及其他致敏物质,故可以引起或加重过敏者的过敏反应,故体质敏感之人食之宜慎。荞麦内含红色荧光色素,食后可致对光敏感症,出现耳、鼻、咽喉、支气管、眼部黏膜发炎及肠道、尿路的刺激症状。
【应用】荞麦根1把,水煎加红糖适量服用治小儿牙疼;荞麦子500克,磨粉后筛去壳,加红糖烙饼或煮食治出黄汗;荞麦面500克,加适量红糖烙饼食之,连食1周治出虚汗;荞麦面250克,元醋适量,用元醋和面成饼,放入铁锅内烙熟,包在毛巾内,趁热包扎患处,治疗头痛。
十四、燕麦
燕麦又称野麦子、雀麦子、乌麦,为禾本科植物。在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四川、甘肃、宁夏等地高寒地区为主要产区。
【成分】燕麦营养价值不低于小麦、大麦。据现代科学研究分析,燕麦每100克含蛋白质15.6克,脂肪3.2克,碳水化合物66.7克,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含量也较高。
根据专家们的测定,尤其是一些氨基酸的含量(如赖氨酸),相当于大米、白面的2倍以上。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在裸燕麦中含有对人体极其有益的亚油酸,每50克裸燕麦中,含亚油酸相当于10粒“脉通”药物的含量。
【性味】性温,味甘。
【功效】补虚,止汗。
【作用】燕麦在我国自古入药,其药用价值较高。我国中医学认为,燕麦性味甘,温,具有补益脾胃、滑肠催产、止虚汗、止血等功效,适合用于病后体弱、便秘及难产等病症。
在世界各国药物学研究领域里,燕麦亦颇受重视,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例如:美国医学家进行的研究证实,每天吃60克燕麦,可使人体胆固醇平均降低30%;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说,每天早晨吃一碗燕麦粥,可使心脏病死亡率降低60%。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燕麦含有油脂较多,约为9%,且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大。同时,燕麦含有多种酶类。例如,类脂酶、磷酸酶、糖苷酶、脂肪氧化酶等。一般谷物只有在发芽时才呈现酶的活力,而燕麦所含的多种成分能起到良好的综合作用,因此,不但能抑制老年斑的形成,而且具有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优良的保健食品。
【宜食】适宜产妇、婴幼儿、老年人食用;适宜体虚自汗、多汗、易汗、盗汗者食用;适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者食用;适宜慢性病人、脂肪肝、糖尿病、浮肿、习惯性便秘者食用。
【忌食】燕麦补虚,诸无所忌。
【应用】燕麦60克,水煎服之。燕麦6克,瘦猪肉100克,共炖食,治虚汗、盗汗;每日食燕麦粥治便秘;每日食用燕麦片粥对高血压、冠心病有治疗作用;燕麦片90克,羊肉100克,共炖食。每日1次,连食一段时间可治疗肺结核;百合25克,燕麦片100克,先将百合加水500毫升煮熟,撒入麦片搅匀,煮沸3~5分钟即可食用,可加白糖调味,具有润肺止咳、补虚敛汗的功效,适合用于治疗肺结核等病症;红枣50克,燕麦片100克。将红枣剥去核,加水约500毫升煮沸,撒入燕麦片搅匀,再煮沸3~5分钟即成,具有补虚损、敛虚汗的功效,常食能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硬化症;南瓜200克,燕麦片100克,将南瓜切成丁,加水煮至半熟,撒入燕麦片搅匀,煮沸3~5分钟即成,具有补脾胃、益气力的功效,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对于控制血糖有益;燕麦60克,鲜鸡血3克,加少许白酒,共炖服可治疗妇女血崩。
十五、莜麦
莜麦或油麦青又称稞,为禾本科植物莜麦的种子。主要产于我国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
【成分】莜麦面营养丰富,每100克含蛋白质12.2克,脂肪7.2克,碳水化合物67.8克,钙27毫克,磷35毫克,铁13.6毫克,锌2.21毫克,硫胺素0.39毫克,核黄素0.04毫克,尼克酸3.9毫克。莜麦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都超过面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也很丰富,比例适当,便于人体吸收;同时莜麦含纤维素很高。
【性味】性平,味咸。
【功效】补脾养胃,益气止泄,强筋力。
【作用】莜麦味甘,微咸,性平凉,有补气健脾、壮筋益力、除湿利水、止泄泻等功效。常食有助于强身健体。
【宜食】适宜脾胃气虚、倦怠无力、腹泻便溏之人食用。
《本草纲目拾遗》:“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泄。”
【忌食】青稞性平养胃,诸无所忌。
【应用】在西北、华北及内蒙古、西藏等地以之为粮食用。
十六、薏苡米
薏苡米,又叫薏苡、薏仁米、薏仁、米仁、水玉米、六谷米、药玉米、菩提珠等,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它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福建、河北、辽宁、广东、海南等地。
【成分】据科学分析,薏苡米的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含量为5.4%,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64.9%,薏苡米所含的淀粉更易溶于水和被消化吸收。薏苡米还含有糖分、维生素及矿物质,每100克含有维生素B1 0.41毫克,维生素B2 0.01毫克,钙72毫克,磷242毫克,铁0.1毫克,还含有薏仁酯、薏仁素等物质。
【性味】性凉,味甘淡。
【功效】健脾,补肺,化湿,抗癌。
【作用】薏苡米煮熟后,其味道与普通大米相似,容易消化吸收,具有滋补作用。夏秋季节,将薏苡米和冬瓜一起煮汤,清暑利湿。由于薏苡米营养丰富,对于久病体虚、病后恢复期、老人、产妇、儿童,都是比较好的药用食物,最宜常食。
薏苡米入药,其药用价值较高。我国中医药学认为,薏苡米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健脾补肺、利水除湿、清热排脓的作用。主要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以及水温停留的水肿、泄泻、尿少;并治咳嗽胸痛吐脓血的“肺痈”和咳吐浊痰涎沫的“肺痿”。
在药用方面,薏苡米是一种缓和的滋补剂,益脾而不滋腻。《神农本草经》中就谓其有“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久服轻身益气”之功,《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医籍记载,认为它具有强筋骨、健脾胃、消水肿、去风湿、清肺等功效。
在我国民间,也有将薏苡米用于癌症手术后,以防止转移,或可与放疗、化疗并用,既可补营养,又有防癌之功。《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薏苡米还可以用于胃癌、肝癌、肺癌、宫颈癌的治疗。因此可以说,薏苡米为广谱防癌抗癌的食疗要物。
【宜食】适宜各种癌症患者食用;适宜各种关节炎之人食用;适宜急慢性肾炎水肿、癌性腹水、面浮肢肿之人食用;适宜脚气病浮肿者食用,因为薏苡仁含维生素B1 的量比大米多得多;适宜各种疣赘及美容者食用,如青年性扁平疣、寻常性赘疣、传染性软疣、青年粉刺疙瘩以及其他皮肤营养不良粗糙者;适宜肺痿、肺痈者食用。
《本草衍义》:“此物力势和缓,须加倍用即见效。”《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致损耗真阴,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中国药植图鉴》:“治肺水肿,湿性肋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慢性溃疡。”
【忌食】薏苡仁性味平和,补虚抗癌,诸无所忌。但根据前人经验,妇女怀孕早期忌食。
《本草通玄》:“下利虚而下陷者,非其宜也。”《本草经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脾虚无湿者忌之,妊娠禁用。”《随息居饮食谱》:“脾弱便艰,不宜多食,性专下达,孕妇忌之。”《饮食须知》:“因寒筋急,不可食用,以其性善者下也。妊妇食之坠胎。”
【应用】薏米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可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薏米适量,洗净,煮粥食之治肺痈;薏米100克,粳米120克,山药96克,加水适量,共煮粥,早晚分食,可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薏米60克(或根180克),洗净,水煎服,每日2次可治疗黄疸;薏米50克,糙糯米100克,去核红枣8枚,加水适量,共煮成粥,加红糖适量食之对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有治疗作用;薏米50克,猪蹄2只,加水适量,文火炖食可治风湿痹痛、脚气肿痛;薏米、淮山、莲山、大枣各40克,百合、沙参、芡实、玉竹各20克,共煮汤,加糖,连汤带渣服食,是夏天及体虚火旺不受温补之人的清凉补品。名曰“八宝清凉”,具有健脾止泻,滋阴润肺,除烦安神作用,适合用于肺虚咳嗽,慢性腹泻,体虚多汗,夜间口干失眠,梦多,男子遗精梦遗,妇女白带淋漓等症;薏米50克,糙糯米100克,熟菱角肉150克(切片),二米浸泡洗净,加水1500毫升,共煮粥食之,每日1次,连续服用可治疗胃癌、食道癌、宫颈癌;薏米60克,白果仁12粒,二者加水煮透后,加入白糖调匀,食之可治糖尿病、脾虚泄泻。
十七、黑芝麻
黑芝麻,又名芝麻、胡麻、巨胜、脂麻、油麻、黑脂麻、乌麻子,为胡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芝麻的黑色种子,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成分】黑芝麻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占52%,用黑芝麻制成的黑芝麻香油其脂肪酸组成为:软脂酸7.2%~12.3%,硬脂酸2.6%~6.9%,花生四烯酸0.2%~0.4%,油酸36.9%~50.5%,亚油酸36.8%~49.1%。另外,每100克黑芝麻还含有钙564毫克、磷368毫克、铁50毫克。其铁含量之高,是许多食物无法相比的。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属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黑芝麻香油中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很高,因此,它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油。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补肝,益肾,润肠,通乳,养发,强身体,抗衰老。
【作用】黑芝麻多用于中药材和糕点制作。黑芝麻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种皮内的一层薄膜即为胚乳,它起到保护胚的作用,并能提供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养料。种皮入药对治疗须发早白、润肤养颜有辅助疗效。营养学家发现,运动员吃适量的黑芝麻可以增强运动神经机能。黑芝麻味甘、性平,具有滋补肝肾、养血润肠等功效。
中医认为,其对肝肾不足、肾阴虚等许多慢性病共存的症候群所表现的头晕、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眼花气虚、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效果。还有资料介绍,黑芝麻可降低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原的含量;芝麻油是一种促凝血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出血性素质有一定效果。
黑芝麻油除含有类固醇、生育酚等外,还含有作为脂溶性的特殊成分——木酚素类。芝麻木酚素已经明确的生理活性作用有: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及阻碍肝脏合成胆固醇作用,促进乙醇的代谢及加强解毒活性,机体内抗氧化性,免疫赋活化作用。这使黑芝麻香油成为理想的健康食品,其价格与各种新类型的植物抽相比并不高,是普通消费者都可以接受的。所以,不妨多吃些凉拌菜、水煮菜,加入些黑芝麻香油,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认为,芝麻能强身体,抗衰老,“以九蒸胡麻,同去皮茯苓,少人白蜜为面食,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宜食】适宜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眼花、视物不清、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发枯发落、头发早白之人食用;适宜身体虚弱、贫血、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老年哮喘、肺结核,以及荨麻疹,习惯性便秘食用;适宜妇女产后乳汁缺乏者食用;适宜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神经炎、末梢神经麻痹、痔疮以及出血性素质者食用。
《本草纲目》:“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抱朴子》:“耐风湿,补衰老。”
【忌食】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忌食;根据前人经验,男子阳痿、遗精者忌食。
《本草从新》:“胡麻服之令人肠滑,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本草求真》:“下元不固而见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
【应用】黑芝麻、粳米、白糖各适量,将黑芝麻、粳米共煮粥,加白糖食用,补五脏,壮筋骨,益气力,强身益寿;黑芝麻、绿豆、红豆、麦片各适量。将绿豆、红豆、黑芝麻、麦片加水煮粥。具有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健脾补血,平肝气,止烦渴的功效,治气血虚弱之症;粳米100克,核桃仁25克,干百合10克,黑芝麻20克,冰糖少许,将前4味洗净,同入沙锅,加适量水及冰糖,文火煮透即可,每日1剂,具有补虚滋阴、健脑益智的作用,治神经衰弱、心悸;淮山药15克,黑芝麻、冰糖各120克,玫瑰糖6克,鲜牛奶200毫升,粳米60克。将粳米洗净,用水浸泡1小时,捞出沥干;淮山药切成小颗粒;黑芝麻炒香。将上3味药放入盆内,加水和鲜牛奶拌匀,磨碎后滤出细茸待用。锅中加入水、冰糖,溶化过滤,烧开后将粳米、山药、黑芝麻3味的浆汁慢慢倒入锅内,加入玫瑰糖,不断搅拌成糊,熟后起锅即成。每日早、晚餐食用。具有滋阴补肾、益脾润肠的功效,对肝肾不足、病后体弱、大便燥结、须发早白有治疗作用;黑芝麻、核桃仁、桑葚各等量,蜂蜜适量,将黑芝麻、核桃仁(捣烂)、桑葚(研末)混合后用蜂蜜调匀,每次2~3匙,每日3次,空腹服用,对肝肾虚所致的头晕、眼花、便秘有治疗作用;黑芝麻油(香油)10毫升,将黑芝麻油内服。成人每次8~10毫升,儿童减半,饭前服,每日3次,连服10~20日,能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黑芝麻250克,生姜、蜂蜜、冰糖各120克,将生姜捣汁去渣,蜂蜜蒸熟,冰糖捣碎,共与蜂蜜混合调匀,将黑芝麻炒后放冷,拌生姜汁再炒,再放冷,拌蜂蜜、冰糖,用瓷瓶收贮。每日早、晚服1茶匙;可治老年哮喘;黑芝麻、猪肝(烤干研粉)各2份,白糖1份,将上药共同拌食,每次2克,每日3次可治疗肝炎。
十八、大豆
大豆,是黄豆、青豆、白豆和黑豆的总称,但主要是指黄豆。这种开白花或紫花、豆荚有毛、根部有瘤的草本植物的子实,既可食用,又可榨油,被称为“营养之花”、“豆中之王”和“田中之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成分】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是小麦的3.6倍、玉米的4.2倍、稻米的5倍、番薯的10倍,比牛肉、鸡肉、牛奶高2倍以上,比猪肉高1倍,且品质较好,富含人体需要的8种必需氨基酸,接近全价蛋白。大豆的脂肪含量也很丰富,高达15%~20%,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此外,大豆中还含有特殊的成分——皂甙,具有抗炎症、抗溃疡及降血脂的作用。每100克的黄豆中含碳水化合物25.3克,热量1725千焦,粗纤维4.8克,钙367毫克,磷571毫克,铁11毫克,维生素A原0.4毫克,维生素B1 0.79毫克,维生素B2 0.25毫克,烟酸2.1毫克,维生素C为零。
【性味】性平,味甘,无毒。
【功效】具有健脾,补血,宽中益气,利大肠,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
【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大豆可以预防动脉硬化,抑制人体发胖,防止缺铁性疾病,补充儿童和中老年人的钙质,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积存,增强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降低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病率。黄豆中的铁、镁、钼、锰、铜、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很高,尤其是铁,这对缺铁性贫血之人有益。这些元素能促进酶的催化、激素分泌和新陈代谢。对于癌症患者,黄豆有着综合性的抗癌效果。
据现代研究报道,黄豆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在国外,意大利的医务人员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些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食用主要为动物性蛋白的标准低的脂肪饮食,而让另一些人食用主要以黄豆为来源的植物性蛋白饮食,3周后互换食谱,这期间,食用黄豆饮食的人降低了大约20%的血清胆固醇浓度。但停止黄豆饮食后,胆固醇又上升。实验证明,食用黄豆蛋白质对胆固醇有特殊作用。
【适宜】适宜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时期食用;适宜糖尿病人食用;适宜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脂者食用;适宜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之人食用;适宜癌症患者食用。黄豆适合煮熟后食用,炒食则壅气。
《本草求真》:“黄大豆,用补则须以炒熟,然必少食则宜,若使多服不节,则必见有生痰壅气动嗽之弊矣。”
【忌食】黄豆较难消化,故每次不宜食之过多。胃脘胀痛及腹胀之人忌食。
《本草纲目》:“多食壅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应用】醋煎白豆腐食之治休息痢;《千斤要方》:“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大豆黄二升、大麻子三升,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
十九、豇豆
【性征】豇豆,俗称豆角、饭豆、带豆、角豆、腰豆、筷豆、羹豆、姜豆等,为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豇豆分为普通豇豆、长豇豆和饭豇豆3种。普通豇豆豆荚较硬;长豇豆肉质肥厚脆嫩;饭豇豆皮薄,纤维多,粗硬。普通豇豆和长豇豆一般作为蔬菜食用,饭豇豆只能作粮食食用。豇豆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成分】豇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每100克嫩豇豆中含蛋白质2.4克,脂肪0.2克,糖类4.7克,钙53毫克,磷63毫克,铁1毫克,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0.39毫克,维生素C 19毫克,热量125.6千焦。
【性味】性平,味甘咸。
【功效】调中益气,健脾益肾。
【作用】用豇豆粒作粮食,可用于煮粥,蒸豆饭,制成豆沙后可泡馍或做豆沙糕,磨粉后可制成粉丝。尤其与粳米共煮粥最相宜。用于治疗健脾补肾,治脾胃虚弱,泻痢,吐逆,消渴、遗精、白带、白浊、小便频数。
【宜食】适宜脾胃气虚及肾虚之人食用;适宜腹泻,小便频数者食用;适宜男子遗精、女子带下病者食用。
《孙真人食忌》:“白豆,肾之谷,肾病宜食。”《日华子本草》:“白豆暖肠胃。”《四川中药志》:“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
【忌食】白豆性平益气,气滞腹胀者忌食。
《本草求真》:“白豆,必假以炒熟,则服始见有益,若使仅以生投,保无呕吐泄泻伤中之候乎?”《得配本草》:“气滞便结者禁用。”
【应用】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可治食积腹胀,嗳气;豇豆、藤藤菜,炖鸡肉服,治白带;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捣绒外敷,治蛇咬伤。
二十、豌豆
豌豆又名雪豆、寒豆、淮豆、蜜豆、毕豆、麦豆、金豆、青小豆和荷兰豆等,属豆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已有5000年的历史。
豌豆叶目前已成为城市菜市场上的一个常规品种,大城市一年四季均有上市,主要供炒食和做汤用。
【成分】每100克豌豆粒或豌豆粉中含蛋白质21.4~22.3克,含脂肪1.5~1.6克,含碳水化合物55.5~57.2克,含热量1348.1~1373.3千焦,含粗纤维4.9~8.4克,含钙71~105毫克,含磷217~270毫克,含铁5.3~11.1毫克,含维生素B1 0.1~1.04毫克,含维生素B2 0.13~0.22毫克,含烟酸1.3~3.2毫克,另有多种矿物质如镁、钠、钾、氯等。豌豆的特点是含磷和维生素B1 较高。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和中,下气,利水,通乳。
【作用】用于治疗霍乱转筋,脚气,痈肿。豌豆的嫩头名豌豆头,又名豆苗,属蔬菜食品,含有丰富的钙质和维生素,适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人食用。《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载:“豌豆苗作蔬极美,固始有患疥者,每摘食之,以为能去湿解毒,试之良验。其豆嫩时作蔬,老则炒食。”
【宜食】适宜消渴(糖尿病)之人食用;适宜腹胀、下肢浮肿、脚气之人食用;适宜妇人产后乳汁不下者食用。
《日用本草》:“豌豆,煮食下乳汁。”《随息居饮食谱》:“豌豆甘平,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气,通乳消胀。”
【忌食】豌豆性平,诸无所忌。
《日用本草》:“豌豆多食发病。”
【应用】《圣惠方》:“豌豆三合,香菜三两,以水三大碗,前至一盏半,去滓,分为三服,温服之”,可治霍乱、吐利转筋、心膈烦闷。《圣惠总录》:“豌豆两升,用水五斗葱白十茎擗碎,椒三分,煮取汤二斗,倾入瓷瓮,以脚各安在一瓮中浸。”可治脚气。
二十一、扁豆
扁豆,又称白扁豆、茶豆、南豆、藤豆、小刀豆、鹊豆和蛾眉豆等,是一种茎蔓生,开白花或紫花,荚果扁平、微弯并呈长椭圆形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成分】扁豆含有蛋白质、酪氨酸酶、氨基酸、氰甙、脂肪油、磷脂、豆固醇、葡萄糖、半乳糖、生物碱、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C、钾、磷、铁以及微量元素锌等成分。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消暑。
【作用】用于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泻,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扁豆中含有血球凝集素,这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可增加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合成,抑制免疫反应和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移动,故能激活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产生淋巴毒素,对肌体细胞有非特异性的伤害作用,故有显著的消退肿瘤的作用。肿瘤患者宜常吃扁豆,有一定的辅助食疗功效。
【宜食】适宜脾虚便溏、饮食减少、慢性久泄,以及妇女脾虚带下、小儿疳积(单纯性消化不良)者食用;适宜夏季感冒挟湿、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症见暑热头痛头昏、恶心、烦躁、口渴欲饮、心腹疼痛、饮食不香之人服食;适宜癌症病人服食,白扁豆有一定的抗癌功效。
《药品化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
【忌食】白扁豆切忌生食,亦忌半生半熟吃,因为白扁豆中有一种凝血物质及溶血性皂素,如生食或炒不透吃,在食后3~4小时部分人可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腹胀之人忌吃扁豆。
南北朝·陶弘景:“患寒热病者不可食。”《食疗本草》:“患冷气人勿食。”《随息居饮食谱》:“患疟者忌之。”《本草求真》:“多食壅滞,不可不知。”
【应用】《局方》:“白扁豆一斤半,人参、白伏苓、白术、甘草、山药各二斤,莲子肉、桔梗、薏苡仁各一斤,上为细未,每服二钱,枣汤送下,”治脾胃虚弱;《千斤方》:“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治霍乱;《本草汇言》:“扁豆碱升,炒黄,磨成粉,每早中晚各食前,大人用三钱,小儿用一钱灯心汤调服,”治水肿。
二十二、蚕豆
蚕豆又称胡豆、佛豆、夏豆、倭豆、南豆、罗汉豆和马齿豆等,是一种茎方形、空心、开白花且有紫斑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豆科草本植物。
【成分】每100克去皮蚕豆中含蛋白质27.3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57.2克,热量1465.4千焦,粗纤维1.2克,钙51毫克,磷382毫克,铁5.1毫克,维生素B1 0.59毫克,维生素岛0.37毫克,烟酸2.6毫克。成分与赤豆、豌豆相似,蛋白质含量比一般谷物高2~3倍,属于不完全蛋白。除赖氨酸较高外,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都较低,但维生素B1 的含量较高,磷和钾含量也较高。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抗癌。
【作用】用于冶疗膈食、水肿。
《食物本草》:“快胃,和脏腑。”《湖南药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据现代研究,蚕豆亦含有植物凝集素,具有消肿退瘤,防癌抗癌作用。
【宜食】适宜脾胃气虚、胃呆少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之人食用。适宜慢性肾炎、肾病水肿之人食用;慢性肾炎出现水肿,缺乏蛋白质是病因之一,蚕豆含蛋白质较多,能补充身体所需的养分,故对肾病水肿之人有宜。适宜食道癌、胃癌、宫颈癌之人食用。
《本草从新》:“补中益气,涩精实肠。”
【忌食】蚕豆性味平和,健脾益气,诸无所忌。但胃弱之人一次不宜食之过多,以免胀气。
《本经逢原》:“性滞,中气虚者食之,令人腹胀。”《饮食须知》:“多食滞气成积,发胀作痛。”
【应用】蚕豆磨粉、红糖调食可治膈食;《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蚕豆一至八两,顿黄牛肉服,不可与菠菜同用,”治水胀,利水消肿;《湖南药物志》:“治水肿,蚕豆二两,冬瓜皮二两,水煎服。”
二十三、赤豆
赤豆,又名赤小豆、红豆、红饭豆、红打浆豆和米赤豆等,因皮层为红色而得名。由于它具有“律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的功能,包括有能消除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的特别功能,所以被明代李时珍称之为“心之谷”。
【成分】赤豆的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中含蛋白质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烟酸2.1毫克,维生素B1 0.6毫克,维生素B2 0.14毫克,尼克酸1.7毫克,膳食纤维6克,能量1239.7千焦。另含铜、菸酸、皂素等。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效】健脾止泻,利水消肿。
【作用】用于治疗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另据元代贾铭《饮食须知》中介绍,赤小豆的花叫“腐婢”,能解酒毒,食之令人多饮不醉。
【宜食】适宜各类型水肿之人,包括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如能配合乌鱼、鲤鱼或黄母鸡同食,消肿力更好;适宜产后缺奶和产后浮肿,可单用赤小豆煎汤喝或煮粥食;适宜肥胖症之人食用。
《食疗本草》:“和鲤鱼煮烂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食性本草》:“赤小豆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本草纲目》:“通乳汁,和鲤鱼、鲫鱼、黄雌鸡煮食。”《产书方》:“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
【忌食】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
陶弘景云:“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食性本草》:“久食瘦人。”《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随息居饮食谱》:“赤小豆,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应用】《梅师集验方》:“桑枝烧灰、淋汁,煮小豆空心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浮肿;《补缺肘后方》:“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令豆,水随小便下,”治卒大腹水病;《产后方》:“煮赤小豆取汁饮,”下乳汁。
二十四、绿豆
绿豆又叫青小豆,是一种叶子由3片小叶组成,开金黄色或绿黄色小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子实。
【成分】每100克绿豆中含蛋白质21.8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59克,粗纤维5.2克,钙155毫克,磷417毫克,铁6.3毫克,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0.18毫克,维生素B2 0.14毫克,烟酸2.4毫克,热量1297.9千焦。绿豆的蛋白质比大豆少,但比大米和小米多1~3倍,因此将绿豆与大米、小米配合食用,可使氨基酸互补。
【性味】性凉,味甘。
【功效】消暑止渴,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作用】用于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热烦渴,水肿,泻痢,丹毒、痈肿、解毒热。
【宜食】适宜暑热天气或中暑时烦躁闷乱、咽干口渴之时食用;适宜患有疮疖痈肿、丹毒等热毒所致的皮肤感染时食用;适宜高血压病、水肿、红眼病者食用;适宜食物中毒、药草中毒、金石中毒、农药中毒、煤气中毒、磷化锌中毒时应急食用。绿豆皮适宜眼病患者食用。
《本草纲目》:“绿豆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本草求真》:“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
【忌食】绿豆性属寒凉,故平素脾胃虚寒易泻之人忌食。根据前人经验,绿豆反榧子,忌鲤鱼。
《本草求真》:“与榧子相反,同食则杀人。”《本草经疏》:“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应用】《遵生八笺》:“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解暑;《圣济总录》:“绿豆二升,净淘,用水一斗,煮烂研细澄滤取汁,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治消渴;绿豆角蒸熟,随意食之,治赤痢常年不愈。
二十五、番薯
番薯又名为山芋、红薯、地瓜。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茎。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健脾胃,补中气,通便秘。
【宜食】适宜脾胃气虚、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习惯性便秘、大便干燥难解之人食用;适宜癌症患者食用;适宜慢性肝病和肾病之人食用;适宜患有夜盲症者食用;适宜妇人产后食用。番薯所含的大量胶原和黏液多糖类物质,可防止肝肾疾病。
《金薯传习录》:“治湿热黄疸:番薯煮食,其黄自退。”《本草求原》:“番薯,产妇最宜,和铡鱼,鳢鱼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中国药学大辞典》:“治湿热黄疸因湿成热,因热成黄者,用此薯煮食,其黄自退,治遗精淋浊,每早晚用此粉调服,大有奇功。治小儿疳疾,此薯最能润燥生津,安神养胃,使常服之,则旧积化而疳愈矣。”
【忌食】患有糖尿病者忌食。煮熟的番薯宜趁热服食,切忌冷后食用,否则易引起泛吐酸水。生了黑斑病番薯有毒,不可食。
《本草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随息居饮食谱》:“性惟大补,凡时疫、疟疾、肿胀等证,忌食之。”
【应用】番薯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它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营养很丰富,蛋白质含量超过了大米和白面;粮食中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甚微,而番薯中却很丰富。红皮黄心薯所含维生素A原较多,可治疗夜盲症。
番薯所含的糖,主要由麦芽糖和葡萄糖所组成,甜味比较温和。它所含的淀粉酶,在鲜薯储存期间,能继续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储存一段时间后再吃就会更甜。
另外,番薯藤性微凉,味甘涩,无毒,适宜夜盲症,便秘和产后乳汁不通之人食用,又适宜糖尿病患者服食。民间有用番薯叶300克,和猪腩肉煎汤尽量饮之,解决妇人乳少。又有用鲜红薯叶100克,鲜冬瓜适量,水煎服,以治疗糖尿病。
二十六、甘薯
甘薯又称为山薯。为薯蓣科植物甘薯的块茎。
【性味】性温,味甘。
【功效】心虚,益气,健胃。
【宜食】适宜作为辅助食粮常食久食又宜于体虚便秘之人。《本草纲目》:“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杨孚《异物志》:“甘薯似芋,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
【忌食】甘薯所含的糖,主要由麦芽糖和葡萄糖所组成,故糖尿病患者忌食;腹胀之人亦忌食。《本草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应用】甘薯为多年生藤本,高约5米,地下有肉质块茎,呈球形,肉白色,有甜味,在中国南方有栽培,它是薯蓣科植物甘薯的块根,与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是两种不同的食物。甘薯营养亦较丰富,每500克甘薯中含蛋白质11.5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145克,粗纤维2.5克,胡萝卜素6.55毫克,硫胺素0.6毫克,核黄素0.2毫克,抗坏血酸150毫克,灰分4.5毫克,钙90毫克,磷100毫克,铁2毫克。
二十七、南瓜
南瓜又称为北瓜、饭瓜、番瓜,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
【性味】性温,味甘。
【功效】补中益气,降血脂,降血糖。
【宜食】适宜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患者食用;适宜肥胖之人和中老年便秘之人食用;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适宜同铅、汞等有毒金属密切接触的人食用;适宜癌症患者食用;适宜泌尿系结石患者食用。
【忌食】患有脚气、黄疽病人以及气滞湿阻之病忌食;南瓜忌与羊肉同食。《本草纲目》:“多食发脚气、黄疽。”《本草求真》:“凡人素患脚气,于此最属不宜,食则湿气生壅。黄疽湿痹,用此与羊肉同食,则病尤见剧迫。”《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病疳疟,疸痢胀满,脚气痞闷,产后痧痘,皆忌之。”《饮食须知》:“忌与猪肝、赤豆、荞麦面同食。”
【应用】南瓜中所含的大量果胶,在肠道内被充分吸收后,形成一种胶状物质,能延缓对脂质的吸收。果胶还能和体内过剩的胆固醇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血液胆固醇的含量,起到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南瓜所含的纤维素,具有良好的降脂减脂效果和通便作用。南瓜是一种低糖、低热量的食品,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钴的含量为所有蔬菜类之冠。钴是胰岛细胞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促使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正常。南瓜有较好的抗毒能力,它能粘结和消除铅、汞等有毒金属,降低亚硝酸盐的致癌性,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起到抵御环境中毒的作用。所以也适宜癌症患者食用。南瓜汁还有加快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的溶解作用。
另有一种金瓜,形如南瓜而较小,外果皮红黄色,俗名也叫“南瓜”,又称“北瓜”,民间用来治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