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拳传世经典:杨式太极拳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谨以本书献给敬爱的祖父——一代太极大师崔毅士。

我的祖父崔立志(字毅士),1892年生于河北任县,1970年故于北京。是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的高徒、杨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祖父自幼酷爱武术。喜舞刀棍,善练石锁。在家乡向邻村老拳师刘瀛洲(清末名镖师)习三皇炮捶。与邢台李宝玉(李香远)是挚友,共同习练开合太极(即武式太极拳)。祖父于1909年慕名进京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成为入室弟子,列入门墙,从此开始了太极生涯。入室后,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与教诲,得其真髓。1928-1936年祖父随杨师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1936年又独自授拳于南京、武汉、万县、西安、兰州、蚌埠、合肥等地,1945年返回北京。此后,祖父一直居住在北京。潜心研究拳术,广交武林朋友。于解放初期成立“北京永年太极拳社”。杨澄甫宗师系河北省永年县人氏,寓意不忘师恩,亲任社长并荣任北京市武协委员。

祖父为人善良,处世忠厚,性情耿直,豪爽有节,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爱拳敬业。以毕生精力修炼杨氏太极功夫。治学严谨、技艺精湛。凡杨氏太极拳、剑、刀、大杆(枪)、推手、大捋,无不得杨师之真传,功底深厚,造诣精深,尤以太极推手最为擅长。善化善发:出手绵软,柔中寓刚;轻灵机敏,虚实分明;听之至细,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者未觉其动,早已腾空跌出丈外,令人惊叹折服。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拍片进行专题报道(此片现存于新影厂资料馆)。祖父一生从学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党、政、军要员、文艺界、文化界名人,如原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爱国将领耿毅先生,原中南局书记王首道,原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作家周立波、丁玲,著名演员金山,著名画家李可染等,以及工人、农民、学生、学者、普通百姓、外国驻华使节、各国朋友,可谓桃李满天下。在练习方法上,祖父更强调科学性、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其拳势宽大柔绵而舒展,别具一格,使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结构严谨、浑厚庄重”的特点日臻完美,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毕生练功和授拳研修的实践,使祖父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之,享有杨式崔派太极之美誉。

祖父不仅毕生致力于杨氏太极拳的研修和普及工作,而且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北京传授开合太极拳即武式太极拳的名师。为了更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太极拳,祖父根据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太极拳的独特精辟理解,于1964年在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更适宜工间进行练习的“杨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此套路保留了传统套路的风格、特点和动作精华,删减了重复动作,融入数十年对太极拳的理解和体会,改进了太极拳势结构与动作方法,使新编套路更具短小精悍、清新流畅、简单易学的特点。此套路推出后,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至今广为流传。祖父又根据自己多年修炼体会并结合武术中棍术的特点,创编了“杨氏太极棍”。为继承和发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祖父在毕生的习武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加深了对太极拳运动的精辟理解。我至今还珍藏着近百幅20世纪30年代祖父在我家庭院里,由澄甫先师亲自指导拍摄的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照片。从这些非常珍贵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60多年前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动作姿态、风格特点,以及祖父当年练拳时的风韵和深厚功底。祖父经常用拉橡皮筋形象地比喻太极拳的内劲。他说:“当你用双手拉住橡皮筋的两端将橡皮筋拉长,拉到极限时,橡皮筋就会断开。这好比练拳时用力过猛,动作产生僵滞,没有回旋余地。如果双手拉住橡皮筋向里合,橡皮筋就会松软下来。这就像练拳时不用力,动作易产生松软无力,没有变化的余地。只有将橡皮筋拉到恰到好处使它富有一定的弹性时,这时既可以继续拉长,又可以适时地回收。”这通俗易懂、生动地形象比喻,让学拳者容易理解太极拳的内劲感觉,进而体会到练拳时用意不用力(指不用拙力),动作松柔圆活(不是软塌无力,而是要有内在支撑)。只有这样不断地加深理解,循序渐进地练习,才能达到绵里藏针的境界。祖父对太极拳的理解和体会是与他一生的不断探索、追求、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我保存极好的一本太极拳论手迹,就是当年祖父用小楷书写的。它是祖父一生对太极拳的追求和理解,是宝贵的文史资料。

祖父经常提到: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浑厚庄重是杨氏太极拳的特点。以其动作简捷,外柔内刚,体态潇洒,神态安详,体舒心静,优美自然,开展大方深得国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杨氏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及技击性。动作要求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松活,以腰为轴,完整贯穿。从起势到收势,前后连贯有如一线贯通,衔接一气,上下表里,式断劲不断,势断意相连,衔接和顺,周身完整。动作沉稳中带有轻灵,轻灵而不飘浮。急而不急动,静而不僵滞。即所谓轻而不飘,沉而不僵,外柔内实,绵绵不断,刚中寓柔,刚柔相济。不论虚实变化、起伏转换都是式式相连,有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顿间断之处,更没有忽急忽缓带有棱角之处。正如《拳论》所云“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绵绵不断”。杨氏太极拳要求在意示引导下,呼吸匀细深长,气沉丹田,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心静”,才能“用气不用力”。在宁静的情绪下,身正体松,意识、呼吸、动作三位一体,密切结合,进行有节奏的练身、练意、练气。所以,太极拳是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上下相随的高级行为的运动方式。它不同于其它的运动,是从精神到形体都是一种柔和的运动。在60多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过程中,祖父不仅继承了杨师当年授拳时的作风,并且加之多年随师授拳深得杨师真谛,在教学中融入了对太极拳的精辟理解,教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对“教”、“练”要求甚严,深得学员赞誉,终于成为北方杨氏太极拳的主要代表人物。

每当祖父忆起当年与师兄弟们在中山公园“行健会”和太庙(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跟随澄甫宗师习拳、推手、练习刀剑、抖大杆时的情景,总是充满了深情。

我出生在这个太极世家,是北京杨氏太极拳嫡传之人。从幼年起就随祖父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祖父对我要求非常严格,虽然年龄小,但每次练习都要达到一定数量和规定的标准。在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功时更是如此。“搂膝拗步”是太极拳功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它看似简单,但按要求达到标准,并非易事。为了引导和鼓励我练拳,小时候每次练“搂膝”时,祖父都是买来一串山楂糖葫芦,每练完一圈(约30~40个动作)才允许吃一粒山楂。那时年龄小,要想吃糖葫芦必须按规定、按要求练完才能吃。现在想起来,日后参加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均得益于祖父的严格要求和扎实的基本功。从4岁起祖父就教我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深得祖父偏爱与教诲,秉承家传,全面掌握太极拳、械及推手,继承了祖父“拳架舒展大方,匀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意在其中”的风范。我自1957年首次参加北京市太极拳比赛并获得青少年组冠军起,就开始了我的太极生涯。于1960年入选北京市青少年业余武术学校训练。1960-1961年连获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1982年获北京市第6届运动会太极拳赛亚军。1985-1986年再次连获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1986年获全国太极拳剑比赛太极剑亚军、并任北京代表队教练。1985年第2届全国工人运动会任开幕式太极拳、剑表演任总教练。1987年北京日报曾以“四世同堂的太极之家”为题,对我家进行了专题报道。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任开幕式中日太极拳表演东城执行总教练。1993年第7届全国运动会担任武术裁判工作。1995-1997年连续3届世界太极修炼大会任副总教练和杨氏太极拳导师。1997年第8届全国运动会担任武术裁判工作。并且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体育总局)、中国武术院组织的关于太极拳及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研讨编写工作,在北京市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获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优秀太极拳辅导员称号。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3年的北京体育大学深造,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知识和对太极拳运动内涵的理解。30多年来为传播推广太极拳而辛勤耕耘,弟子袁健、李沐泽、王仲华、高及春、孙长庆、池胜利、吕殿春、米瑞(美国)等人,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为武汉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输送武术人才。同时相继向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团队和个人)传授太极功夫。受北京市对外友协委派、应日本东京太极拳协会邀请,曾多次东赴日本进行太极功法教学;应美国美中杨式太极拳协会邀请连续多年赴美传授太极功法;出访香港、韩国等地,为把太极拳推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华武术》杂志和北京日报分别撰文“享誉东瀛的太极传人”、“东瀛传功杂记”进行报道。

为普及和推广太极拳,我撰写出版发行了《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学练三十二式太极剑》、《16式太极拳》、《18式太极剑》、《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等专著。2000年拍摄了《中国传统武术经典系列片》名家名拳《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5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56式拆招》、《传统杨式太极剑68式》、《传统杨式太极刀》、《杨式太极大杆精粹》、《学练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学练42式太极拳》等教学光盘。我还在北京电视台录制了“传统杨式太极拳教学片”,多次在BTV-6重复播出,并参加北京电视台“健康百科系列讲座”主讲31集的录制(已播出)工作。多次参加北京电视台“京城健身潮”栏目组组织的“教练进社区送健康”活动,以互动方式进行太极拳教学。多次接受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报社等媒体采访并做直播节目。曾在《中华武术》、《武魂》等杂志发表文章。应《中华武术》杂志社邀请,连续几年在“名家信箱”中对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太极拳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应清华大学学生太极拳协会邀请,进行了“太极拳运动与现代养生”专题讲座。

2001年我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中国武术七段”段位,2007年晋升“中国武术八段”。

2006年北京市工会职工体育协会“授予北京职工健身明星”称号。

应中国武术协会邀请再次参加“世界太极健康大会”进行名家表演。

应中国武术协会邀请参加“河北·邯郸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进行名家表演。

北京市第8、9两届职工运动会任开幕式武术、太极拳表演总导演。

应《中华武术》杂志邀请,连续五届担任“名家大讲堂”杨式太极拳导师。

连续两届应邀参加“河南·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进行名家表演、讲座。

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受中国武术协会委派赴港进行名家表演,受到好评。

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邀请,创编“太极操”,并在“2007好运-北京”和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开幕式表演,受到欢迎。

应《时尚杂志》邀请,创编“时尚太极”得到社会认可和好评。

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做为奥运会非正式项目武术国际赛现场中文评论员的工作。并以现场主持人身份与李连杰先生互动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众体育展示太极拳团队表演总教练。

2008年北京市工会职工体协授予“迎奥运科学健身贡献奖”。

2008年北京奥运会1200人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团队表演总教练。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北京武术赛”现场评论员。

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担任国际青年夏令营太极拳总教练。

2008年天安门广场大众体育展示现场指挥。

2008年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太极拳邀请赛现场评论员。

2009年8月8日北京4万人太极拳展示(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总教练。

被《世界名人录》《中华武术人名辞典》《燕都当代武林录》《华夏近代传统武林采风》《北京市武术运动档案》《北京地方志》《河北省任县地方志》选编入录。

本书所描述的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是我和姐姐崔仲萍从幼年起就在祖父的教诲下所掌握的套路。祖父将他几十年研修太极拳的体会和经验传授给了我们。本书参阅了祖父的手稿和祖父当年所讲的有关故事、典故,尤其是拳术功力的体现和动作外形的规格要求以及我的笔记,编写成此书。它的拳理、拳法、功法完全遵循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演练方式,并继承了祖父的太极拳风范。

我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理事、北京市武协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术协会副会长、北京永年太极拳社社长、丰台区武术协会高级顾问、世界太极养生科学联合会太极拳总会秘书长,及廊坊、沧州、蚌埠等市杨氏太极拳学会名誉会长、河南大学客座教授、焦作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北京市东城武术馆副馆长、北京中华武术培训服务中心副主任、北京东城区业余武术运动学校副校长、东城区武协秘书长。

崔仲三

2009·春