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左掤后脚的角度应以几度为宜?
笔者在2000年第5期《太极》杂志上,阐述了挤式(正弓步)后脚的角度应以45度为宜的观点之后,有些拳友问我:“挤式的右弓步后脚的角度为45度,那么,做左掤侧弓步时,后脚的角度究竟是多少?”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它在我脑袋中转了多年。且不说国内目前杨式太极拳各种流派的练法,就是在同一师门中,对这个问题尚有4种不同的答案(练法),即135度、90度、45度和45~90度;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有2、3种练法。
1. 当第4个玉女穿梭定式时,右脚和身体均朝西北方向(假设预备式朝南而立),承接左掤时,不扣右脚而左脚向南迈步,此时右脚与南北轴线的夹角为135度。这种练法存在6个弊端:
(1)因为夹角大过135度,所以迈左脚时甚感别扭不顺随,难以做到迈步如猫行,且立身不易稳定,对于广大以健身为宗旨的老弱病者尤感困难。
(2)由于后脚方向与左掤劲的方向相悖,必然使后脚的支撑力和反作用力大为减弱。
(3)因夹角过大,蹬右腿做为左侧弓步时,造成右脚内侧着力,右脚外侧略掀起,减少了脚底的接触面积,既影响了稳定性,又影响到“力由脚起”,左掤劲随之减小。有些同仁为了达到全脚掌着地,在定式时两腿屈蹲,重心略偏于右腿,那就成了如弓似马的半马步,况且半马步步型又导致蹬力(掤劲)不足。再说,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85式)中是不存在这种步型的。
(4)左掤定式时,左侧弓步的右脚方向如果朝西北,重心绝大部分在左腿,形成如弓似虚步型,难以产生植地生根的螺旋劲。
(5)为了保持立身中正,左掤定式时,重心势必偏后(由两脚跟撑住,而不是两脚全脚撑住),影响了稳定性,易被人推个仰面朝天。
(6)这种不规范的左侧弓步步型,造成右胯挺起,影响了松腰胯。为了松沉左胯,有的拳友屈右腿,成了不伦不类的半马步。
2. 当野马分鬃定式时,右脚和身体均朝向正西,接做左掤如果不扣右脚而迈左腿,则其夹角为90度,存在的弊病性质同前(夹角为135度),惟程度略轻而已。
3. 当起势后,腰胯右转约45度,右脚尖外撇约45度,坐实右腿;左腿向左侧(向南)迈步,脚尖朝向西南(约45度),然后弓左腿、蹬右腿成左侧弓步,这时应做到:
(1)身体面向正西方向。
(2)两脚大致平行,朝向西南。
(3)左弓右蹬,左膝与左脚尖方向一致,右腿侧蹬自然伸直。
(4)左腿实,右腿虚,重心比例约为7 ∶ 3。
(5)两脚间有一定的横向距离。
(6)沉胯圆裆。
(7)其根在脚,劲发于腿。
上述较规范的左侧弓步(因面向侧向),亦称横裆步(因裆部横向),既避免了第1和第2种练法存在的问题,又加强了右踝关节坚韧性和灵活性的锻炼。
4. 当做左侧弓步后脚呈45度时,如果因右踝关节的柔韧性较差而感到不适,则可适当加大其角度至60度左右,但不宜接近90度,以免染上第1和第2种练法的弊端。
综上所述,对于左掤定式时后脚的角度,窃以为45~60度为宜,以确保左侧弓步两脚斜向平行或基本平行,以及左腿屈弓右腿蹬直的规范步型。为此,在起势后,右脚应外撇45~60度;在野马分鬃后,右脚宜内扣30~45度;在玉女穿梭后,右脚宜内扣75~9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